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是一個日益聯系緊密的信息化社會,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新聞媒體所報道內容越來越豐富,個人隱私在新聞媒體中被曝光的概率也越來越大,如何妥善處理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內容變得至關重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概念,隨后介紹了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沖突的表現形式和原因,最終就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平衡進行探討,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新聞自由 隱私權保護 信息化社會
作者簡介:胡珂,云南保山市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71
一、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概述
(一)自由和新聞自由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自由作為個人意識覺醒的標志已經成為了人們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人人生而自由”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任何人都沒有限制他人自由的權利,任何人的自由也不應該被他人限制,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自由的信仰。關于自由的定義,很多先哲們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基于對先哲看法理解,本人認為自由是一種受法律保障的權利,同時自由也應當受到法律約束,不能超過法律應有之義,所以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新聞自由是現代憲政發展的產物,通常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憲法或者其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本國公民言論、結社以及新聞出版、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等的自由權利,它包含有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等多重含義。隨著人類社會傳播技術的發展,新聞自由也慢慢變成了一種基本權利。
(二)隱私和隱私權
隱私是指公民不愿向他人公開,也不愿意讓他人知悉的秘密。這種秘密不帶有個人情感色彩,包含有信息、事務、私人空間等等內容。隱私權作為近現代法律改革的一個成果,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在1890年,美國學者首先提出隱私權概念,其對以后隱私權的法律學說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隱私權是指公民個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依法保障權,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干擾他人正常生活。隱私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1.隱私權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隱私權保護的主要是自然人,因為隱私權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隱私權與人們精神活動和各種利益需求相連,如果被不當曝光會給他人帶來精神痛苦。而法人信息被不當披露,法人不會產生任何不良情感。只有實實在在的有情感的自然人,當自己的隱私被他人知悉或者被不當曝光,更有甚者,被別人非法利用的情況發生時,自然人的原本正常生活隨之被破壞,將會危及他自己的精神狀態,嚴重的將會發生生命危險。
2.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隱私權的內容包含有私人信息,如個人通信秘密,個人基本狀況。這些內容不具有直接財產權益,屬于人身權。隱私權主要是為了保障個人尊嚴,保障個人精神利益不受非法侵害。
3.隱私權是一種相對的權利。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權利,并不意味著隱私權具有對世性,隱私權同樣需要得到規制。當隱私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往往優先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個人隱私權是一種相對的權利而非絕對,將社會公共利益至于個人隱私權之上,只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一種限制也是一種保護。
(三)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關系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既相互聯系又充滿矛盾。當新聞媒體行使新聞自由時,往往會對公民私生活進行曝光會引起隱私權爭議。但是在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保護公民隱私權會影響新聞自由功能發揮。新聞自由強調對事實傳播,而隱私權強調對私生活保護,兩者在保護私人信息方面是一致的。
二、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
(一)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沖突的表現形式
1.新聞采訪與隱私權的沖突。公民私人生活領域往往是隱私權所在。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公民私人生活領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由以前私人住宅擴大到私人公交工具、私人出租小屋等等,甚至連微信和QQ空間都可以被列為私人空間。如今網絡非常發達,在新聞采訪中曝光的各種內容都包含有微信和QQ內容,這也可能觸犯了他人隱私權。
2.新聞報道與隱私權的沖突。當今,新聞報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紙質媒體外,手機網絡已經成為了新聞報道發展的一大區域。在新舊媒體交織相互報道的過程中,如果新聞報道中含有隱私權信息,會使個人隱私權無限放大,也使個人傷害無限放大。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應當遵守真實性,而真實的信息也必須是有選擇的,因為很多信息涉及到公民個人隱私,信息越充分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侵犯越徹底。
3.隱私權的保護限制新聞自由。新時期以來,新聞媒體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案件不斷增多,人們通過法律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例子也越來越多。通過法律方式限制新聞自由主要有兩方面:事先的審查制度和事后的追責制度。事先審查制度是指有關機關對報道內容進行篩選,將可以發表內容進行發布。事后審查制度是指對于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媒體,采取法律方式追究責任。這些做法一方面會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個人的隱私,但在另一方面也會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新聞自由。同時,也表明了個人的隱私權與新聞自由權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兩者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沖突。
(二)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的原因
1.法律規定的缺失。我國非常重視新聞自由權,如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批評和建議權,公民還享有言論和出版自由權,這些權利都隱藏著新聞自由權。但是憲法作為我國根本大法,所規定的內容都是原則性內容,沒有具體可操作性,更無法成為審判依據。新聞自由的作用是進行輿論監督,而涉及監督相關的法律法規少之又少。
法律是通過創設各種權利和義務來指導人們行為,所以法律條文應當具有可操作性。在目前新聞自由與隱私權規定中,很多規定都是原則性規定,不具備可操作性。人們在行使兩種權利時往往無從入手,很難掌握權力的界限。
2.社會環境的決定作用。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人類交通運輸技術和印刷技術空前發展,信息交換更加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個人生活空間不斷放大,以至于可以完整地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地球由原來幾個相互隔絕的板塊變成一個日益聯系緊密的地球村。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能夠了解到不同國度,不同大洲乃至整個宇宙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只要在有網絡或者其他信息技術覆蓋的地方,人類可以實現即時地同任何一個人取得聯系,雖遙隔萬里,卻能“明察秋毫”。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步入人工智能時代,通訊技術和大眾傳播技術不斷成熟,使得人們個人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隨著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傳播技術與個人隱私之間的沖突愈來愈明顯。
三、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平衡
(一)新聞自由侵害隱私權在法律上需具備嚴格構成要件
1.須有侵害隱私權的違法行為存在。新聞侵害個人隱私,必須是已經播放的新聞作品公開披露與公共生活無關的個人隱私生活。新聞自由主要是將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事件進行公開,引起社會關注,并推動公共利益的維護。如果在新聞公布時公開散布他人隱私,而這些內容又與公共內容無關,則屬于典型侵犯他人隱私權利。
2.侵害隱私權造成了損害后果。造成損害結果是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要件。在公民個人隱私公之于眾后,一方面會給公民個人精神帶來創傷,另一方面會使個人財產也受到損失。隱私權屬于精神權,將個人隱私公之于眾會使他人感受到痛苦、悲傷和絕望等等心情。個人隱私公之于眾,并不會直接導致個人財產遭受損失,個人財產遭受損失都是間接的,如因為個人隱私曝光而被用人單位辭退等等狀況。
(二)隱私權的民法保護設想
為了使公民隱私權可以得到更好保護,可以在未來的民法典中加入獨立隱私權內容,并使其成為公民基本權利。在公民隱私權遭受侵害時,公民可以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而訴訟理由就是保護隱私權。法院可以根據公民個人訴訟請求內容進行判斷侵犯個人隱私權是否與新聞自由價值有關,個人隱私權所保護的法益與新聞自由所保護的法益誰更重要,并最終作出妥善判決。
隱私權的保護機制在西方尤其是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大陸法系國家是很完備的,我國借鑒德國民法,并根據本國國情,對隱私權的保護正在不斷完善。已經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第七章第二十五條規定了公民依法享有隱私權,隱私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在此基礎上應該加快新聞媒體領域有關隱私權的規制,明確新聞媒體的報道的界限,使得新聞媒體能在有法可依,以及遵守相應義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享受言論自由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顧理平.新聞法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
[2]葉紅耘.新聞自由權侵犯隱私權的法理評析.法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