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榮
摘 要:城鎮家庭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是區域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已經成為各國溫室氣體減排的重點領域。該文綜述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研究以及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分析現有研究特點和研究結論,為居民生活消費碳減排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鎮化 居民生活 能源消費 碳排放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a)-0171-02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危及到人類的健康和發展,能源消費與碳排放控制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發達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家庭直接排放約占總碳排放量的20%,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已經成為各國碳減排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轉變,增加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進而導致了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將不斷增大,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碳減排將成為我國的主要領域。該文綜述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研究以及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分析現有研究特點和研究結論,為居民生活消費碳減排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鑒。
1 城鎮化推進中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從主要為農業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主要為工業和服務業的現代城市型社會轉變的自然歷史過程。國外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始于20世紀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Saidi Kais等利用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了58個國家1990—2012年經濟增長和能源使用對碳排放的影響,發現能源使用對碳排放有正向作用,每單位GDP與碳排放呈倒U型曲線Seyma Akkaya Deviren等運用層次結構法實證研究了33個國家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關系;Hyo Seon Park等研究了鋼筋混凝土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Rafaa M'raihi等運用1990—2006年突尼斯的數據,研究了該國公路貨運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國內對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也非常多,部分學者選擇的是LMDI模型。楊紅娟等基于LMDI模型,根據2003—2011年的數據,分別研究了碳排放系數、能源強度、經濟發展、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人口因素對云南省碳排放的影響;郭沛等基于山西省2004—2013年的數據,利用LMDI模型研究發現人口、人均GDP對碳排放具有促進作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碳排放強度具有減碳作用;梁大鵬等利用該模型研究了影響金磚五國碳排放成本的因素,發現提升減排技術水平、完善工業減排機制、優化能源結構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成本;劉源等利用LMDI模型,研究了廈門市2005—2010年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得出產業部門能源強度對碳減排貢獻率最大;李紹萍等運用LMDI,基于1997—2011年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數據,分析了該地區工業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還有一些學者使用的是STIRPAT模型。張樂勤等結合安徽省特點,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人均GDP、第二產業貢獻值、單位GDP能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度對碳排放量的影響;邵帥等基于STIRPAT模型,針對上海工業部門1994—2008年的數據進行了研究,討論了煤炭消費比重、研發強度、能源效率和投資規模對碳排放的影響;李斌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我國1990—2010年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關系,發現人口總數和人均富裕程度對能源消耗的影響較大;焦文獻、陳興鵬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甘肅省1991—2009年富裕程度、現代化及居民消費性支出多樣性指數對能源消費量的影響;丁維佳采用STIRPAT模型,發現人口、財富因素對我國制造業碳排放存在正向因素,技術對其有負向因素。
2 城鎮化推進中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研究綜述
打破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方法,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脫鉤研究。判斷脫鉤程度的主要方法有彈性分析法、脫鉤指數法、IPAT模型法、基于完全分解技術的脫鉤分析法和計量分析法。劉文濤、葛新權利用陸鐘武教授提出的脫鉤指數模型研究了北京市自2000年以來的10年里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脫鉤狀況;肖麗群、吳群運用脫鉤指數預測了江蘇省到2020年實現其耕地保有量的可能性并提出相關的積極性政策;李斌、曹萬林將脫鉤彈性系數分解為結構脫鉤彈性、技術脫鉤彈性和規模脫鉤彈性,分析了我國在1991—2011年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脫鉤關系;陸鐘武等利用IGT方程和LGTX方程導出了資源和碳排放脫鉤系數,再根據此系數研究了中美兩國在2000—2007年資源消耗、廢物排放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脫鉤關系;王君華等運用Tapio脫鉤指標建立模型,研究了中國在2000—2011年間工業行業的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關系;趙定濤等研究了我國2001—2011年經濟發展與產業用地的脫鉤關系,并使用LMDI模型分析了影響其脫鉤指數的因素;歐陽文喜等利用我國在2001—2011年的數據,分析了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脫鉤關系。綜合以上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致力于對GDP和資源消耗以及廢物排放的脫鉤分析,而對城市化率和碳排放之間的脫鉤關系的研究甚少。
3 城鎮化進程對碳排放影響的研究綜述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與碳排放的關系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大部分學者認為城市化與碳排放呈正相關。林伯強等修正了Kaya恒等式,引入城市化這個因子,使用協整方法研究了中國的碳排放與主要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發現城市化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許泱、王亞菲等采用了STIRPAT模型,根據不同區域的面板數據分析了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發現城市化與碳排放呈正相關關系;王建增依據IPCC提供的方法與參數,運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我國城市化水平對碳排放增長的影響,發現城市化水平對碳排放的規模有正向影響作用。但也有一些學者持不同看法。Muhammad Shahabaz等利用了在1970—2011年的馬來西亞的面板數據對這種城市化與碳排放的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進行了檢驗,發現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效應;王家庭等以EKC曲線為基礎,根據在2004—2008年我國的28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對城市化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加以研究,發現城市化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反U型曲線關系;Perry Sadorsky基于STIRPAT模型研究了在新興經濟體中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結果表明:城市化對碳排放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抑制作用,這兩種相反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認為城市化對碳排放并沒有顯著影響。以上表明在城市化和碳排放的關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針對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卻顯得甚少。在少量的研究中,張勇等運用因子主成分回歸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城市化進程中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城鎮人口比重、城鎮建成區面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碳排放的驅動作用;陳操操、劉春蘭等根據北京市在1990—2011年的數據,采用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評估了城市化、人均收入、人口、能源消費強度、產業結構和研發投入比重對碳足跡的影響。
4 結語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影響因素、碳減排路徑及碳排放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重點探析城鎮化推進對城鎮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影響。調整城鎮化發展方向、引導低碳生活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控制的主要結論,但怎樣實現科學技術進步年代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
參考文獻
[1] 城鎮化規劃或將推出2050年城鎮化率或超80%[EB/OL].山東商報,2013-04-26.
[2] 徐安.我國城市化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3] SaidiKais,HammamiSami.An econometri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use on carbon emissions: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fifty eight countri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9):1101-1110.
[4] SeymaAkkayaDeviren,BayramDevir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Hierarchical structure methods[J].Physical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6(451):429-439.
[5] 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8):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