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朱效兵
【摘 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但不能為教書而教書。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最終達到不需要教”這里便體現了教育影響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闡述了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探討了教師提升自己的途徑,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教育;教師;教書育人
【Abstract】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but not for teaching.Mr.Ye Shengtao once said,“teaching i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need not to teach” her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students,discusses the way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own way,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Education;Teacher;Imparting knowledge;Educating people
1 教育的影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如果把這句話用到當今的教育中就是說人在影響著人,而影響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進朱者赤,進墨者黑”。學校這個教育的主要場所,師生之間是教與學,學生之間是相互模仿、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會說一個有涵養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很有禮貌,一個沒教養的孩子肯定來自于一個沒素質的家庭,這也說明很多時候教育是一種影響,是一種感染。如果說教育是人影響人,那么教育其實是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超越人類的范圍存在于動物之間,比如猴子教孩子梳理毛發,黑猩猩教孩子如何捕食白蟻等。如此說來教育和模仿有很大的關系,但教育又不是模仿,這和每個人對一種行為的理解有關[1],因而在完成一個教育活動的同時,我們不僅要感染別人,同時要提高自己,再輔以相應的引導,便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作為一個高校的教師,如何提升自己達到教育目的,應做到以下幾點。
2 教師明確對待學生的態度
2.1 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每一位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每位學生對于一個班級而言,可能是幾十分之一,但對于一個家庭或個人而言可能就是全部,如果我們的教育疏忽了哪一位學生,都會對不起學生及其家庭,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優等生,差等生還是貧困生。讓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不要有太多的優越感,至少要讓他們明白并不是因成績好就比別人優越[2]。讓差等生要感到公平,不會因成績不好而對學習或生活失去了信心。當然很多時候,班級也會有一些“特殊照顧生”,如身體殘疾的、家境貧困、受家庭問題困擾的學生等。對于這些學生不能不照顧也不能過分照顧,要尋求合理的方式去照顧。
2.2 關愛弱者
學校里總會有一些弱勢群體,比如身體殘疾,家境不好的,或者是人格不健全的學生。作為老師要以不傷害他們的自尊為前提,以對普通學生一樣的標準要求他們,同時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包括學業的輔導,生活的幫助和心靈的陪同,這樣既有助于他們完成學業,也能讓他們感到學校和班級的溫暖,不至于對未來的道路失去信心。
2.3 為人師表,言而有信
一個好的老師,就是一個好的榜樣,甚至是學生的崇拜者。做學生在專業、知識甚至生活等方面信賴的人。所以,老師要做到言而有信,有問必答。言而有信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信賴自己,認真回答學生向老師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這既可以抓住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大的鼓勵,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盡最大努力給出學生滿意的答復,即使當時不能很好的答復學生,之后也要通過了解學習給學生一個回復。這是作為人與人平等交流的根本,也是拉近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渠道。
3 教師提升自己的途徑
3.1 每一位老師都要有兩把“刷子”
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具備兩把刷子,一把是教好書,一把是育好人[3]。教好書是對老師教學能力,專業水平,知識儲備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老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的深度,也要具備社會知識的廣度,不斷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教學方法與技能,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首先要求老師是一個好人。良好的個人修養,知識淵博、誠實謙遜、表里如一,成為學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熏陶。其次,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具備責任心、愛心。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除學業指導外,還應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因此,師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再次,具備精湛的教育能力。在掌握扎實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特點,使教學方法科學化,同時具備一定的管理組織能力,包括善于與學生交往、激發學生學習、處理偶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
3.2 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應不斷轉變
這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獨立的性格和人格。甚至這種性格的形成和自己的成長環境有密切的聯系,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后才能根據他的特點對其進行更好的教育和引導[4]。然而,對于每一個學生采取的教育方法與措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教育的不斷繼續,學生在教育中也不斷成長,每一個成長的過程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因此教育方式也應隨著改變。
3.3 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有自己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老師也一樣。如果要教好學生,完成好教育任務,教師應該不斷完善自己[5]。要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育者。還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不僅要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學習教育理論、學生管理的方法。通過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成為學生尊敬和信賴的人。
總之,身為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除了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外,還應擁有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同時也要知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學的藝術性,教師職業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教師奉獻精神的可貴性,教師自我提升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前行。
【參考文獻】
[1]賀蘭琪.德才兼備教書育人[J].都市家教,2011(8):28.
[2]秦勇.談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書育人[J].科技資訊,2015(21):227-228.
[3]周旭華.德育教師的天職——教書育人[J].南方論刊,2007(12):72-73.
[4]王憲明.華表.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75-77.
[5]趙曉悅.素質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價值與創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