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
大約10年前,筆者第一次聽到“生涯規劃”這個詞,在感到陌生的同時又感到一絲觸動,類似的想法以前在筆者的腦海中是以“我的理想”出現的,這顯然與“生涯規劃”有著很大不同。而筆者的人生軌跡也只能說是隨波逐流,埋頭讀書,考上大學,盲目就業。在高考本科錄取率極低的年代,甚至都不會去進一步考慮具體上哪所大學、哪個專業,只要能跨進大學的門就好,大學畢業后的工作也不需要自己操心,由國家包分配。這種盲目的隨波逐流使得筆者在日后的工作中時常感到迷茫、糾結、掙扎,因為筆者發現自己似乎走錯了路,但又進退兩難。于是筆者時常感嘆“有選擇機會的時候不懂得選擇,等懂得選擇的時候已經沒機會選擇了”。這種刻骨銘心的無奈激發了筆者對“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幸運的是,筆者目前居然從事“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工作。憑著對這門課程的熱情、鉆研,加上同事的悉心指導,筆者在教學中不斷修改、調整和提升,逐漸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課程教學理念。
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教育要關注生命,更要關注生命發展的質量。“生涯規劃”正是站在了生命教育的最前沿,其核心就是要喚醒學生生命自覺的意識。
在過去幾年的教學中,筆者碰到最多的疑問主要有以下幾個:“人生真的可以規劃嗎?”“未來會怎樣,誰能說得清呢?”“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變化的,為何要去刻意設計呢?”
沒有人能無所不知,尤其是面對生命與未來這樣深刻又深遠的話題,所以很多人一方面誠惶誠恐,一方面又放任自流,因為大家都知曉“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道理,盡管各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而“生涯規劃”所討論的首要問題就是關于“生命與未來”這一主題。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意識到在“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對此,筆者的認識是教師不能居高臨下,在教學中不能以組織者、領導者和指導者的身份去施教于學生,而應更多地扮演好學生學習過程、思考人生與未來問題,以及生命成長的討論者。
其實,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生涯規劃”課程本身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討論、質疑、思考與探索的平臺,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討論的方式去實踐教學。在“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體驗和規劃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討論者。學生之間的討論、辯論甚至是爭論,都可能激發出她們身心與精神世界中最生命本能的激情與向往,而教師的適時參與和介入又很可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剖析與辯證,也可能幫助澄清一些問題中的疑點。
教學實踐中,學生在課堂上相互間的討論交流過程,一定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往往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這時她們大多會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如果老師能適時主動地介入討論、積極應答,將自己的意見提供給學生參考,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也就水到渠成了。坦率地說,由于學生涉世未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她們對于一些問題的認識,往往會過于片面甚至偏執,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及時質疑,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思辯中進行自我調整,提升認識。
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與反思,筆者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關于“生涯規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
一、不宜糾纏于具體目標,應重視對學生生命自覺的啟迪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有這樣一句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德國著名作家黑塞也說過:“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應該且能夠做什么?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正視的問題。可人們的眼睛習慣于始終朝外,我們不斷地尋找各種途徑來認識這個世界,但往往忽略了認識自己。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剖析自我,成了哲學上最基礎、最本源的命題。解決這一命題的前提就是要喚醒每個人的生命自覺意識,這也是“生涯規劃”課程的首要任務。只有具備了生命自覺的意識,學生才會主動去關注自己、體察自己、發現自己、認清自己。只有具備了生命自覺的意識,學生才會去思考:“我”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我”該追求怎樣的生活?“我”是封閉自惑的庸碌之輩,是傲立于天地的大寫的“人”,還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內心充滿了恐慌?置身于喧鬧的塵世,“我”是否曾丟棄過“我”的本色?“我”身上有哪些民族與文化的烙印?……只有具備了生命自覺的意識,學生才會具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才會尋找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讓自己的生命歷程異彩紛呈。
二、不宜糾纏于目標性解析,應側重于規劃考量的方法論指導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們無法洞悉每個學生的內心與渴望,無法對每個學生個體都做出具體的關于人生發展的目標性指導,但我們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普遍適用的關于生涯規劃的方法論、工具性的科學指導,讓學生利用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和工具來找尋適合自己生命成長的個性化的目標方向。在具體的課程教學設計中,筆者主要按照以下幾方面內容去引導學生:①認識自我,發現內心渴望;②認識環境,熟悉個人生活境遇;③認識個性,理解個體生命的特殊性;④認識職業,懂得社會分工的一些基本知識;⑤認識職業意義與生活價值,清晰一些關于生涯目標及實現途徑的思考。當然,在每一個主干問題之下,筆者還會設計許多個子問題、子線索去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化的推演與思考。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對客觀環境都一定會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關于個人生涯規劃預案的設計,幫助她們在生命自覺意識的指引下,勾勒出她們對未來學業、職業以及生活的初步構想。在指導學生規劃自我生涯時,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關于科學的人生法則。人生要面臨很多選擇,每一次選擇可以說都是信念使然,信念是很難具體表達的,它潛藏在人的內心世界里,而且因人而異,要找到它不是那么容易。筆者把這個信念理解為人生的科學法則。科學法則,即是自然法則,這也是筆者對“順其自然”的理解。每個人在為自己設計生涯規劃或對生涯規劃作出調整時,自然會發現屬于自身個體特質的科學的人生法則。
三、明白生涯規劃不能一成不變,應因時因事作出合理調整
行動需要理性。一個學生在她的生涯規劃預案中寫到:“以前從沒想過為自己設計一張人生草圖,因為從來都不喜歡‘設計‘定型這一類詞,總認為這是一種無用功。可在慢慢的規劃過程中,覺得人生有個規劃,大致走向就不會偏到哪里去,前進的動力更足了,內心也變得充實而滿足了。”世界總是在不斷變化,學生的身心在一天天成長,思想與個性在一天天形成,身邊很多事物也跟隨時間的腳步變遷著,如果沒有科學的規劃,她們很容易在前進的路上迷失方向。我們不能只是期待未來,而要時刻準備著應對未來。這就需要提醒學生在各自前進的人生道路上,要根據各種主客觀因素積極應變,自覺調整自己,認清自己的路向,如果我們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路,道路也給不了我們光明。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如果沒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環境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如果人想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又必須依賴于各種環境因素。我們需要培養學生不斷體察自己、體察環境的意識,在面對種種變化時,不斷運用科學的法則積極應變,進而尋求生涯發展的最佳途徑。
“你體認內心光芒,權利已在其中,責任已在其中。”我們理應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唯有點亮自己,才有個體美好的前程。這是筆者在“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一直致力于向學生傳播的理念,也希望這個理念能打動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