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曉娟

【摘要】數學模型是聯系現實世界、數學與其他學科間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模型思想的核心是建模,旨在幫助學生積淀從現實問題到數學模型的直接經驗,并體現解決問題之后的回歸過程.發展模型思想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真正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高度貼合數學實驗.數學實驗給學生提供了從其自身經驗出發,動手、動腦操作,數學建模的數學化學習過程、系統的數學實驗有助于提升學生模型思想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數學模型;模型思想;數學實驗
前 言
模型思想是對用數學語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現實世界事物的特征、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種數學結構的本質認識,是利用模型解決相關及類似問題情境的意識與觀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努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數學化,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把具體問題情境數學化,通過抽象與簡化,建立數學模型.
一、通過實物操作數學實驗建立模型思想
初中數學中無論是代數知識、幾何知識或其他知識,都能在數學試驗中找到數學模型,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幫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并通過實物操作形成強烈的模型思想.例如“勾股定理”試驗中,首先利用一張方格紙,運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對正方形面積進行計算,然后實驗,在正方形與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建立聯系,計算4組圖形面積后,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間的關系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建立模型對設想進行驗證,從而得出勾股定理.
二、通過計算機建立幾何模型樹立模型思想
計算機可在幫學生建立幾何模型的基礎上形成模型思想.例如在“探究圓周角與圓心角之間的關系”中,首先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對圓周角與圓心角間的關系觀察、驗證,并感受轉化、分類以及建模等思想,具體的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觀察角度的變化
將幾何畫板軟件打開,畫⊙O,并任取兩點B和C,平面中任取一點A,將AB、AC及BC相連接,測量∠BAC的度數.
步驟二:研究同弧所對的圓周角與圓心角之間的關系
先在幾何畫板軟件中畫出⊙A,在⊙A上任取三點B、C、D,分別連接AC、AD、CB和BD,度量∠CBD,∠CAD的度數.拖動點C,探究∠CBD,∠CAD的度數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有發現,請說明理由.
本實驗首先通過度量,比較兩邊都與圓相交且頂點分別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情形的角的度數,探究三種情形下角之間的關系.如果同弧所對圓周角度數不變,改變圓周角的位置,探索同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并在移動頂點過程中找出普通位置和特殊位置,并驗證結論是否正確,構建模型.運用這個結論,可以探究、發現、解釋圓內接四邊形的內對角的關系.幾何畫板軟件的操作,可動可靜,快速、精確、直觀地顯示圖形和變化,自然流暢,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對圖形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形成經驗,數學化再創造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三、創設情境建立模型思想
可以借助數學實驗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數學模型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例如,設計“找規律”實驗,每個圖形都是由邊長為1個單位長度的小正方形組成的“T”字形圖,并且每個“T”字形圖都比之前的多一列.
(一)觀察圖形,對下表進行填寫.
圖形123456
小正方形個數
(二)用彩色筆畫出第4、5、6個圖形.
(三)通過小組討論回答第n個圖形由多少個小正方形組成,用n的代數式表示結果.
(四)第80個圖形由多少小正方形組成?
(五)結合此規律可得出,102個小正方形總共可以拼出多少個“T”字形?該實驗可用于蘇教版七年級上冊“代數式”中.通過畫圖,使學生發現圖形變化的規律(每個圖形都比前一個圖形增加了相同數據的小正方形),若無法通過畫圖發現規律,還可通過觀察圖形填表的方式尋找規律,實現二次探索的過程,然后用字母n的代數式表示第n個圖形中的小正方形數量,以此來建立模型.通過實踐看出,學生表示規律的代數式各不相同,比如5+4(n-1),4n+1,2n+(2n+1)等,都表述地言之有理,在思維碰撞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數學建模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除了積累知識提高技能,還是經驗的積累,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盡管實驗不大,但可以通過多種表達形式表示數學中的數量關系及規律變化,從而構建數學模型,得出結果,并對結果的意義進行討論.
數學實驗中模型思想的應用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通過現實生活數學問題,體會數學模型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意義;二是建模.通過數字符號建立函數、不等式等代表數學變化規律和數量關系;最后,通過模型得出結論.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實驗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參與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積累建模經驗,在體會模型趣味同時,發展模型思想,無形當中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除此以外,還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技能,最終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董林偉.數學實驗手冊[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史寧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若干思考[J].數學通報,2015,8(5):1-5.
[3]馬復.理解數學課程的核心內涵[J].江蘇教育,2014,1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