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琴+汪清剛
數學教學中,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是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個性品質主要是指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質,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水平,是中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急需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濃厚數學興趣的培養(yǎng)
心理學的研究證實,能力和興趣息息相關,一個人對某方面有了興趣就能專心致志,從而有效地運用和發(fā)展某方面的能力.濃厚數學興趣重在培養(yǎng),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興趣
情境是一種激發(fā)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對學生的學習來講,情境是一個獵場,學生可在這兒發(fā)現獵物;情境是一個迷宮,學生要在這兒尋找出路;情境是一塊跳板,學生要在這兒飛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學習心理和教材內容精心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活潑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聯系實際,培養(yǎng)興趣
數學家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是脫離實際.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接觸到的實際問題與所學內容息息相關,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興趣.
(三)設疑布疑,激發(fā)興趣
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發(fā)探究反射,積極探究就可以產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妨針對中學生的最近發(fā)展,設疑布疑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從而培養(yǎng)興趣.
(四)一題多解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解題,教師有目的地精選典型例習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既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從不同角度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方法、啟發(fā)思維、開發(fā)智力.
(五)和諧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
師生的感情交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很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責罰、挖苦、嘲弄,避免使學生產生緊張、害怕、反感等情緒,進而使心理疲勞而抑制智力的發(fā)展.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暴露,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見解要耐心聽取,對其正確部分也要充分肯定;對不妥或錯誤之處,則循循善誘,幫助或引導他們自行更正,使課堂教學變?yōu)閹熒睦锝煌倪^程.教師尊重學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它能使學生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另外,教師的授課心境和教態(tài)的好壞不僅制約自己的知識信息的輸出,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對知識信息的渴望,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數學美感的培養(yǎng)
心理學認為,美感來源于現實,是對客觀現實美的反映.所以,培養(yǎng)數學美感的源泉是數學的美.數學美是非常豐富的,中學數學中主要有簡潔美、對稱美、統(tǒng)一美和奇異美.培養(yǎng)中學生數學美感的主要策略就是,在教學中充分揭示這些數學美,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美,感受數學的美.
(一)教學中充分揭示數學的簡潔美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化.”簡潔給人以美感,數學的簡潔主要表現在數學符號、數學技巧乃至邏輯方法上,它們給人以美的感受,強烈的美感體驗.
(二)教學中充分展示數學的對稱美
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最美的是圓形.”圓形體現了現實空間的對稱性、均勻性,在中學數學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這種對稱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及現代教學設備展示這些美.
(三)在教學中充分揭示數學的統(tǒng)一美
中學數學中的大量知識蘊含著數學的統(tǒng)一美,特別是幾何形體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一個具有統(tǒng)一美的嚴密系統(tǒng).例如在正弦定理:
sinAa=sinBb=sinCc=2R中,對稱、均衡、和諧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四)教學中充分揭示數學的奇異美
奇異是一種美.培根說:“沒有一個極美的東西不是在調和中有著某些奇異!”數學也不例外,中學數學中的奇異美主要表現在對數學的協調和諧的沖擊和尋求數學問題解答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在數學發(fā)展的歷史上,許多新奇的數學思想方法,許多習慣思維無法接受的概念的提出,無一不顯示了數學的奇異性.經過實踐和漫長的歷史考驗,許多奇異變成了數學科學里的新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揭示奇異美,就要引導學生追求思維的廣闊性,獨辟蹊徑,突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性地精巧地解決問題.
三、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是指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付諸探索行為的精神狀態(tài),它是數學創(chuàng)造的必要條件,影響著個人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展程度.創(chuàng)新精神包括激情投入的心向,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標新立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1.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課堂上,既是知識方面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中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生長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非民主的師生關系,只能導致學生不思進取或刻板守舊.所以,教師應該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營造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伴隨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的活動而不斷發(fā)展.
2.自主學習的教學結構.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的主要特征是,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具體教學中可采用的自主學習的教學結構有:一是教師“引導自學,幫助解難”,二是學生“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由學生主動去探索發(fā)現所要解決的問題;—定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充分運用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自主學習為“創(chuàng)造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3.質疑問難的方法.“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而敢于質疑是一種精神,具有對真理執(zhí)著追求的勇氣.
總之,教學過程中,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需要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