劉正生
作文教學能否進行同課異構?會碰撞出什么火花?相信許多人都想過這些問題,但極少有人去付諸行動,因為作文難教,嘗試需要勇氣。
張石磊和楊輝兩位老師是我工作室的成員,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一個毗鄰吉林,一個對岸就是俄羅斯阿穆爾捷特。他們年齡相仿,閱歷、職務不同,一個是一直在鄉鎮學校任教的班主任,一個是專門進行教學研究的教研部主任,但他們對作文研究的心是一樣的,他們能進行《勇敢面對的事》的同課異構,這本身就是一首勇者之歌。
“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我們清楚地看到兩位教者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良好教學效果,彰顯了教師教學個性。
第一,兩位教者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準確到位。
“同課異構”的“同”不但指同一教學內容,也應指教師對教本的解讀應該是一致的,應忠實于教材;“異”不是簡單指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方法,應是教師在“同”的前提下,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選取一定的角度構建教學過程。兩位老師選取角度不同,采用方法有別,教學目的卻是殊途同歸的,就是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正確解讀教材、利用教材,最終達到學習知識、培養寫作能力的目的。這課既有技術層面的內容——讀寫結合,訓練學生把事情經過寫具體;也有精神層面的成分——指導學生具有勇敢的精神,敢于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或困難。楊輝老師依據單元整合的理念,把本節教材放在整本書整個單元中來理解、把握和分解,讓學生在讀中學寫、讀寫結合,在單元學習中隨著課文的學習逐漸展開習作訓練,分散習作教學的難點,等到單元學習結束時,單元習作已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張石磊老師采用常規教學方法,注重了讀寫結合、引向生活來展開教學,簡單易行。
第二,兩位教者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
如果單看一節課,很難判斷這節課的設計是否合理巧妙,但兩個人同上一個教學內容,這種比較就非常明顯。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設計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通過比較就可以看出:張石磊老師的作文設計更多地體現“集中指導”,整堂課按照“課前預熱,引出‘勇敢——走進生活,聊聊‘勇敢——聯系課文,說說‘勇敢——根據要求,寫寫‘勇敢”進行,環環相扣,設計巧妙,沒有多余的環節和活動,貼近農村孩子的實際;作為教學研究人員,楊輝老師教學作文設計是一種新的探索,明顯體現了“分散指導”。他把傳統的作文指導課分散到閱讀教學中,三部分漸次出現。一部分:在單元導讀中完成厘清學習目標,把握學習方法;正確認識勇敢精神;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二部分:在學習《楊子榮打虎》《向狼借路》后,以課文具體描寫范例,引導學生習得表達方法,交流“勇敢面對的事”。三部分:學習《媽媽,我能救你》后,運用方法,略讀實踐;遷移表達,完成習作。兩位教者的教學設計雖然不同,但都是根據兒童思維發展階段性原則,讓學生經歷“學習選材、參悟寫法、運用表達”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兩堂課的教學效果扎實有效。
對于同一教學內容,教師的課堂設計可以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最終我們看的還是教學效果。實際上,課堂教學效果本身就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課堂教學的效果,一是我們看到學生對習作教材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大部分學生甚至全體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本組課文內容和這次習作的要求,很好地落實了三維的課程目標。二是看課堂的容量和密度,一個是把指導分散到閱讀中,減緩坡度,漸次進行,容量和密度沒有問題;一個集中在習作課,指導選材和指導怎么寫是重點,其中指導怎么寫也是難點,設計占了很大容量,有意將“勇敢面對的事”分解成兩部分來寫,即“遇到困難或危險”和“挑戰困難或化險為夷”,從而逐一突破,效果良好。三是我們看到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在指導中,兩位教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說”的練習,輔以恰當地引導、指導,幫助學生說清楚、說具體;再由指名說到同桌練;最后再到全班寫。
總之,兩位教者的“同課異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和比較,讓我們在對比中更容易學習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也更容易激發我們在課堂上實踐的熱情,不虛此“讀”。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