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評析了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的翻譯分析方法。通過介紹韓禮德的語言和話語模式框架,簡要介紹該模式在翻譯學研究中的應用即朱莉安·豪斯(Julian House)的翻譯質量評估理論,莫娜·貝克(Mona Baker)的篇章和語用層面的分析模式以及巴塞爾·哈蒂姆(Basil Hatim)和伊恩·梅森(Ian Mason)的語境和話語層次分析模式。這三種翻譯分析模式對于翻譯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對外語教學也有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法;話語;評估
一、韓禮德的語言和話語模式
20世紀90年代,基于應用語言學的發展,話語分析在翻譯研究領域異軍突起。影響最大的話語分析模式是邁克爾·韓禮德(M.A.K.Halliday)的系統功能模式。
韓禮德的話語分析模式,基于他所命名的系統功能語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SFL),旨在研究語言的交際功能。韓禮德認為意義是作者的語言選擇,這些語言選擇和更寬泛的社會文化框架有系統聯系。在他的模式中,6種要素(社會文化環境,話語,體裁,語域,話語語義,詞匯語法)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篇章發生作用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最高層次的影響,其次是話語,然后是體裁,以此類推。
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的框架內,語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門術語,內涵廣泛、復雜,共包括3個要素:語場、語旨、語式,分別對應3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篇章功能。
雖然對功能的重點分析在應用語言學,但是其在翻譯學中也非常有用。但是韓禮德的功能語法過于復雜,不易于實際研究操作,以此翻譯研究者根據其研究目的選擇了一些先關的因素進行研究,并在必要時進行簡化。
二、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朱莉安·豪斯的著作《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再探》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ed)是運用韓禮德模式的主要翻譯著作之一。豪斯的模式吸收了各種復雜的分類方法,但其核心是原文和譯文的語域分析,主要關注如何通過詞匯、句法和篇章構建語域。豪斯的語域概念包括很多要素,有一些是對韓禮德描述的補充。豪斯的模式運作主要有7個步驟。(1)產生原文語域的概況描述;(2)在此基礎上形成原文體裁的描述,因此體裁由語域體現;(3)進而對原文產生“功能陳述”;(4)為譯文形成同樣的描述;(5)比較譯文和原文的概況描述,產生“錯配”或者謬誤的陳述,并根據語域和體裁的情景維度進行分類;(6)對譯文形成一個“質量陳述”;(7)最后譯文可歸為其中一個類型:“顯性翻譯”或“隱性翻譯”。豪斯對“顯性翻譯”和“隱性翻譯”的定義有些含混不清。 顯性翻譯就是讀者顯而易見,卻并不是譯文讀者的譯文;隱性翻譯是目標文化中享受原文狀態的翻譯,具體指或在譯文中再創造、復制或再現原文在語言文化框架和話語世界的功能,為了實現隱形翻譯的功能,譯者需要運用豪斯所說的“文化過濾”,以此讓讀者感覺譯文就是原文。同時豪斯強調“顯性”“隱形”翻譯的區別只是一種程度上的偏重,而非二元對立。
三、篇章和語用層面分析
除豪斯外,另外一本近年來對翻譯訓練影響深遠的著作是莫娜·貝克的《換言之:翻譯教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在本書中,貝克從詞語、詞語之上、語法、主謂結構、銜接和語用等一系列層面審視了對等。
(一)主位和信息結構
貝克細致運用了功能語法和話語分析的術語,然而她對于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分析較少,貝克更多的考慮主位問題。在書中,貝克從不同語言,如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些語言都是動詞曲折變化的語言,將動詞放在首位或“主位”位置,而原文和譯文產生了不同的主位結構。
對原文進行主位分析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譯者必須意識到主位和信息結構的“相關標記”(relative markedness)。貝克指出“這有助于我們了解演講者和作者在溝通過程中做出的選擇背后的意義。”(2011)
(二)銜接
銜接是通過語法或詞匯手段將篇章聯系在一起的方式。韓禮德和哈桑將英語的銜接分為5種類型。如下圖所示:
篇章的銜接和內容連貫緊密相連。布魯姆-庫卡(Blum-Kulka)的著名研究《翻譯之銜接與連貫轉換》(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指出,越來越明晰的銜接手段也許是所有譯者都會采取的一種策略。例如,原文:The government can stop money transfers to and restrict trade with a foreign country when it judges that economic sanctions are necessary to contribute to international efforts for world peace.(《商務英語翻譯教程》,李明)譯文:當判定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國際范圍的努力而有必要進行經濟制裁時,政府可以停止將資金轉移到國外,可以限制同國外進行貿易。(直譯:當判定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國際范圍的努力而有必要進行經濟制裁時,政府可以停止將資金轉移,可以限制同國外進行貿易。)在這個例子中,譯文將原文中隱性的省略清晰化了。
(三)語用學與翻譯
除了主位問題,貝克還考察了翻譯中語用對等的許多方面,將相關語言學概念運用到語際轉換分析中。本文主要分析3個主要的語用概念即連貫、預設和暗示。
連貫與銜接有關。然而,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對世界的期望和經驗不可能完全一致。貝克以關于倫敦哈羅德百貨公司為例。為了讀懂這篇文章,讀者需要知道“the flagship Harrods”和“the splendid Knightsbridge store”是描述的同一家商店,對倫敦不了解的譯文讀者可能不解其意,于是漢語譯文中添加了店名的注釋,重復了商店這個詞,讓關聯更加明晰。
預設與連貫關系緊密。貝克認為預設與語言和言外知識相關,是發言者假設聽眾應具備的知識,以獲得發言者的信息。但是當譯文讀者不具備原文讀者同樣的背景信息時,或者由于文化差異,原文和譯文的時間差異等原因,原始信息無法追溯,譯者在翻譯時就要解決有關預設的問題。
四、語境和話語層次
另外兩位基于韓禮德語言模式進行研究,并對翻譯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巴塞爾·哈蒂姆和伊恩·梅森。 他們特別關注翻譯如何實現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并將話語層面融入其模式中。哈蒂姆和梅森的“文本分析模式基礎”融合并超越了豪斯的語域分析和貝克的語用分析,通過自上而下的分析與更高的話語層面的自上而下的考慮結合在一起,他們從更廣的層面上,提出了對話語的新定義:“‘社會群體”對社會文化活動領域一種特定態度的講話和書寫方式(例如:民族話語、官場行話等)。”(Hatim and Mason, 1997)
此外,兩位研究者認為個人習語和方言也具有符號功能,應該在語旨和語域分析中分析個人習語。方言的特異性和內涵不太可能在任何一種目標語文化中輕易復制,這是值得譯者注意之處。
哈蒂姆和梅森還對大量的概念進行了研究。他們還集中指出篇章中的“動態”和“靜態”因素。這兩個因素是程度不同的連續體,并不對立,而且與翻譯策略有關:更“靜態的”原文可能要求一種“非常直譯的方法”,而對于較動態的原文,“譯者面臨著更加有趣的挑戰,直譯也許不是一種選擇。”(Hatim and Mason, 1997)
近年來,有關系統功能語法和翻譯理論著作不斷涌現,話語分析模式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但是因為該模式的語法分類過于繁雜,結構和意義之間的配對非常僵硬,這種模式應對文學翻譯研究的多樣性上欠缺靈活性,因此受到文學理論家的詬病。但無論怎樣,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開啟了翻譯學研究新領域,為翻譯學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應該引起翻譯學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2]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M]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1978.
[3]Hatim, B. and I.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0.
[4]House , J.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 ] Tǜ bing en: Nar r 1981.
[5]褚凌云.功能目的理論對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作用. [J] 北方文學, 2015(6):20-24.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