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蕓
摘要:教師的讀書狀況與其專業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了解和改善小學教師讀書環境,營造讀書氛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調查報告圍繞小學教師讀書現狀之讀不讀、怎么讀、讀什么和讀書效果四個維度對連云港四所小學教師的讀書現狀進行問卷和訪談,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而從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讀書內容的選擇、讀書方法引導、閱讀習慣的培養、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引領等方面提出改善的對策,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讀書;教師讀書;現狀;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B-0068-07
一、調查目的、時間、對象、方法
本調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市小學教師讀書現狀,發現存在問題,探討解決對策,以達到讓更多人正視教師的讀書危機,改善讀書缺失,加快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的目的。本調查于2014年3月開始,隨機抽取我市4所小學各學科、各年齡段、各專業成長層次共計400名在崗教師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0份,其中A校50份、B校74份、C校88份、D校58份。
本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按照相關原則與方法設計了調查問卷,共49個題目。內容圍繞讀不讀、怎么讀、讀什么、讀書效果這四個主要問題設計。問卷由五點矢量表題、單選題、排序題、簡答題組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讀不讀
所謂“讀不讀”,是指當下教師有沒有從自己專業成長的角度來讀書。可能影響該問題的因素包括有讀書觀念和讀書行為,而讀書時間和讀書數量可以對“讀不讀”進行標準和量化。
1.讀書觀念
一件事成功與否首先要看人們對其觀念如何,即是否正確的認識并重視。讀書也是如此,調查教師“讀不讀”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觀念上的認識,即教師是如何看待“讀書”的?是否有正確的讀書觀?是否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是如何看待“讀書”的呢?如下圖:
如上圖所示,絕大多數教師對“讀書”不排斥,77.33%的教師認為“讀書使人快樂”,81.25%的教師認識到“讀書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很有幫助”,82.43%的教師認為讀書“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促進作用”,78.53%的教師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閱讀一定的經典名著”,同時有83.85%的教師認同“今天,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但讀書仍很重要”,79.2%的教師認為“學校開展讀書活動非常必要”。對讀書相關知識比如知道“世界讀書日”及其意義的教師也過半數。說明教師對讀書的觀念是正確的,認識是到位的,對讀書給自身專業發展帶來的重要意義是認同的。
除了有關“讀書”的觀念性認識,在本次調查中,還考察了教師對“閱讀量多少”的認識,統計如下:
以“一個人平均每年讀十本書”為參考,衡量教師的閱讀量大小。通過調查發現:57.45%的教師認為平均每年讀十本書的這個閱讀量很大,只有6%的教師認為不大。這反映出大多數教師對讀書量的認識有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自身讀書量低造成。同樣相關的問題“認為同事的閱讀量很大”和“對自已的閱讀量滿意”這個判斷也說明了這一點。
教師對“讀書”有愉悅的感受和正確的認識,意識到“讀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對讀書量的認識則分歧較大。
2.讀書行為
在訪談中,所有教師都表示平時有讀書習慣。而如何保證讀書的常態化與日常化,顯然,制定科學有效的讀書計劃,設定符合自身的讀書目的等正確的讀書行為很有必要。
從表2、表3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四分之一多一點的教師有具體的閱讀計劃和明確的閱讀目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師是毫無計劃和目的,隨性而至。這樣就難以保證讀書的質與量。在開放式簡答題中,關于“您一周大約摘記多少字的讀書筆記”,有55.7%的教師沒有摘記讀書筆記,23.9%一周摘記在500字以內(包括500字),摘記500—1000字的有13.6%,一周摘記超過2000字的僅有6.8%。在“您的閱讀計劃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8.6%的教師寫出了自己的閱讀計劃,31%的教師明顯表示沒有閱讀計劃。
眾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制定可行的計劃,按照計劃朝著目標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讀書也應如此,但從統計中可見,大多數教師的讀書行為是無計劃、無目的的隨性而至,沒有采用有效的讀書方式、缺乏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效果難以保證。
3.讀書時間
從表4我們可以看到,四所學校中,60.33%的教師平均每天讀書的時間是低于1小時的。只有極少數的教師每天讀書超過2個小時。將四所學校數據單列,可以說明這不是一所學校所存在的問題。雖然其中個別數據有相差,比如B校有20%的教師每天讀書時間超過兩個小時,但綜合四所學校的數據,不影響我們得出教師平均每天讀書的時間過少這個結論。這也呼應了前文教師閱讀量低的現象。
在訪談中,不少教師反映當下工作壓力大,日常需要處理的事務多,沒有過多的時間也靜不下心來讀書。但表5所統計的數據似乎并不能說明這點。
上表中,我們發現不到一成的教師會拿出閑暇時間的三分之一來讀書,多數教師用于讀書的時間只是閑暇時間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這說明教師并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時間沒有用在讀書上。在訪談中,也有一位教師這樣表示:老師的時間緊,但還不至于沒有讀書的時間,關鍵看愿不愿意去讀。從讀書時間過少可以看出教師缺乏讀書的自我意識,沒有很好的分配、利用自己的時間在讀書上。
4.讀書數量
我們從2010年以來為一個時間段,統計教師平均每年的讀書數量、每年購書費用以及個人藏書量:
表6告訴我們,把“教書”作為本職工作的教師,竟然有63.42%的教師平均每年讀書量低于全國人均讀書量——不足四本,8.81%的教師一年才讀一本書。教師讀書量過少,存在嚴重的讀書危機。這一結論讓我們震驚。表7、表8的統計結果也印證了這一結論:2010年以來70.16%的教師平均每年購書費用低于300元,按目前小學教師年均收入5萬計算,7成的教師對于讀書資金投入僅占年收入的0.6%。55.08%的教師個人藏書量不足百本。那么,是什么造成教師讀書量過少的原因呢?
從表9不難看出,“沒時間”和“缺少閱讀氛圍”是造成教師讀書量過少的主要原因。在訪談中,許多教師也表示平時工作忙,心情浮躁,靜不下心來讀書。這一方面確實反映了小學教師工作繁忙、學習時間較少的現狀,但也說明教師對自身的要求不高,對專業發展不夠迫切,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綜上分析,“小學教師讀書現狀調查”之“讀不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讀。多數教師對讀書都有正確的認識,意識到讀書對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實際讀書情況不理想,隨意性的不良讀書習慣使讀書無計劃、無目的,直接導致教師的讀書時間過少,讀書數量過低。讀書沒有時間和數量上的保證,難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可謂是認識很到位,行為很蒼白!特級教師李鎮西說過:我們中小學教師往往是不讀書的,正因為這樣,我們的教師隊伍素質在不斷下降,不要說和解放前一些“大師級”的中小學教師,如葉圣陶、夏丏尊等相比,就是和“文革”前的教師比,文化素養也是相對較低的。
(二)怎么讀
所謂“怎么讀”是指教師讀書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師如何將書“讀進去”和“讀出來”兩方面。讀進去是指教師讀書時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泛讀、精讀、通讀、跳讀等,讀出來是指教師在看書的過程中或是看完書后對書中內容是否能夠與他人有效的進行交流、記錄和應用。
1.讀進去
讀書有很多種方式,不同的讀物、不同的讀者采用不同的讀書方式。基于專業成長的小學教師都是采用哪些讀書方式呢?表10可知,泛讀是教師主要讀書方式,其次是仔細讀但不作筆記或批注,少數教師能夠精讀。在開放式的簡答題中,也有相關問題:您認為有效讀書的方法有哪些?統計出了26種之多的讀書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其次是做筆記、思考、交流。
上述統計反映出教師會讀書,能夠選擇恰當的方式讀書。但精讀偏少、研讀沒有出現。這說明在世風喧囂的信息時代中,教師也免不了心浮氣躁,很難靜下心仔細閱讀教育經典,也很少有教師主動摘抄讀書筆記、撰寫讀書心得。這正是目前教師讀書所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
2.讀出來
在統計有效讀書方法時,不少教師提出讀書交流很重要。有37.78%的教師會選擇在課余時間與同事談論讀過的教育專著,也有28.88%的教師表示不會在課余時間和同事談論。有56.65%的教師經常與他人交流讀書感受,其中最主要交流對象是同事(39.8%),其次是朋友(33.08%)
作為教師對讀書成果的應用,筆者認為至少應包括對自身專業發展助力和對學生的成長助力兩方面。在訪談時,不少有成就的教師談到他不僅自己讀,還會和學生一起讀書,相互交流,與學生共同徜徉在書海中,共同嬉戲。這比教學生多認幾個字、多做幾道題更有意義。如果教師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么他會是一位幸福的教師,他的學生也會是幸福的學生。但在表12中,只有7.5%教師選擇與學生進行交流,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將閱讀的魅力展現給學生,缺失或放棄了一個教育的主陣地,這不能不說是遺憾的。
在統計中,調查的四所學校教師對于讀書現狀的反映絕大多數是一致的,比如對讀書的看法、選擇讀書的方式等,但也有個性的體現。如表13,在對教師讀書交流的主要方式調查時,發現個別選項還是有差距的,比如A校和D校教師讀書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參加讀書研討活動,高于其他兩個學校近10個百分比,說明兩校經常組織教師讀書研討活動,這無疑是促進教師讀書的良好舉措。而B校則是偏重于組織教師寫讀書心得,有40.5%的教師以此為讀書主要交流方式,遠高于其他三校。讀書交流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的閱讀,學校的組織很有必要。
通過對“小學教師讀書現狀調查”之“怎么讀”調查,可以發現教師能夠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和技巧,但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缺少讀書的心境。很少有教師能夠潛心精讀教育經典,絕大多數選擇泛泛而讀,不會主動撰寫讀書筆記,讀書交流不到位,特別是與學生的交流欠缺,使讀書與教育本應相輔相承的育人途徑相隔甚遠。
(三)讀什么
所謂“讀什么”是指教師讀哪些書。這里包括書的選擇、書的來源、書的類型、讀書的書目。當今社會信息膨脹,書籍的種類多得令人眼花繚亂,來源也豐富多彩,就連書籍的材質也不再單一,作為教師是如何在書海茫茫中尋找屬于自已的書來讀?
1.書的來源
從上表中,我們發現教師書的來源比較均衡。借閱占比重稍大一些,58%的教師認為學校圖書館現有圖書種類齊全,55.38%的教師認為能夠滿足自身需要。除此之外,隨著網絡的普及,“網上尋找”也成為教師讀書的重要來源之一。33.6%的教師最常用的讀書途徑就是網上閱讀。
2.書的選擇
在上表中的幾個選項中,自己喜歡(35.2%)和公認經典(30.1%)是教師選擇書籍的主要標準。而與專業有關的書籍并不是熱選,這也說明當下教師的讀書具有個性化色彩,選擇的主觀意識強,并不以專業唯上。
3.書的類型
關于教師讀書的類型,問卷按三個不同的標準進行調查:教師最喜歡哪些類型的書?教師認為對專業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書籍是哪些類型?作為教師,必須閱讀的哪些類型的書籍?最理想狀態下就是三者為一,這樣讀書既有了主觀能動性,又能促進專業發展。但實際情況如何?見下表。
從上表中,我們能看出教師喜歡讀的書和認為有用、必須要讀的書不盡相同。最受教師喜歡的書分別是文學類、休閑類和科普類;而教師認為對專業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書籍依次是教育經典、教育案例類和文學類;而作為教師,必須閱讀的書籍教育類、文學類和傳記類。只有文學類既是教師喜歡又是教師認為有用和必須的。在回答“你讀過的書有哪些”時,教師列舉出的絕大多數是文學類,其中大部分是文學經典名著、小說,也有童書,還有少量歷史傳記類。
但作為教師,在思想上還是認為自己應該讀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在列舉讀過的教育專著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什么是教育》《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愛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窗邊的小豆豆》《教育是什么》《愛彌兒》等。
在訪談中也發現,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閱讀更傾向于文學類甚至是休閑類。他們會選擇教育專業類書刊,但讓他們喜歡、帶給他們身心愉悅的還是前者。
4.讀書書目
在統計教師讀過的最有影響的教育專著時,我們發現老師們列舉的書目中,既有教育經典名著,也有教育實踐案例;既有文學巨作,也有文藝小說;既有成人文學,也有兒童讀物,這正是教師讀書的與眾不同。但細細分析下來: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讀書缺乏有效體系,難以形成專業發展的知識建構;從文化積淀角度,歷史、哲學、地理、軍事、經濟、勵志等少有涉及,土壤豐沃程度不夠,難以形成有效的文化生成;從興趣涉獵角度:教師更愛閱讀生活類的小說,或者是比較易懂、操作性強的教育著作,缺乏眼界寬度,更沒有廣泛閱讀期刊雜志。比如《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這些必讀的就不在列。
綜上分析,“小學教師讀書現狀調查”之“讀什么”,從書的來源,沿襲中國傳統思想“書非借不能讀也”——借閱讀物是教師書的主要來源;選擇的標準很多,但教師不會因為職業的關系完全選擇教育類的書,自己喜歡的類型才是最想讀的書。但教師又因為職業使然、專業需要,除了讀自己喜歡的書之外,還是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教育類書來讀。從數目的列舉上,既反映教師讀書較雜,也同時反映出讀書沒有體系,文化觸覺不敏感,很少讀教育理論前沿的書籍。因此,整體讀書的內容是滯后的。
(四)讀書效果如何
所謂“讀書效果如何”是指從教師讀書可能會受到的客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輔以解讀名師在專業成長中對讀書的感受,來解密基于專業成長的教師應該如何讀書。
1.可能影響的客觀因素分析
其一,讀書氛圍。
71%的教師認為“良好的讀書氛圍能促使我讀書”。在之前統計“你認為閱讀量過少的主要原因”中,除了“沒時間”,30.88%的教師認為缺少讀書氛圍也是主要原因。
其二,配套資源。
55%的教師認為學校圖書館現有書籍能滿足我的需要,而且認為現有圖書種類齊全。還有相關學科會組織教師集體訂閱和本專業有關的書刊雜志,比如數學學科會訂閱《小學數學教學》、德育部門會為全體班主任購買主題書籍,比如《第56號教室的奇跡》等。但在訪談中,發現許多教師平時并沒有到學校圖書館借書、看書的習慣。可見學校現有資源比較豐富,但教師并沒有好好利用。
其三,領導重視。
從四所學校分別統計的數據來看,雖然各校的督促力度不盡一樣,個別選項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經常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A校57.3%和C校51%,超過半數的教師認為學校領導經常督促他們讀書;而“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D校,督促的程度輕重與被問卷的教師主觀感受有關,但整體上還是可以看出各校領導對教師讀書的重視。在調查中,還有43.73%的教師認為“人都有惰性,閱讀納入教師考核制度能促使我讀書”,但也有36%的教師不贊成。說明讀書納入考核還存在相當大的分歧,目前還是需要教師個體的自覺自動。
2.教師讀書與專業成長
讀書是一個持之以恒,積以時日,成效自見的過程。我們分析教師的讀書現狀,只是對教師專業成長可能性的一個橫切面分析,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全部軌跡。但我們可以從已經成長起來的教師身上,看出讀書對他們的影響。我們對江蘇省特級老師、中學高級教師、連云港市333工程“模范班主任”、連云港市港城名師等優秀教師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略)。從訪談內容中,我們總結出,所有專業有所成長的教師有以下幾個共同點:(1)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固定的讀書時間;(2)在成長過程中,讀書對其專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3)讀書有計劃、有體系、有想法。可以說,這些專業發展較快的名師們,他們都是一個讀書人,一個會讀書的人。
綜上分析,“小學教師讀書現狀調查”之“讀書效果如何”,我們從可能影響教師讀書效果的客觀因素分析,讀書氛圍對教師讀書有一定的影響,而參測學校相應讀書的配套資源能夠滿足教師讀書的需要,學校領導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可以說,教師讀書的客觀環境較好。從對成長起來的名師訪談中,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對自身的讀書自覺、自律、自省、自思則是成長的關鍵密鑰。
三、結論與建議
1.教師對讀書的意義理解到位,有正確的讀書觀,但缺乏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得讀書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讀書時間過少,讀書數量過低。建議學校應引導教師制定合適的讀書計劃,設定讀書目標。幫助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讀書。
2.教師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但由于讀書目的不明確,讀書整體處于快讀和淺讀狀態,很少有教師養成自主撰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建議學校應引導教師針對不同的讀物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特別是一些教育經典,組織教師進行讀書筆記的撰寫,讀后感的交流。
3.部分教師進行讀書交流,而對象僅限于同事和朋友,與學生交流較少。應該引導教師把讀書的交流對象指向學生,與學生一起交流,促進師生雙方共同的讀書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讀書實效,還可以推動整個社會讀書。
4.教師讀書“借閱”仍是較主流的書籍來源。這與當下社會、學校、網絡相應的書籍資源比較豐富,能夠滿足教師的需要有關。但作為一位教育者,對一些經典的教育書籍還是需要收藏起來慢讀、研讀、多讀,應引導教師樹立這樣的觀念。
5.教師雖然會讀促進專業成長的書,但更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倡導教師讀書做一個“雜”家,但一定要有規劃、有體系的選擇書籍。引導教師既從文化積淀的角度廣泛讀書,又要從自身專業成長的角度讀一些促進自己專業知識體系建構的書。
6.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具有超前量的學期計劃和活動,盡量減少突發檢查和布置額外任務,讓教師能夠根據學校計劃制定出可以實施的個人讀書計劃。學校要保證教師有較為整齊的時間段來看書,要努力在師生當中創設濃厚的讀書氛圍和讀書交流氛圍,切實打造書香校園。
7.學校相關部門要對教師的讀書進行年度規劃,在規劃中給教師讀書以時間和數量上的保證,同時引領教師接觸教育的前沿理論,關注教育改革動態,打開當下教師過于狹窄的閱讀面,并適時、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讀書筆記的撰寫和交流,培養教師良好的閱讀習慣。
8.讀書是教師提升自我涵養、實現專業發展的必然途徑。教師要強化自身的專業發展意識,提高工作的進取心,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少一分功利,多一分清高,少一分浮躁,多一分靜心,從最基礎的做起,扎扎實實多讀一些好書。
參考文獻:
[1]劉新.農村小學教師閱讀現狀的調研報告[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03).
[2]課題組.讀書,教師的態度 上海市中小幼教師讀書現狀調查[J].上海教育,2014(09).
[3]袁蕊.中小學教師閱讀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4(06).
[4]李保強;張娜. 基于專業發展的教師讀書觀[J].教育教學研究,2012(13).
[5]凌龍華.讓閱讀豐盈教師的精神世界[J].人民教育,2009(04).
[6]曹立崢.基于專業發展的中小學教師閱讀現狀調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0(06).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