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馬秀梅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擁有龐大的信息資源庫,但如何搜集整合這些優質資源為我所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是最好用的一門課程,是最重要的課程。本文試從綜合實踐活動課上目標導向的實施指導(主題的選擇、評價、管理活動)及資源開發等方面談談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優化的策略。
一、據學而教,優化設計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課的有效實施生成,亦需要課前的有效預設。過程中,如果沒有有效的預設,則學生的活動主題就會顯得過于單一,這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不能在綜合實踐中實現。
1.不同學情視角,不同主題來源。
A.主題一:“盆栽枯萎是誰惹的禍”。“教室里有幾盆綠色植物,一開始長得蔥綠,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就逐漸枯萎了。學生們看著心愛的盆栽枯萎,都迫切希望找到一個讓這幾株植物枝繁葉茂的辦法。”
B.主題二:“南通風箏是誰送上天的”。“四年級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相對來說有了一定的提升。故而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學生進行風箏的設計制作過程上,重在技術性指導。”
【案例剖析】實踐主題從哪兒來? 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來源于生活。不可否認,前者基于學生“對教室盆栽的喜愛”,這是對“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的有效解讀; 而后者卻是給予教師更大的課程自主權,通過引領學生“研究家鄉最貼近生活的風箏”來展開的。 簡言之,前者是對“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的有效解讀,這里,教師卻容易陷入“指導經驗化”的誤區。
如果是教師指定研究的話題,那學生的學習研究熱情是如何點燃的?參與活動時沒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是否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概念?學生的經驗、興趣、能力等實際情況是教師要特別注意的。以什么活動為主題?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學生能完成這項任務嗎?學校有開展這項活動的條件嗎?只有立足于學生的體驗和興趣的主題活動,才是全面的實踐活動。
2.不同主題預設,不同情感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即以學生的活動或體驗來展開學習探究過程。 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到主題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從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去思考,預設小組活動主題。
如在“走進家鄉小巷”這一“主題”中,指導教師就從這樣的維度去思考預設活動主題:小巷里的環境衛生情況調查;小巷里的堵車問題及其疏導措施;小巷里的流動攤販整治情況調查。
新課改的開放性給予了綜合實踐活動更大的自主權,指導教師可以自主思考設計相關主題。因此,我們在主題實踐活動中,要凸顯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如我在開展《家鄉的美食》主題調查活動時,學生在尋訪中發現許多的民間美食,這是他們不曾有過的體驗經歷。這個過程,也讓他們對家鄉美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激發了對家鄉的熱愛。 當學生聚集在一起暢談那些被“挖掘”出來的成果時,其內心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這樣的主題活動中,學生的“研究欲望”更強烈,這個過程就是引發學生對信息的足夠注意、喚醒大腦“信息庫”的過程。
二、因勢導學,優化促進活動實效
1.開放選題,鼓勵自主。
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來說, 如何選擇活動主題,課程標準給了師生更大的自主權。因而選題時, 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等因素,或者把選題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自主確立一些課題,這樣的選擇過程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
2.各式活動,發展能力。
活動的開展是提升能力的有效形式,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靠的是資料搜集、調查研究、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的過程來實現課程目標,這是綜合實踐課程的主要實現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通過不同方式的實踐活動不斷呈現,從而增強了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以及綜合實踐能力。
3.多元評價,尊重個體。
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主要是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搜集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的探究過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在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自主性, 因而對它的評價方式也應相對靈活一些。我們在課堂評價時,要善于從學生的參與性、過程性出發,并發揮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評價內容更充實、更真實、更貼近學生的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強調的是多元化,即體現在價值取向、評價標準、評價方式3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要在評價中對學生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給予充分的鼓勵,要能有效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此外,在評價主體上也要更廣闊一點,讓生生之間的評價更平等真實一些,讓老師的評價更民主一些,做到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來評價,這樣更有利于被評價者的進步和課程的有效實施。
三、生發資源,優化建設學校特色
所謂“生發”,即通過學生對生活資源的觀察研究,并充分利用發掘,從而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的過程。“生發”的過程是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產生成就感和價值感的一個有效的過程。
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提出:“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與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鑒于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1.利用學校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自主性決定了它的課程形態, 它是對以往學校各類課外活動的有效延續和深化,是新課改大背景下學校各類活動課程化、正規化、綜合化的有效載體。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好實踐活動課程的廣闊空間來指導、引領學校、班級等各種“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大課程”實施的最直接形式,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用一個“大”字才能形象地概括出來。無論是學校閱覽室、美術室,還是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都可以從事與該課程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 此外,我們還可將每次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分類整理到校本化的綜合實踐課程中去。
2.發掘地方資源。
長期生活在城郊的學生享有更多的實踐課程資源。那些周邊的社區、工廠、農田、銀行等都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素材擷取的廣闊舞臺。這些場所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發展具有優先、深厚的潛在影響。
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醫院,讓學生通過觀察關于就醫的流程和知識;帶領學生到商場(超市)購物,讓學生經歷購物的過程,從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也增強他們的生活能力;或者讓學生周末跟隨父母去鄉下,了解農村養殖場、種植園、大棚戶的規模、產出等,從而了解家鄉新農村的建設成果。這些生活體驗是課本所沒有的,學生對此充滿新鮮感、體驗感。這樣的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提升素養,激發對生活的熱愛。
綜合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和最有效的捷徑。只有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好源于生活實踐的活動資源,才能更大地激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身心發展的正效應,從而讓我們自主開發該實踐活動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學校課程建設,從而真正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大課程建設”中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實驗小學)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