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李帆淼
摘要:目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景區存在著過度、無序開發的現象,旅游景觀規劃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為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競爭力,以貴州滑石板苗寨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分析該苗寨碎片化肌理,引入“織補”策略,以生活性、形態性、原真性、動態性為織補規劃原則,以局部織補、橫向整合、縱向延伸為織補策略,對滑石板苗寨活力、文脈、生活、生態四個方面進行“織補”,使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織補”策略;碎片化;民族村寨;苗族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1-0022-06
收稿日期:2016-07-19
修回日期:2016-09-19
Abstract: With the tendency of over exploitation in ethnic villages,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now.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 ethnic villages,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uashiban Hmong village in Guizhou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current fragmented textures. The paper introduces “darning”strategies with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f life nature, morphological nature, original authenticity and dynamic nature.Taking partial darning,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d longitudinal extension as darning strategies, Huashiban Hmong village is darning planned from 4 aspects including local vitality, context, life and ecology, to make 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 “Darning” strategy; Fragmentation; Ethnic villages; Hmong
引言
1976年,C. Rowe[1]在《拼貼城市》一書中運用織補的策略解決了現代城市中舊城出現片段化、各種歷史文化空間之間缺乏聯系的問題,城市“織補”的概念隨之產生。而景觀規劃設計的“織補”,即充分運用特有環境下自然與社會經濟等獨有柔性、流動和滲透的特質,使傳統生活與現代生活互融共生,對規劃地塊與區域景觀出現的斷裂元素進行有效填補和修復,實現有機銜接。一般通過地域建筑、生態綠地、民俗文化和傳統產業四個方面進行“織補”。日前織補理論多用在城市空間中,以舊城改造和歷史名城保護為甚[2-4]。
村寨像一件織物,有著自身的組織規律和肌理。我國少數民族村寨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散發著濃重的歷史氣息和民族特色遺韻。當下,由于過度開發民族旅游景區,少數民族村寨受到較嚴重的建設性破壞,民族歷史文化漸失,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民族村寨形態碎片化,成了“創造孤獨形象的游戲”[5]。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規劃中,“織補”民族村寨肌理,恢復民族特色,重塑民族旅游品牌勢在必行。
1傳統村寨——滑石板苗寨
1.1基本概況
滑石板村隸屬于貴州省盤縣馬場鄉,距縣政府所在地75 km,平均海拔1 650 m,四周環山,素有“盤縣小西藏”的美譽,氣候宜人。全村轄區面積3.26 km2,共1 112人,是苗族祖先聚居地之一,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4%,屬小花苗族支系。其建筑(圖1)、歌舞、服飾、飲食、手工藝、銀飾等都蘊含了濃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并有苗族大筒簫和“采花節”兩項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寨子里的建筑依梯田等高線層次分明地坐落在山地一側,形成一種雋美祥和的地域風景畫。
1.2碎片化的滑石板苗寨
1.2.1民族村寨的個性和風貌肌理——“損”
地域的精髓在于其特色的存在[6]。滑石板苗寨的傳統民居多為木質結構,長期的風雨侵蝕使其老化且年久失修。然而建筑更新的過程缺乏規劃指導約束,對民族資源的保護不夠,近年來隨意增建違章建筑、洋式風格建筑,圈地等現象嚴重,村寨布局被肢解,苗寨形態被打破。民族服飾、節慶、禮儀和飲食等民族風俗都逐漸被外來文化同化。而長期以來的森林砍伐,導致生態環境趨于惡化。
1.2.2合理有特色的發展規劃——“乏”
村寨內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缺乏公共活動場地。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路網密度較低且不成系統,斷頭路居多,入戶道路多為泥石路,且多無停車場;環境臟亂,農用器具、柴草等雜物堆放雜亂;環衛設施嚴重缺乏,垃圾隨意丟棄;缺乏系統的給排水管道,污水隨用隨排;電力電信設備覆蓋率較低。
2 “織補”的意義
2.1有利于民族村寨的修復
在現代化和城市化沖擊下,苗族村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當地的旅游景觀易被外來文化改變。為了把滑石板苗寨“生活帶上去,文脈留下來”,有必要對苗寨居住建筑、寨民生活方式、民俗風情、歷史風貌、空間形態和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性織補(圖2)。
2.2有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苗寨特有的民俗與節慶、民間傳統手工藝、古建筑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7]。對村寨文化進行織補規劃,提高村寨保護意識,使民族同胞不再盲目追求現代化生活,主動傳承民族魅力文化,可為苗寨文化注入永不衰竭的活力,也可熏陶和培養文化后繼人。
2.3有利于民族村寨經濟發展
首先,“織補”規劃帶動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寨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8],提高寨民生活水平[9],增加寨民經濟收入[10~11];其次,良好的旅游環境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入駐,為村寨提供技術交流平臺,促進相關產業的興起,加快民族村寨景區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最后,民族經濟的發展間接促進了民族統一[12]。
3滑石板苗寨旅游景觀規劃
3.1發展定位
規劃通過對苗族文化、旅游生態景觀、苗族特色產業及傳統苗寨建筑肌理等方面進行細致織補,創建一個充滿民族文化特色和活力,生態環境適宜且可持續發展的魅力苗寨。將滑石板苗寨的主題旅游形象定為“錦繡苗藥故里,魅力采花之寨”,突出“青山環繞綠帶間,美麗苗寨世外園。筒簫輕吟苗家樂,采花盡現兒女情”的苗家風情。
3.2“織補”原則
3.2.1生活性
織補城市,首先織補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13~14],村寨亦然。由于滑石板苗寨被現代主流生活同化,導致鄰里關系日趨冷漠、民族風情節慶逐漸淡化。因此織補原有村寨的生活氛圍、保留苗寨的特有農耕氣息,對維護民族村寨社會組織結構、延續民族精神尤為重要。
3.2.2形態性
以地形地貌為村寨的基質,交通道路為村寨的廊道,住宅、公共設施用地等為村寨的斑塊[15],是村寨景觀形態構成的重要影響因素[16]。在民族村寨織補的過程中,注重村寨空間和景觀序列的連續性、層次性,對破壞村寨整體形態的因素加以治理和完善,從而提升民族村寨的生態形象和民族識別性。
3.2.3原真性
整治歷史文化遺存應秉承原始風貌,通過維修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17]。結合滑石板苗寨的發展定位,還原一個古樸、具有“原真苗韻”的田園鄉村人家景觀。
3.2.4動態性
古老的村寨由歷史與自然環境共同塑造,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生命力[18]。但堅持“原真性”并非封閉式的與世隔絕,而是科學地對民族文化進行有益嘗試和探索[7]??椦a規劃既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苗族村寨風貌,又要使其長期處于一個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
3.3“織補”策略
3.3.1局部織補
分部分、分階段,逐步織補好村寨建筑、道路廣場、特色產業、公共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等缺失或不完善之處。
3.3.2橫向整合
強調各部分與村寨整體之間的關系,以生態和諧的方法織補,使各局部達到相互融合和統一。
3.3.3縱向延伸
建設和完善相關的旅游和產業制度是可持續發展的長效途徑(圖3)。
4織補民族村寨的內容
結合滑石板苗寨的發展定位,運用上述“織補”原則和策略,對其活力、文脈、生態、生活4個方面進行“織補”,彼此相互穿插融合,共同形成一張“織補”網絡圖(圖4)。
4.1織補活力——適建苗寨特色項目
充分挖掘苗寨的潛在活力,并注入新活力,使新老活力融合并織補成網絡,體現了苗寨“織補”的生活性、動態性。挖掘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活動項目來吸引人氣[19],喚醒苗寨漸弱的風土人情,構建民族風情濃郁的旅游景觀,如規劃增建苗服繡鋪、苗家藥鋪(圖5)、苗族文物文化展覽館(圖6)、苗韻長廊(圖7)、滑石板客棧等旅游服務設施建筑,所用民族元素(落地式平房、穿斗式結構、人字形房頂、青瓦蓋頂、木板作壁,欄桿雕的萬字格、喜字格等圖案)均來源于苗族傳統民居。為滿足村民舉行苗族風俗活動的需求,提高游客的參與性,規劃了一個結合休閑、娛樂、觀光等功能,以苗族姑娘百褶裙為鋪裝紋樣,中心設有一尊大筒簫雕塑的民族風情廣場(圖8~9)。
目前滑石板苗寨特色產業不具規模,將已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苗藥、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櫻桃Cerasus pseudocerasus三種特色產業規劃為重點產業,形成苗藥和金銀花種植基地、櫻桃采摘園的旅游景觀。
此外,根據原有資源和旅游需要,規劃采花洞、攝影臺、生態農耕展示園、苗族風情展示牌等增強旅游活力的景點或景觀小品,使景點間的空間聯系緊密,織補成活力網絡從而帶動整個苗寨活化效應。
4.2織補文脈——傳承民族文化
從游覽角度出發,將民族特色與景點設置相結合,多方位帶入苗族文化以織補文脈的遺失。將苗寨元素巧妙地織補到旅游景觀規劃里,以保住苗寨文脈的“根”?!吧顜先?,文脈留下來”,運用織補的策略,科學有效地傳承滑石板苗寨的記憶與味道,體現原真性。
體驗地域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深層內涵[20]。通過人文景點設置,游客可在苗服繡鋪里看苗家姑娘刺繡,聽老人講苗家故事;在苗家藥鋪里隨苗醫采摘制作苗藥、調養身心;在苗族文物文化展覽館里賞民族文化寶藏;在苗韻長廊里與苗族同胞共享長桌宴;在民族風情廣場上共度“三月三”,聽大筒蕭吹奏;在天然溶洞“采花洞”里共度采花節、吹木葉、彈口弦,尋回漸淡的節慶文化氛圍,親身體驗當地苗族風情。游客還可透過16個苗族風情展示牌上的記載,深入了解苗族歷史文化。
4.3織補生活——建和諧民族家園
由于滑石板苗寨的交通體系、給排水工程、電力電信設備、環境衛生設施以及防災減災工程等生活配套設施較落后,亟需織補改善。針對公共服務建筑缺口的問題,規劃建設村委會、衛生室和郵政局各一處??椦a破碎的苗寨設施,創建高效的生產生活環境,體現了“織補”的生活性和形態性。
建筑是“無字的史書”,滑石板苗寨的傳統民居是自然條件和民族淵源、信仰和習俗的融合,是美學、哲學等多方面的體現。而依山而建的傳統民宅(木質結構的吊腳樓,懸山式或歇山式坡屋頂,青瓦或杉皮覆蓋),雖然現狀大多陳舊,但不失古樸民風,建議在保持原有風格前提下進行保護和修繕(圖10);針對與苗族村寨原真性脫節的“新洋房”,規劃在不改變原有建筑結構基礎上,加入坡屋頂、黑灰瓦、木墻面、仿木棕色門窗等苗族建筑元素進行改造,使外觀與傳統民居協調統一(圖11)。
4.4織補生態——復民族村寨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滑石板苗寨可持續發展的依托。由于寨民對苗寨周圍山體植被的砍伐,造成生態林的逐年消退,石漠化問題較嚴重。規劃以三種特色產業及生態農耕展示園為生活休閑景觀帶,兩側山林撫育地為兩條生態景觀帶,以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為防護林基調樹種,種植核桃Juglans regi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經濟樹種,使經濟林、防護林相互穿插,織補符合苗寨生態的綠色旅游景觀網絡,形成與人們生活協調的人居環境(圖12),反映“織補”的形態性和原真性。
5結語
建設一個生活質量與現代文明接軌、歷史文脈薪火相傳、旅游活力旺盛、生態可持續的民族村寨是每個民族同胞的夢想。在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民族村寨個性和風貌的片段化導致村寨功能紊亂、文化特色遺失、生態失衡。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規劃中,我們應摒棄只追求眼前利益、遺失民族文化的建設方式,合理地縫合織補民族村寨的自然與人工、傳統與現代要素之間的碎片,體現民族文化旅游的異域性、互動性、科學性和藝術性。通過“織補”策略,可增強我國民族村寨獨特的形象,提升旅游競爭力,展現民族與自然和諧的景象,彰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注:文中圖片均為作者自攝、繪制。
致謝:項目規劃設計得到了西南林業大學張繼蘭老師、夏佳云同學的大力支持,特此致以誠摯謝意!
參考文獻:
[1] 柯林?羅,弗瑞德?科特.拼貼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18-150.
[2] 劉佳福,陳占文.格局環境肌理——“織補”策略引導下的承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法[J].中國名城,2010(10):62-66.
[3] 張杰,鄧翔宇,袁路平.探索新的城市建筑類型,織補城市肌理——以濟南古城為例[J].城市規劃,2004(12):47-52.
[4] 張杰,劉巖,霍曉衛.“織補城市”思想引導下的株洲舊城更新[J].城市規劃,2009(1):51-56.
[5] P?克萊芒.城市設計概念與戰略——歷史連續性與空間連續性[J].世界建筑,2001(6):23-25.
[6] Norberg-Schulz C. The phenomenon of place[J]. The Urban Design Reader,1976:125-137.
[7] 劉永安,劉庭風. 少數民族村寨風景打造及保護研究——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2015(4):128-131.
[8] 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9] Christopher S. Thompson.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2004(3):580-600.
[10] Thompson C S.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3):580-600.
[11] Kneafsey M.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12] Callahan R. Ethnic politics and tourism a British Case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818-836.
[13] 薛敏.動態城市發展的織補策略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6.
[14] 姚心淇.“城市碎片”的整合與織補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3):162-163.
[15] 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13-25.[16]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村莊規劃用地分類指南》的通知:建村[2014]98號[A/OL].(2014-7-11)[2016-9-10].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 jsbwjczghyjs/201407/t20140716_218493.html.[17] 陳波.古鎮民居保護與更新原則探討[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08-110.
[18] 周真剛.貴州苗族山地民居的建筑布局與文化空間——以控拜“銀匠村”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2):133-139.
[19] Pitchford S R. Ethnic tourism and nationalism in Wal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35-52.
[20] Li Y. Ethnic tourism:A Canadian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