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
又一年
陶文瑜

陶文瑜作品
過去的日子 被我們
大手大腳地
花費掉了
枝頭上的新年
落進泥土 然后
生根發芽
長成老年
老年人不要四處走動
老年人像樹一樣
種在一個地方
就不會誤入歧途了
又一年
其實是站在熟悉的門前
看陌生人經過
亦是垂虹別意
湯海山
我從吳淞江下游,作別海上客,回到吳淞江上游,歸棲垂虹橋頭。孫俊良兄邀我襄助《吳江文藝》,一次閑聊,文瑜倡議聯手合作文人書畫展。秋天時,文瑜、俊良諸兄與我等聚于太湖邊,在老太廟方丈室議事,初列聯展邀請名單,文瑜給小品展命名“文心·垂虹橋畔”。
這是緣起。飽含深情摯誼,兩本雜志、三個主編之間志趣相投。還纏結著與垂虹橋的共同情緣,有了思古撫今的意味,文心立現,妙意橫生,一次率性書畫小品展覽的內涵,頓時豐厚起來。

張志英作品
垂虹橋是吳淞江(古稱吳江,或松江)源頭的“江南第一橋”,一頭是太湖,一頭是運河,從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起,往返蘇杭、京杭之間的文人墨客,都要下船停留。古往今來,關于垂虹橋的詩詞吟詠、書畫題寫,汗牛充棟。垂虹橋畔的風景,曾使李太白、蘇東坡、米元章、姜白石、倪云林等差不多半部文學史上的過往文化名人傾倒。兩岸的江楓,橋下的鱸魚,和江上的暮色,令人迷戀。垂虹橋亦是古代蘇州文人聚會、留連與送別之地,“吳門明四家”創作了眾多書畫詩詞的傳世名作。

張鐘作品
五百多年前,吳門30余名賢高才集體創作了一件垂虹橋的稀世珍品:《垂虹別意圖》,書畫詩文的長卷。記載了一次也許是垂虹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名人集體送別。雅集,送別,賞月,都到了橋上,懷遠別近,歡聚傷別,都浮在吳波鱗鱗、江月蕩蕩。興師動眾,蘇州城里的名賢高才幾乎傾巢而出。這是一件文化盛事。唐伯虎繪畫,祝枝山題引首,題詩有沈石田、祝枝山、文徴明、唐伯虎等36首。送別安徽學子戴昭的深厚情誼。戴昭是唐伯虎的弟子,唐伯虎是沈石田弟子,又是祝枝山、文徵明朋友,所以活動應該是唐伯虎發起的。時過境遷,人去樓空,事情過去了。別意無法珍藏,唯長卷流傳在世。
這是一場歲月之手傳遞的遙遠別意。
俗話“秀才情誼紙半張”,似有“禮輕情誼重”之意。其實,情深禮亦重,如沈、祝、文、唐等吳門書畫大家,當時潤格已較可觀,他們并未因書畫有市價而吝嗇于友人間的交往,
恍若舊日重現,此次書畫小品展,匯聚蘇州(包括吳江籍)文藝名家30余人,于南吳門重舉書畫雅事,或作畫,或題詩,或寫字,不計較潤例,亦是以特殊的方式,交流和記錄情感活動,一次友誼和藝術的團聚,又見“垂虹別意”的情義和風雅。明清遺風。
由文瑜、俊良兩兄辛勞組織,書畫相會的參與者,都是聲氣相通的朋友,故能慨然呼應。其中多是當代吳門有代表性的作家、書家、畫家等不同門類的藝術家,或專業,或業余,或跨界游藝,不僅傳承先賢性情,還繼續吳門文人書畫小品的藝術精神和美學情趣。所作無論是否關涉垂虹題材,都發乎文心,韻味飄灑,情趣生動,精小輕靈,不拘一格,與古輝映,堪稱新吳門文人書畫小品大集。在展覽舉行之際,正好是新年,蘇州詩人以《又一年》為題目,為我們的畫展助興,文化和文人似乎更充分了。
輝煌千年之后,垂虹橋已在50年前的1967年,毀于一夕瞬間。從此,斷橋頹水,香碎韻絕,波瀾不興,雖然略可觀瞻懷思,但虹消夢遠,沉寂已久。稱為“垂虹橋畔”,有夢憶追尋的意思,應視這次書畫活動,是一場回眸垂虹的告別。送走漸行漸遠的臥虹落月時光。亦是垂虹別意。
紙上的雅集,亦是雅集,接續“垂虹別意”的古雅往事,橋雖斷,文脈不斷,屬意為后世創造佳話,向歷史饋贈藝術,并聊補《垂虹別意圖》殘卷的缺憾,給垂虹文化增添新鮮墨香。我想,這就是此展組織者、參與者寶愛垂虹的公心和雅意吧。
千年一瞬,一瞬千年。這橋畔一瞬,進入垂虹千年。五百年后,回眸一笑,亦是垂虹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