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卉,田傳帥,韓 鵬,王 翰,范海健
(1.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0046;2.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0008)
對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的分析
于 卉1,田傳帥2,韓 鵬2,王 翰2,范海健2
(1.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0046;2.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0008)
目的:分析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以便為臨床上診斷此病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某院收治的18例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在這18例患者進行手術前1周,對其進行CT檢查,然后對其肺部實性病灶和空腔病灶的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進行分析。結果:在這18例患者中,肺部實性病灶位于右肺者有12例(66.67%),位于左肺者有6例(33.33%);其肺部實性病灶的直徑為(24.7±7.3)mm。他們中肺部實性病灶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者有12例(66.67%),病灶邊緣出現分葉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者分別有16例(88.89%)、13例(72.22%)和10例(55.56%)。他們肺部空腔病灶壁的厚度為(2.1±0.5)mm;其中肺部空腔病灶位于實性病灶周圍者有11例(61.11%),空腔病灶壁上存在結節者有8例(44.44%),進行增強CT掃描可見空腔病灶壁上結節呈中度強化者有7例(38.89%),空腔病灶內部可見血管穿行者有9例(50.00%)。結論: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其肺部實性病灶多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病灶邊緣可出現分葉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其肺部空腔病灶多位于實性病灶的周圍,且部分患者肺部空腔病灶壁上存在結節。
周圍型肺癌;薄壁空腔;CT檢查;影像學;表現與征象
周圍型肺癌是肺癌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此病在三級支氣管和呼吸性細支氣管中均可發生。肺內的薄壁空腔是指肺內本來存在的生理性腔隙出現病理性擴大的一種情況。臨床研究發現,約有25%的周圍型肺癌患者其肺內可出現薄壁空腔[1]。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情況會給臨床上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造成一定的困難[2]。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分析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以便為臨床上診斷此病提供參考依據。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某院收治的18例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這18例患者的病情均經術后病理檢查得到確診。這18例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患有肺大泡、肺囊腫、肺空洞;2)患有其他類型的肺癌或存在肺癌病灶轉移的情況。他們中有男12例,女6例;其年齡為34~78歲,平均年齡為(49.2±10.4)歲。在入院時,這18例患者均存在咳嗽、胸痛和咳痰等癥狀,其中有4例患者存在咯血的癥狀。他們中有低分化癌患者5例,中分化癌患者5例,高分化癌患者8例。
在這18例患者進行手術前1周,對其進行CT檢查。進行CT檢查使用的儀器為GE Light speed 型64排螺旋CT掃描儀,具體的檢查方法是:讓患者取仰臥位。將CT掃描儀的層厚設為5 mm,層間距設為4 mm,管電壓設為120 kV,管電流設為400 mA,矩陣設為512×512,薄層重建值設為0.625 mm,然后從患者的胸腔上段開始掃描,一直掃描至肋膈角。對于掃描圖像不清晰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增強CT檢查。進行增強CT檢查使用的造影劑為碘海醇,使用的劑量為100 ml,注射方式為經肘靜脈團高壓注射,注射時的流速為3.0~3.5 ml/s。在注射造影劑30s后和92s后,對患者的肺部進行雙期增強CT掃描。觀察圖像的條件為:肺窗寬1000 HU,肺窗位-650HU;縱隔窗寬350 HU,縱隔窗位40 HU。掃描結束后,由2名影像科醫師共同閱片。
在這18例患者中,肺部實性病灶位于右肺者有12例(66.67%),其中位于右肺上葉者有4例,右肺中葉者有3例,右肺下葉者有5例;肺部實性病灶位于左肺者有6例(33.33%),其中位于左肺上葉者有4例,位于左肺下葉者有2例。他們肺部實性病灶的直徑為8~49 mm,平均直徑為(24.7±7.3) mm。他們中肺部實性病灶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者有12例(66.67%),病灶邊緣出現分葉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者分別有16例(88.89%)、13例(72.22%)和10例(55.56%)。這18例患者中有4例(22.22%)患者的肺部實性病灶鄰近胸膜,并存在牽拉征。
這18例患者肺部空腔病灶壁的厚度為1~4 mm,平均厚度為(2.1±0.5)mm。他們中肺部空腔病灶壁厚度≤2mm、>2mm且≤3mm、>3mm的患者分別有13例(72.22%)、3例(16.67%)、2例(11.11%)。他們中肺部空腔病灶位于實性病灶周圍者有11例(61.11%),空腔病灶壁上存在結節者有8例(44.44%),進行增強CT掃描可見空腔病灶壁上結節呈中度強化者有7例(38.89%),空腔病灶內部可見血管穿行者有9例(50.00%),空腔病灶內部可見明顯分隔者有5例(27.78%)。
周圍型肺癌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此病患者可出現胸痛和發熱的癥狀[3]。病理學研究發現,周圍型肺癌主要的病理學特點為肺組織出現促纖維增生反應,并有瘢痕形成,但出現病灶壞死的情況較為少見。此外,約有25%的周圍型肺癌患者其肺內可出現薄壁空腔。有學者研究發現[4],肺腺癌、肺鱗癌、支氣管肺泡癌和小細胞肺癌等周圍型肺癌患者其肺內均有發生薄壁空腔的可能,其中以肺腺癌患者肺內發生薄壁空腔的幾率最高。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與肺腺癌的分化程度較高有關。另有學者指出[5],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圍型肺癌患者其大多數的實性病灶都位于肺野的中外帶。
進行CT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檢查方法可準確地發現肺癌患者肺部的細微病灶,因此具有診斷準確率高的特點。不過,既往的研究發現,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這種情況會給臨床上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造成一定的困難,而且目前臨床上缺少對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的研究結論[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肺部實性病灶的CT影像學征象及表現主要包括:病灶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其邊緣可出現分葉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病灶鄰近胸膜的位置可出現牽拉征。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肺部空腔病灶的CT影像學征象及表現主要包括:空腔病灶壁的厚度比較均勻,空腔病灶壁有結節形成,空腔病灶內部可見血管穿行,部分空腔病灶內可見明顯的分隔。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在對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進行CT檢查時,需要重點觀察其實性病灶的形態、實性病灶邊緣的影像學征象、空腔病灶的厚度、空腔病灶壁上是否有結節形成、空腔病灶內部是否有血管穿行和明顯的分隔[7-8]。
綜上所述,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其肺部實性病灶多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病灶邊緣可出現分葉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其肺部空腔病灶多位于實性病灶的周圍,且部分患者肺部空腔病灶壁上存在結節。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上使用CT檢查診斷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重要依據。
[1] 王秀錦, 白卓杰, 王小進,等. 伴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圍型肺癌的CT表現及誤診分析[J]. 中國臨床研究, 2017, 30(3):395-397.
[2] 吳延春, 吳東青. 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學表現與征象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33):3752-3753.
[3] 左玉強, 李玉然, 康偉峰,等. 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圍型肺腺癌的CT表現[J].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7):1303-1305.
[4] 熊庚. 15例周圍型肺癌伴發薄壁空腔的臨床特征與CT征象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 2016,25(1):68-69.
[5] 石乙斐. 孤立薄壁空腔型肺癌CT表現及鑒別診斷探討[J]. 醫藥前沿, 2017, 7(5):84-85.
[6] 王二君, 楊培金, 田衛兵. CT平掃診斷腹部實質臟器及空腔臟器損傷的臨床價值[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6):49-50.
[7] 于晶, 王亮, 伍建林,等. 周圍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表現與征象分析[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5,49(2):99-102.
[8] 戚元剛, 房澤輝, 王道慶,等. 孤立薄壁空腔型肺癌CT表現及鑒別診斷[J]. 放射學實踐, 2013, 28(8):843-845.
R817
B
2095-7629-(2017)20-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