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立波
摘 要 再審程序是一種旨在糾錯的特殊救濟程序,而信訪是發現生效裁判有錯的重要途徑、監督再審的有效形式。實踐證明與信訪有著密切的聯系,信訪是檢驗再審成效的重要形式,是監督再審法院、法官的一種有效方式。
關鍵詞 信訪 再審 糾錯 監督
信訪是發現生效裁判有錯的重要途徑。我國三大訴訟法對再審制度的設計,都是基于“糾錯”這一價值取向,其本質是一種糾錯機制。信訪是發現生效裁判有錯的重要途徑、檢驗再審成效的重要形式、監督再審的有效形式,從而實現再審制度的價值。
何謂信訪?根據《信訪條例》第二條對信訪下的定義,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活動。”由此可見,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是信訪的主體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是受理信訪的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和縣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不包括鄉鎮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根據信訪條例第十五條、第二十一條之規定,各級人大常委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也是受理信訪的主體。三是信訪的內容寬泛,包括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四是信訪的形式便利多樣,既可以是書面,也可以是口頭,既可以上門,也可以上網。
所謂再審,是“對確定判決的既判事項重新審理的特殊制度,包括再審發動程序和再審案件審判程序兩個階段,各有自己的審理對象和不同的程序功能。”再審程序是一種旨在糾錯的特殊救濟程序,其目的:一是通過糾正生效判決、裁定的錯誤,使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補救,使一些不應失去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彌補和償還。二是通過糾正生效判決、裁定的錯誤,使司法機關不應失去的公正和權威得以補正,以喚起全社會對法律權威的尊重。
糾錯首先要發現錯,如何去發現錯,實踐證明與信訪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為:
1信訪是發現生效裁判有錯的重要途徑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再審的規定,其主要來源就是信訪。一是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而院長發現錯誤裁判的途徑很少來自自己的發現,不外乎當事人的直接申訴,當事人向各級黨委、人大、政府領導信訪后交辦,當事人向法院業務部門申訴后由業務部門向院長匯報,等等,總之離不開信訪的渠道;二是最高法院和上級法院發現地方各級或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絕大多數也是通過各種信訪發現的;三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或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也離不開信訪的渠道。因為檢察院一般不能直接過問法院審理的案件,而只能根據一定的線索(當事人的信訪)才能有的放矢去調卷、審查、發現錯誤。四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通過向法院或各級黨委、人大、政府申訴、信訪,從而達到要求再審的目的。可見,信訪是引起再審程序啟動的主要途徑。
2信訪是檢驗再審成效的重要形式
各級政府、機關各部門和司法機關的信訪機構是社會現象的信息窗口,也是社會矛盾沖突的晴雨表。由于信訪可以引起再審程序的啟動,再審的成效如何也能從信訪中發現和檢驗。再審以后,如果雙方當事人都服判,一般就不會再為此而信訪。這就說明再審是有成效的。誠然,再審程序的啟動,往往因一方當事人的申訴引起,他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出發。一旦再審裁判滿足了申訴方的利益需求,很可能又會使另一方申訴不斷,甚至會再次啟動再審程序。所以說,當事人對法院裁判不服,提出申訴或上訪,并不一定說明該裁判一定有錯誤。但當雙方當事人接到法院的裁判后都表示服判息訟,反過來可以證明裁判是正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信訪是檢驗再審的重要形式。
3信訪是監督再審法院、法官的一種有效方式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應該說這里的“違法、失職行為”是一種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臆斷,它只能是一種客觀標準。但由于申訴、控告的當事人往往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標準去判斷、推測,與客觀事實會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憲法之所以這么規定,其目的是加強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有利于促進工作,更好地執政為民。而公民、法人(包括當事人)的申訴、控告往往是通過信訪的渠道,信訪已成為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權的主要形式,無疑也是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監督再審法院、法官,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人民群眾的法律監督是我國人民所擁有的國家權力的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范志明.司法公正與訴訟程序[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 張衛平.民事再審事由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3] 景漢朝.再審程序剖析及完善[Z].2009年全國訴訟法年會提交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