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鑫
去年金秋9月,從事教育工作及小學班主任工作十余載的我,又迎來了新的一屆一年級新生。37個互不相熟的孩子,37張天真無邪的笑臉,37雙明亮清澈的眸子。一年多來,我與他們由素不相識到彼此喜愛,即使回到家,我的腦海也時常浮現出他們稚嫩的笑臉、明亮的雙眸。37個孩子與我也越走越近,出差、培訓、開會后回到班級,他們總會歡呼雀躍,像歡快的小鳥圍在我身旁,問詢我去哪兒了,干什么了,怎么才回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好奇與關心,對于平時看上去有些古板的我而言是那么溫暖、愜意、幸福。
我與這群小鳥般的孩子之所以會相處得如此融洽,都源于我的教育從心靈的對話開始。我是一個細心的人,又有著很獨特的洞察能力,學生撒謊時我會委婉地戳穿,以玩笑的方式化解他的尷尬;住校生想家時我會耐心地安慰,排解他們的思念;學生出錯時我會善意地提醒,指出他的不足......學生不怕老師有多嚴厲,而最畏懼老師能捕捉到他眼神的閃爍、他動作的用意、他內心的想法。當我們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舉手投足一瞬間,學生感動記心田
古人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平時我很注重自己的典范作用,在學生面前的言談舉止努力做到得體、大方。一件小事,讓我感受到為人師者在舉手投足一瞬間產生的巨大力量。
班上的小琦是一個文靜、靦腆,甚至還有一點兒憨厚的女孩子,內向沉默得有時讓我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樣的女孩子一定不會注意細節,也不會藏著細膩的心思。但一件不經意的事讓我徹底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一個周二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樣放學后送路隊,接孩子的家長漸漸消失在我的視線后,我轉身欲返回校園。這時,小琦的奶奶微笑著迎上來:“孫老師,我家小琦今天早上洗臉時,說什么也不肯洗左半邊臉。”我詫異地問:“為什么?”奶奶忍俊不禁地說:“她說昨天上午她的左半邊臉被老師摸過,太榮幸了,左半邊臉不能洗了。”我回憶一下,原來是前一天在批作業時,小琦的作業不僅本面潔凈,而且字跡清秀,便隨口表揚她寫得認真,夸她表現很棒,情不自禁地揚起手來,輕輕地撫摸了一下她那肉嘟嘟的小臉兒。這完全是當時情境下不經意間微不足道的舉動,沒想到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感動。
走在校園的小路上,操場上皚皚的白雪格外耀眼,正如孩子那天真、無暇的心靈。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向師性”不是后天培養的,對老師的崇拜是由衷的,身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是自豪和幸福的,因為我得到最純真心靈的敬重。我的舉手投足一瞬間,讓學生將感動記在心田。我想:我們在育人中需要這種能量的傳播,今后我會更注重自己的“舉手投足”,讓瞬間變為永恒!
把握學生興趣點,提高教學效率
我也是一名語文學科教師。我們的教育無法選擇對象,無法避免差異,但我們可以因材施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語文課上,小斌多數時間都趴在桌子上,或在桌子底下搞小動作。原因是:一方面,他有多動癥并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媽媽怕他跟不上學習進度,在家給予了他很多指導,他課前就能把要學的課文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生字也能正確書寫。他的觀點是:我都會背了,還讀課文干什么?這一句話引發了我的思考,當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失去新鮮感時,我該如何把握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呢?
隨后,我根據小斌的情況,試著在教學中扶放結合,最初是板書課題后,引導他質疑,并嘗試著通過閱讀解決疑問。在嘗試中我發現,小斌上課時頭漸漸抬起來了,手慢慢舉高了,甚至有時為了搶答到問題,還站了起來,使勁兒翹起腳來,生怕老師看不到他要回答。回答問題時他不像以前那樣畏首畏尾,而是聲音特別洪亮。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需要教師細膩的洞察力。我認為這個“點”是有一定維度的,知識傳授要扶放結合,即:難度大的“扶”,難度小的“放”,不小、不大的“半扶半放”,這樣才能有效地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激發探究欲,為他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育要嚴慈相濟,關愛應發自肺腑
從事班主任工作17個春秋,我漸漸懂得了“教育要充滿愛”這句話的真諦,也知道了“嚴師出高徒”的深意。我的班主任工作常常徘徊在“愛”與“嚴”之間,我認為自己對這個尺度的把握還算游刃有余,但最近某些學生的言行讓我陷入沉思,不禁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在我看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關鍵是:教育要嚴慈相濟,關愛應發自肺腑。
我們總說五個手指還不一樣長,現在用每個蘋果的味道不盡相同來說明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一個班集體,有乖巧懂事的,也少不了調皮搗蛋的。對于那些調皮的孩子,我免不了會多批評教育幾句,往往還要與他們斗智斗勇,少不了玩“貓捉老鼠”的游戲。當我將他們控制在視線之內時,他們規規矩矩、像模像樣;但當我轉身的瞬間,讓你搞不懂誰是老師、誰監管誰。這讓我覺得很尷尬,也讓人啼笑皆非。我試著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漸漸地,我開始了解他們,甚至理解他們在我眼里的叛逆行徑,因為有的孩子缺少家庭關愛,生活中缺少樂趣,他們有時的惡搞,只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得到老師的關注。于是我心軟了,在批評、審視他們時目光柔和了,稍稍放縱了一下他們。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讀不懂老師的心思,有些躍躍欲試,我開始重新分析這些孩子,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畢竟還如小樹,需要修枝剪葉,身上的小毛病、壞習慣得正確引導,思想上對“愛”的渴望也要充分給予,也就是要“嚴慈相濟”。一段時間下來,班上的調皮鬼安分多了,他們懂得講規矩,不越“雷池”,也知道遇到什么困難老師會伸出援助之手,似乎明白老師是愛他們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同。
也有個別的單親孩子,他們不確定老師的愛是否有目的性,是否為了控制、拉攏,他們會對老師的關愛排斥或不信任。針對這樣的情況,我采取隱藏愛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是用關注的眼神和行動上的幫助去傳遞。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沒有爾虞我詐,只要坦誠相待,定會收獲片片真心!
(作者單位:虎林市第四小學)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