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文
【摘 要】軛式搭配屬于一種隱喻表達。其生成受制于語言使用者的語言體驗性和對概念的范疇化,以及“軛”前后搭配詞的關聯性和就近性。
【關鍵詞】軛式搭配;隱喻;體驗性;范疇化;關聯;就近
A Cognitive Analysis on Forming Zeugma
FENG Ling-we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Weihai Shandong 264200,China)
【Abstract】Zeugma is a kind of metaphor.The forming of zeugma is decided by embodiment of language,categorization of the conception, relevance and accessibility.
【Key words】Zeugma;Metaphor;Embodiment;Categorization;Relevance;Accessibility
0 引言
軛式搭配是修辭格的一種,和漢語的拈連辭格相似,在修辭領域,其修辭效果比較令人注意,而它的語義研究則關注較少。本文試從語義的角度來看待軛式搭配,就其生成進行認知層面的分析。
從定義上說,軛式搭配是由一中心詞(被形象地叫做軛)和兩個名詞構成的搭配現象,且多數辭典傾向于軛與其中的一名詞搭配在邏輯上或語法上不合情理。例如在weeping eyes and hearts和kill the boy and the luggage這些軛式搭配中的weeping hearts和kill the luggage就屬于邏輯上的不合情理。
1 軛式搭配中的超常搭配與隱喻語言
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隱喻涉及到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語義投射,且源域和目標域不在同一語義域。軛式搭配中的超常搭配是軛與另一詞的創新搭配,是軛在正常搭配中的語義臨時性創造性地投射到超常搭配所在的語義域中。例如,在Never show the bottom of your purse and your mind句子中,軛式搭配 the bottom of your purse and your mind 是由正常搭配the bottom of your purse 和超常搭配the bottom of your mind 構成的。“軛”—bottom 是具體的能看得見的物體的底部,存在于purse 的語義域中。在超常搭配的建構過程中,bottom 從 purse 所在的語義域進入到mind 所在的語義域中,臨時性地創造了超常搭配。由此可見,軛式搭配中的這種超常搭配涉及到不同域之間的語義投射,符合隱喻的定義,因此它也是一種隱喻語言。
2 軛式搭配認知分析
軛式搭配是隱喻的一種,屬于新奇隱喻。它的產生受制于語言使用者的語言體驗性和對概念的范疇化以及詞語本身的關聯性和就近性。
2.1 語言的體驗性
萊克夫在《體驗哲學》一書中提出了認知科學的三個主要發現: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1]。心智體驗性是指人類在實踐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以人為中心點,此種經驗可以分為人與外部世界所進行的身體經驗和知覺經驗,及人內部進行的主觀經驗。人類所進行的各種活動會直接體現在語言上,人們不但會運用語言來真實記錄身體發生的各種動作,“還能借助身體經驗來創造和理解現實生活中難以表達的抽象的東西”[2],這就是“身體經驗”的來源。知覺經驗是指人們在實踐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往往會被運用到語言上,在現實生活中容器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大量的知覺經驗。現實中,用于描述容器的詞語in,out of等經常被運用到抽象事物的描述上。如:“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中in的運用則是把love這一抽象事物看成是容器。主觀經驗則指人們內心所進行的心理體驗,主觀活動。如“她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中“地獄”不是來自于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經驗,而是來自于人們的主觀經驗,是心理活動使然。
2.2 概念的范疇化
人在世界中的所見所想,所作所為都是獲得經驗的來源。但有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滿足于獲得經驗本身,而是還要在經驗中總結規律獲得概念,并將概念進行組織和分類,以便更好地認識其他事物。“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中combat一詞來自動作經驗域,由于人們可以對經驗進行概念組織和分類,combat 就被人們概念化成對一切事物,現象的搏斗和抵抗。在這種情況下,combat才可能和inflation搭配起來。又如“濺起一片猙獰古怪”[3]中的“濺起”從屬于人們的動作經驗域,人們從“濺起”的身體經驗中獲得概念,即引起事物散落,向周圍投射,傳播,因此,“濺起”與“一片猙獰古怪”搭配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
2.3 詞語的相關性與就近性
隱喻包含目標域和源域,它們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激發隱喻的投射。條件一是目標域和源域的事物之間要有關聯性;條件二是作為源域的事物相對于目標域來說必須具有就近性。
相關性。目標域和源域中的事物必須具有極大的關聯性,通常這種關聯性體現在兩事物的相似性上。具體表現為:1)外觀的相似。祥林嫂在魯迅的作品中被描述為“兩腳直立的圓規”。這一表達的源域是“兩腳直立的圓規”,目標域是祥林嫂瘦弱的軀干。正是基于外表的相似,才能產生如此的表達。2)認識角度的相似。“He is at the peak of health.”源域是高山的頂部,目標域是他身體健康,正處于生活中的大好時光。這一隱喻表達體現了認識角度的相似。3)感覺的相似。這一相似通常體現在通感辭格上。如“sweet sound”,聽起來美好和嘗起來美好一樣都可以給人舒服的感覺,其感覺相似。
就近性。源域和目標域之間除了要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外,軛式搭配還要求源域對目標域有一定的就近性。就近性體現為記憶儲存的就近和情境觸發的就近。1)記憶儲存的就近。語言使用過程中詞語的選擇往往和最近的記憶儲存有關。人們在表述話語時,會傾向于提取記憶中容易取得的東西。2)情境觸發的就近。語言的情境可以觸發某一句法結構或者某一詞語。思維對就近的這一句法結構或某個詞語就會有所偏愛。某一詞語的就近是指出現在上文的詞語會繼續出現在下文。
例如:He left in a huff and a taxi.他怒氣沖沖坐上出租車走了。In a taxi 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地存在,in 可以存在于任何有空間的物體的內部,它屬于像“taxi”這樣有空間的物體的語義域,和a huff 搭配則是一種跨域的投射,屬于隱喻表達。人們有坐出租車的經驗,可以把這種經驗概念化和抽象化,用在現實中看不見的抽象的食物上,比如huff(怒氣)上。huff和taxi在當時的條件下存在于行為者的動作表現中,它們有動作上的關聯性。
3 結語
軛式搭配是一種新奇隱喻,它的生成遵守隱喻語言的機制原則,它不但要具備語言的體驗性和概念的范疇化這一前提因素,而且要具備隱喻語言中源域和目的域的關聯性和就近性等因素。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3-4.
[2]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37-38.
[3]馮廣藝.超常搭配[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69.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