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煜瑛
摘要:作文能夠集中反映學生的語文程度,作文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有關要求,轉變作文教學思路,探索教學改革方法,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在生活體驗中積聚素材、迸發靈感,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加強觀察、思維和想象的能力,促使他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筆,喜歡寫作。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生活;教學方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1]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模塊,而科學的教學理念能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有效方法。教師必須改變傳統作文模式,靈活掌握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
一、走進生活,關注民生
作文教學必須把學習和生活銜接起來,引導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各種環境中,體驗生活,感知世界,增加素材,豐富閱歷,為寫作開渠導源。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積極捕捉日常生活當中的精彩時刻。比如,初春之際,校園漸漸褪下素裝,那一點點動人的綠色由少到多地蔓延開來,訴說著春日的氣息和生命的強勁,這種變化常常會引起學校師生內心的強烈認同和若干思考。教師看到這樣的境況,就可以設置《春滿校園》等題目,鼓勵學生寫初春校園的生機趣味。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有意感知生活,增加經驗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眼睛“攝像”,用耳朵“錄音”,用雙手“復印”,用鼻子“品味”,用“大腦”想象,用心靈“感受”,特別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幫助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實踐,鍛煉知行合一的動手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為寫作積聚大量的生動素材。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和廣泛涉獵。閱讀是喚醒已有生活經驗和鞏固既有知識的過程,作文教學一定要重視課外閱讀和讀寫結合,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幫助學生選擇讀物,把握正確的閱讀導向和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具有真善美價值取向的讀物。[2]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視野,充分利用網絡媒體來汲取知識信息,并注意對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進行甄別,弘揚正能量,遠離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利思想。
二、結合實際,培養能力
首先是培養觀察能力。教師要明確學生作文的觀察范圍,引導學生觀察同自己有緊密聯系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以及一些自然現象,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良好品格和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進行思考,根據事物的不同狀態,選擇不同的觀察順序,力求五官并用、細致全面、動靜結合,深刻把握事物的階段特點和整體特征,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觀察效果。
其次是訓練思維能力。只有思維順暢明達,才能靈活遣詞造句,理順文章架構。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多向立意創新思維能力。何事物都具有立體的多面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寫作對象,凝練不同主題,尋找新穎立意,走出雷同死結。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多種結構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文無定法,文章根據主題的需要而有多種多樣的結構形式。在這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撰寫提綱,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歸納來確定文章的層次關系和主旨思想,把這種思考結果以提綱形式固定下來。
再次是鍛煉想象能力。青春年少的小學生形象思維豐富,求知欲望強烈,喜歡無拘束地暢想和展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激勵他們展開想象,促使他們寫出具有獨立性、創造性和我個性的文章。教師布置的作文選題,應該符合以下三個當面的要求。一是留有懸念,使學生能夠圍繞懸念而展開情節、續寫故事;二是有多角度的想象空間,作文不能只有一種思路和一套模式,小學生的想象力又極其豐富,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三是暢想未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定位進行豐富的遐想,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以“三十年后的我”等類型的題目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并將其作為驅動自己成長成才的動力。
三、尊重學生,貼近學生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命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都不相同,賦予他們自主命題權,就可以讓他們根據各自的閱歷和個性來確定選題和素材,這樣的作文就會因貼近生活而真實生動。當然,學生的自主命題仍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把關,要由教師對選題進行修改和斟選。在這樣的師生交流中,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傾吐。只有允許學生敢說話、說真話,這樣的作文讀起來才會有血有肉、扣人心弦。教師要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提供有利條件,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和差異性,讓他們易于動筆并于表達。
再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改互改。作文評改要鼓勵學生參與,促使他們在對比互評中意識到自己文章的不足,培養自己動手修改的能力。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正確的評改方法,鞏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以自改、互改和組內批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評改工作。當然,教師要對評改當中的爭議問題及時處理,促使評改雙方達成共識,調動學生作文創作的內驅力和積極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
[2]賴大仁.語文學習與人文教育[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