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濤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宜興 214200)
·病例報告·
對1例直腸類癌患者進行診治的經驗總結
周胡濤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宜興 214200)
近年來,直腸類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對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例直腸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期為臨床醫生診治直腸類癌提供參考依據。
直腸類癌;超聲內鏡;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直腸類癌屬于低度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消化道類癌發病率的20%。此病具有進展緩慢、病程長的特點。直腸類癌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醫生對其病情進行診斷時易發生漏診或誤診[1]。近年來,隨著腸鏡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直腸類癌的早期診斷率逐漸提高。有研究指出,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癥的臨床效果顯著[2]。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例直腸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患者陳賽華,女,71歲,農民。因“發現直腸類癌1周”于2016年12月9日入住我院消化內科病房(A十三病區)。
既往病史:患者既往體健,患有2級高血壓,2型糖尿病多年,現口服“利血平、消渴丸”進行治療,血壓及血糖控制尚可,無手術史、傳染病史、藥物過敏史、地方病史、外傷史、職業病史、中毒史及輸血史。現病史:患病以來,患者的精神狀態一般,食欲一般,睡眠狀況良好,二便正常,無胸悶、惡心、咳嗽、心悸、頭痛、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
對患者進行入院查體的結果為:體溫36.8℃,脈搏66次/分,呼吸頻率20次/分,血壓170/100 mmHg。患者意識清晰,理解力正常,自主體位,步行進入病房,對查體合作。其全身皮膚正常,無結節、瘀點、水腫等,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其頭顱正常,眼球正常,耳廓及聽力正常,外鼻及嗅覺正常,唇舌及咽部正常,頸軟無抵抗,無頸靜脈怒張。其胸廓正常,器官縱膈居中,雙肺叩診呈清音。其心前區無隆起,未觸及震顫,叩診正常,心律齊。其腹平坦、壁軟,未見腸型及蠕動波,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叩診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約4次/min),肝、脾、膽囊等未觸及,輸尿管無壓痛,膀胱叩診呈鼓音,其肛門及生殖器未查。其脊柱正常,四肢無畸形,肌力正常,活動自如。
2016年12月1日患者于我院接受超聲腸鏡檢查,在檢查中發現直腸隆起。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超聲腸鏡檢查結果將其病情初步診斷為:直腸類癌、2型糖尿病和2級高血壓。
在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血常規、肝功能、尿常規、血凝六項、大便常規+隱血試驗等檢查。進行上述檢查的結果為,血型:Rh(D)陽性A型,乙肝表面抗體的水平:535.655 mIU/ml,乙肝表面e抗體的水平:0.682 PEIU/ml,乙肝核心抗體的水平:8.986 PEIU/ml,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6.8%,空腹血糖的水平:6.76 mmol/L,其余指標正常。
2016年12月9日,對患者進行超聲腸鏡檢查。診斷描述:進鏡后見三枚隆起性病灶,一枚呈偏低回聲信號(大小約1×1 cm),因腸腔內氣體較多,另兩枚視野不清。診斷結果:直腸隆起性病變(可能為直腸類癌)。
2016年12月10日,在確認患者無進行手術治療的禁忌證后,對其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具體的手術過程如下:1)在術前1 d,指導患者進食半流質食物,告知其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腸道準備。2)術中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面罩吸氧及心電監測。3)將電子腸鏡置入患者的腸腔內,在腸鏡的引導下可見其腸道黏膜血管紋理呈樹枝狀,有4枚隆起病灶(大小約為0.5 cm×0.5 cm~1 cm×1 cm)。4)用氬離子凝固器沿著病灶周圍作環形標記,標記距瘤體的邊緣0.5~1 cm。5)于病灶基底處的邊緣做多個標記點,并在標記點處注射濃度為0.01%的腎上腺素+美蘭溶液,每點2~3 ml,直至病灶明顯抬起。在確認病灶抬舉良好后,用Dual刀沿標記處環形切開病灶外側緣黏膜,使用透明帽將病灶完整的剝離。6)在腸鏡的引導下觀察創面,并用電凝止血鉗對創面進行止血。7)將切除的病灶組織取出后,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檢查。8)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并對其進行抗感染、止血、補液支持等對癥處理。
對患者進行病理檢查的結果:其患有I級多發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對其進行免疫組化檢查的結果:CgA(+),NES(-),SY(+),K167(+ 約 2%),P53(-),CKPan(+)。
2016年12月16日,該患者的直腸類癌、2型糖尿病、2級高血壓等病情均明顯好轉,其一般狀況可,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嘔血、排黑便、噯氣泛酸等癥狀,其食欲、食量可,睡眠好,二便正常,意識清,精神可,查體結果正常,為其辦理出院。囑其注意休息、加強營養,定期復查腸鏡,在門診隨診。其出院帶藥的情況為:乳果糖,20 ml,Tid;亞莫利,1 mg, qd。
類癌又被稱為類癌瘤,是一種少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該腫瘤多起源于嗜銀細胞,可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從而可引起胃腸反應和心功能異常。據統計,胃腸道類癌的發病率約占類癌總發病率的90%以上[3]。
直腸類癌又被稱為嗜銀細胞瘤,多發生于腸黏膜下部腺體。相關的文獻資料顯示,直腸類癌的發病率約占胃腸道類癌總發病率的17%~25%[4]。直腸類癌具有進展緩慢、病程長的特點。直腸類癌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醫生對其病情進行診斷時易發生漏診或誤診。
超聲內鏡檢查是將高頻超聲探頭安置于內鏡頂端對患者進行檢查的一種消化道檢查技術。目前,此檢查被認為是診斷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最佳方法,特別是在鑒別診斷直腸類癌和直腸息肉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5]。
ESD是一種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近年來,ESD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消化道早期癌、巨大平坦息肉、黏膜下腫瘤等疾病。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用ESD治療直腸類癌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兩點[6]:1)經患者的肛門一次性完整切除其消化道病灶,不僅治療徹底,還能免除開腹或器官切除給其帶來的損傷和痛苦,創傷性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2)可獲得完整的組織病理標本,有利于明確腫瘤分化及浸潤的程度。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ESD對直腸類癌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術后病情明顯好轉,一般情況可,7 d后出院。可見,用ESD治療直腸類癌安全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ESD手術的實施方法較為復雜,操作難度相對較大,手術時間較長[7]。因此,臨床醫生應嚴格把握進行ESD的適應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1] 竇利州,張月明,賀舜,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直腸類癌的對照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4):209-213.
[2] 阮榮蔚,王實,劉永軍,等.內鏡超聲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診治直腸類癌31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12):1063-1066.
[3] 吳國舉,趙剛,周新平,等.直腸類癌的內鏡超聲診斷價值和經肛門內鏡微創切除的療效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3,30(4):689-691,694.
[4] 龔勇,仝巧云,李文艷,等.超聲內鏡結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直腸類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6,28(4):233-235.
[5] 焦勝,成宏偉,陳蘇陽,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直腸類癌的臨床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7):59-60,89.
[6] 王君輔,謝勇,胡林,等.直腸類癌內鏡黏膜切除術與黏膜下剝離術安全及有效性Meta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19):1566-1574.
[7] 鄺勝利,李修嶺,楊玉秀,等.超聲內鏡輔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直腸類癌38例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5,32(1):50-52.
R574.63
B
2095-7629-(2017)20-0202-02
周胡濤,男,1989年8月出生,江蘇宜興人,本科學歷,住院醫師,研究方向:消化內科臨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