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要:“不+助動詞+不”是現代漢語中一類突出的雙重否定結構。譬如,“不得不”,“不能不”,等類似結構。就真實意義而言,漢語雙重否定結構與肯定結構表義相同。本文著重從“不得不”,及“不能不”兩類具體的雙重否定結構的語義對比分析出發,進一步探討雙重否定結構的語義確定性。
關鍵詞:雙重否定;不+助動詞+不;不得不;不能不;語義
“不得不”與“不能不”,均為現代漢語中由助動詞與否定詞“不”的疊用而組成的常用雙重否定結構,由于其意義和用法較為相近,,在使用過程中兩者容易混淆。據此,我們先來了解進入“不+助動詞+不”結構的“得”和“能”的意義。
助動詞“得”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讀音,分別是“dé”和“děi”。究其意義,“得(děi)”在現代漢語中意為“必須”“必然”,而在雙重否定結構“不得不”中采用“得(dé)”這一讀音。本文綜合《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詞典釋義,“得(dé)”的義項有二:
①表示“可能性”。例如:
(1)那件事情他辦得成嗎?
(2)后天她來得了嗎?
②表示“允許、許可”。例如:
(3)我已經幾天沒得休息了。
(4)閑雜人員不得進入!
(5)這可使不得!
助動詞“能”在現代漢語中也有不同義項。根據詞典釋義,為與“得”的義項對比,本文把“能”分為以下三個義項:
①表示“有能力、條件和用途”,可用“能夠”代替。例如:
(6)他現在能說話了。
(7)這支筆能作畫嗎?
②表示“可能性”,可用“可能”代替。例如:
(8)不交往,怎能看出人心?
③表示“允許、許可”,可用“可以、允許”代替。如:
(9)不能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
(10)怎能不贍養父母?
“得”與“能”均能表示“可能性”和“允許、許可”因此,當進入“不X不”格式時,雙重否定結構“不得不”“不能不”成為近義結構。但是,在現代漢語中,“能”多獨立使用,“得”很少獨立使用,兩者在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別。從例句中可以看出,“得”既可以處于動詞前也可以處于動詞后,“能”只能在動詞前;“得”只能處于否定詞后,“能”既可以在否定詞前面也可以在其后面。故上述例句中雖然有意義對應之處,但兩者卻未必能夠互換。
上述分析表明,“得”和“能”表示“可能性”和“允許、許可”是其共同的語義基礎,也是進入“不X不”格式的語義基礎;但兩者在具體意義及用法上存在差異。我們按照前面分析“得”“能”的共同語義基礎來一一檢驗“不得不”和“不能不”的含義。
第一,表示“可能性”的“能”進入雙重否定結構,相當于“不可能不、必定”。例如:
(11)夫妻相處了十幾年,[不能不]對彼此沒有了解吧?(不得不×)
(12)這樣一大家子要養,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不得不×)
對于這種或然性的猜測只有“不能不”可以表示,而“不得不”則不可以。這里多為測度問句,或表示推測的陳述句。
第二,表示“客觀條件、道理的允許”的“得”和“能”進入雙重否定結構,相當于“只好、不可能不”。例如:
(13)要理清楚這些事,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不能不√)
(14)將軍既已吩咐,士兵[不得不]從。(不能不√)
(15)這兩種米平常是沒有人買的,只是既是米店,[不能不]備。(不得不√)
第三,表示“個人意志允許”的“能”進入雙重否定結構,相當于“必須”。
例如:
(16)這個事情你[不能不]在今天解決?。ú坏貌弧粒?/p>
(17)他交代的事情你[不能不]辦好!(不得不×)
這個意義也只有“不能不”可以表示,“不得不”不可以。此處多為表示命令的祈使句。
第四,表示“道義上允許”的“能”進入雙重否定結構,相當于“應該”。例如:
(18)子女[不能不]贍養老人。(不得不×)
不能不在例句(18)中強調的這種義務一般都是法律、道德上的義務。
此外,雙重否定結構“不+助動詞+不”并不純粹地表示客觀必然性,都有各自的情態意義。所謂情態,是說話人主觀態度的表達,即說話人對句子命題和情景的觀點和態度。這涉及到說話人對命題的知識和信仰、態度和觀點、指令、承諾、愿望和評價等方面。現代漢語中詞匯手段以及語法形式均可表示情態意義。由于漢語中語氣詞、助動詞和語氣副詞都可以表示情態意義,在此我們不再對雙重否定結構“不+助動詞+不”的情態意義作討論。
參考文獻:
[1]張誼生著.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0.
[2]丁聲樹,等著.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商務印書館,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