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 唐國均
摘要:吳叢鐸老師務實,在踏實行動中穩健成長;她謙遜好學,教學技藝日益精進,教學主張逐步形成;她把一批有志于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青年教師團聚在一起,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
關鍵詞:務實;謙遜;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B-0015-03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是吳叢鐸老師臺板下她親手抄寫的一段話,數十年來,這段話一直陪伴著她,激勵著她。透過娟秀的字跡,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吳叢鐸老師執著前行,不斷超越,追求卓越的背影。
吳叢鐸老師就是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她從沒有成名成家的欲望,只想認真努力地把份內的事做好。做學科教師,想的是把學科成績提高;做班主任,想的是關心班上每一個同學,讓每個學生都發展好;做副校長,她想的是認真組織開展好全校的教學工作,抓好教學常規,切實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
是的,就是這樣簡單而平實的,沒有什么飛躍,只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執著前行,不知不覺中,她走進了特級教師的行列,走進了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的行列,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專家。可能連她自己也沒想到會有如此驕人的成績,而回過頭來看一看卻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她一直都奔跑在追尋地平線的路上。
在踏實行動中穩健成長
務實是吳叢鐸老師的第一特征。對事業的敬畏,對學生的關愛,對專業的理解,無不從“實”開始。
她的“實”在于潛心于課堂。吳叢鐸老師自身在學校擔任很多職務,工作范圍很廣,但是她與學生走得最近,她在教室走得最多。雖然自己有著三十多年的教學積累,卻每一堂課都重新備課,因為她想到的是每一堂課都是新的,每一個班級都是新的群體,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獨特的方面。所以她把根深深地扎進課堂,研究在課堂,實踐在課堂,提升也在課堂。
她的“實”在于注重讓學生愿意學。讓學習優秀的學生快樂學,讓一般的學生愿意學,讓有困難的學生不害怕學,而不是籠統地讓學生學習,更不是用嚴苛管理去逼迫學生拼命學習。解決動機問題,克服障礙問題,這些最重要而往往被忽略的事情,吳叢鐸老師從一開始就把握好了,這為從容應對后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她的“實”在于用愛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教育上有個很光亮的詞叫作“愛”,這也是教育最需要的東西。可這愛從何處來,又如何實施?吳叢鐸老師把愛體現在對學生的未來負責上。當年有一個文化成績很不錯的學生被社會人員忽悠,說可通過所謂的“門路”走進大學之門,于是徹底放棄課堂學習,而去專攻體育。她聽說后,趕到操場,耐心分析該同學的優勢和劣勢,鼓勵他繼續課堂學習,正常參加高考,以便將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正是這樣的人生引領,改變了這位學生的人生方向,如今這位學生已成為行業翹楚,每念及當年,對吳叢鐸老師感恩不已。其實,像這樣得到吳老師人生方向引領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視其若母親。吳叢鐸老師所帶班級的學生雖畢業幾十年,但到現在原來的班級都還保持著相對的集體性,在學生們心中,原來的班級,原來的班主任吳老師永遠都在。像這樣歷經數十年而不散的集體意識,源自于吳叢鐸老師用愛凝成的對學生的一片赤誠之心。
她的“實”還在于將理想與現實高度結合。吳叢鐸老師不想做一個只有名頭,沒有實績的特級教師,她一直堅信,好的老師是敏于思考、善于研究的,但最根本的一定是課上得好,所教學生各方面均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當真正有效地提高了所教學生的素養,這樣的特級教師就不只是有思想、有理論、而且是有好課,有高質量的真正的特級教師。吳叢鐸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提高個人的聲譽和影響力,而是“為什么學生學不上去”“怎么做才好”。這兩個最普通的問題成了她探索的原點,行動的起點,教學的落腳點,質量提升的支撐點。
或許下面這個小故事會為吳叢鐸老師的“實”作一個更為精美的注腳。在如東縣岔河中學任教時,適逢如東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校長聘任制。她擔任學校教導主任,被定為候選人之一。她以為自己也就是個陪襯,只是借個機會表表自己的施政理念而已。于是,她就放下包袱,把自己做教師、做班主任、做教導主任的扎實有效的做法和盤托出。務實的施政理念出于實踐,發諸內心,其針對性、可行性震撼了教師,說服了評委,95%以上的與會人員因為她的踏實給她投了贊成票。
就是這“實”字,讓她的經驗豐富,積淀加深,成果日豐,成長路上的每一步又因此而更加輕快。
在謙遜好學中嶄露頭角
盡管有過高中的教學經歷,有過優異的教學成績,但吳叢鐸老師總覺得自己心里不夠踏實,邁出去的每一步都要認認真真地掂量。2004年因管理工作需要,她從高中調到初中任教。按常理,應該是居高臨下,小菜一碟。而她卻把自己當成一名新教師,虛心聽其他老師的課,一起研究教材教法,最終出手不凡,贏得學生接受,同行稱許。其實高中教師到初中任教,不適應、不得法、拖后腿,甚至一蹶不振的不在少數,而吳叢鐸老師成功地“跳水”,真正的“居高臨下”,謙遜是其成功轉型的最好憑借。謙遜讓她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又為后來的發展搭建了新的臺階。
因為謙遜,所以能“知不足”。吳叢鐸老師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但知道自己在教學科研上還存在不足,教學理論上還沒很深的造詣,于是她把目光轉向同行,轉向教學雜志,轉向教育研究,在實踐中探索一般規律。那一次,作為分管教學的校長的她帶頭執教研究課,在得心應手的教學后,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表達的欲望,于是她將這次執教過程從研究教材到打磨教法,從準備實驗到集體操作,整理成《淺談化學課的洗課方法》,發表后即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學化學教與學》全文轉載。正如她當年憑借管理實踐的經驗成功地讓選聘校長的專家組和教師認可一樣,憑借著自己的“知不足”而努力做得更好,最終修煉出理論探索的成果,在教學科研的園地里化繭為蝶,翩然起舞。
越是飛翔則越是“知不足”。雖然有了特級教師的稱號,她卻沒有覺得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反而覺得“特級”兩字給她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自己教得好但風格還不顯,質量好但還沒成體系,有了特級的榮譽但還沒形成特定的教學思想,于是她重新用學生一樣的心態和節奏投入到研修學習中。她積極參加江蘇省中學化學特級教師高級研修班,參加南通市名師培養一梯隊的培訓。面對南通教育界的泰斗,面對那些侃侃而談的同學,面對那些旁征博引、見解獨到的專家,她清楚意識到自己實踐和理論的兩條胳膊有長短。她沒有妄自菲薄,而是拼命地汲取,用力惡補。在南通市名師培養一梯隊6年的學習過程中,她沒請過一次假,沒少交一份作業,沒有漏掉任何一個講座。她勇敢面對導師及專家的嚴苛與挑剔,直面學員中的高手,認真分析、虛心汲取、反思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數十年如一日的謙遜好學終于喜結碩果,現在她積三十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適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協進化學”教學主張。這一主張以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合作學習、對話等理論為依據,基于對話、合作、探究的協同推進,充分調動師、生、文本知識等要素,著力構建完整的學習體系,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培養發展的學習能力,促進師生的雙主體發展。如果說當年改教初中時的知不足是為了適應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今的知不足就是為了提升和走進教學的自由王國。可以說“協進化學”教學主張的提出成就了她的“鳳凰涅槃”。
謙遜好學讓她的教學技藝日益精進,也促進了她教學主張的逐步形成。實踐與理念的雙翼日漸豐滿,從“化繭成蝶”到“鳳凰涅槃”,她終于可以在自由王國展翅翱翔。
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
對特級教師這個群體,人們有著不同的的想法。從行政部門看,是為造就教育的頂尖人才,形成人才的高地效應,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效益。從學校來說,是為教師的成長拔尖創造示范效應。從個體來說,是一種激勵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評選特級教師肯定是件好事,相關方面也給予這個群體較好的待遇和較高的地位。但也有人對特級教師并無多大好感,且不談課如何,教學質量如何,單對他們的作用如何就心存疑惑。因為有的人甚至將“特級教師”作為講價的條件,跳槽的憑借。“好處都是他們的,學校似乎沒有得益”,這樣的評價不在少數。
坦率地講特級教師的成長主要是個人的努力,但在中國當今教育體制背景下,單位和組織確實起著不可忽略的“培養”作用。優秀的特級教師,一定有濃厚的感恩心態,有強烈的“反哺”欲望。吳叢鐸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感恩”和“反哺”,表現在她對改革的推進和對學校教育文化的建設,也表現在她對人才的培養上。
2010年,在如東縣教育局的組織領導下,她領銜成立了“吳叢鐸名師創新團隊”。這個團隊不是空有其名,不是松散的團體,她將其稱之為“家”。她把一批有志于改革,有志于創新,有志于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青年教師團聚在一起,為他們制定學習計劃,給他們搭建交流平臺,替他們解決工作難題,和他們一起上課研討,分析案例,總結提升,推廣改革,可算是風生水起又扎扎實實。
那次她團隊的徐新峰老師參加省基本功大賽,吳叢鐸老師帶領團隊的老師充當徐老師的智囊團。從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實驗器材的準備,從教學方略的指導到即興演講的訓練,吳叢鐸老師均全程參與,悉心指導,甚至于徐老師上課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課堂評價用語的每一句話都不放過。最終徐老師勇奪省一等獎。誰都知道,這沉甸甸的獎牌背后凝聚著吳叢鐸老師太多的智慧和心血。
還是數據最能說明問題:5年來,除去正常教研活動和研討切磋之外,在吳叢鐸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他們上了100多節縣市級以上的公開課;有3名成員獲得省級教學比賽一等獎,7名成員獲得市級教學比賽一等獎;3人被評為南通市初中化學學科帶頭人,1人被評為市骨干教師,1人被評為市教壇新秀;1人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被評為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團隊課題“初中化學“協進課堂”模式建構的研究”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作為研究基地的實驗中學化學組被評為市先進學科教研組,省“工人先鋒號”等。而其更實在更明顯的成效是培養了一大批縣級教學骨干,引領了教學改革之風,扎實推進了縣域內的教學改革,真正達到了特級教師不只是成就一人而是造福一方的理想境界。當然作為領銜人的她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道理很簡單,教學相長!
吳叢鐸老師是個會做事的人,也是一個尋常的人,然而又“無心插柳”成為一個出色的人。如果要說她成功的秘訣,我以為就是認準遠方的地平線,做一個踏實睿智卻并不孤獨的行者,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顏瑩
Abstract: Teacher Wu is pragmatic and steadily grows up in practical actions. She is modest and loves learning, whose teaching skills are progress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gradually forming her own teaching principles. Moreover, she unites young teachers together, who have ambitions to develop themselves for the better, and she has achieved success by helping others attain success.
Key words: pragmatism; modesty; teaching benefiting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