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榮
摘要:T 和V,在現實生活中用來稱呼人,與權勢和同等關系緊密,權勢和同等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兩大因素。語義差別、社會結構、集團意識、代詞語義之間的關系,代詞的表達意義來源于語義規則。權勢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單方面使用V,權勢小的使用T。
關鍵詞:T 和 V 的詞義演變;權勢語義;同等語義
一、T和V與權勢和同等關系緊密相連
在某些社會中,語言現象是包括在共變現象之列的。它不僅以社會階層、社會環境以及年齡等為共變參數。當人的地位發生變化時,稱呼問題馬上反映到頭腦中來。用頭銜和人名來表示權勢會顯得稍容易一些,因為這不是不可避免的。當人的地位按出身而定、不起變化時,每個人都有持久地保持某種稱呼的義務和權利。本文會概括敘述一些歐洲語言中稱呼代詞的語義演變,概述今天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中代詞的語義差別。本文中提出對社會結構、集團意識和代詞語義之間的關系的看法。談及表達風格和表達方式,也就是所使用的代詞與講話人特征的共變性。一個人使用始終如一的代詞格式可以揭示:他的階級屬性和政治觀點。論述一個人如何不時地變換代詞格式,以表達短暫的情緒和態度。表達代詞的主要表達意義來源于主要的語義規則。我們把使用的稱呼和雙方交談之前存在的客觀關系的共變性稱之為語義。我們在用英語與人進行社交時,通常用一個稱呼代詞you對應一個人或多人。代詞thou現在只在禱告和打油詩中使用。Thou在過去用來稱呼親近的人。You在過去代表復數人稱,也代表對一個人敬而遠之的尊稱。至今在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等一些語種中,you仍有兩種第二人稱單數稱呼的用法。You的這兩種稱呼的用法就與權勢和同等關系相關密切。權勢和同等關系恰恰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最基本的兩大元素。對表示權勢和同等關系的代詞的研究,從詞義學和文體學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涉及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的領域范疇。
我們把使用的稱呼與雙方交談之前存在客觀關系的共變性稱為語義。古羅馬皇帝有時談及自己時說nos(我們),這樣看來使用vos是一個恰當的表示尊敬的回稱。這種用法實際上并不需要借助于復數概念,因為復數是一個到處都用的表示權勢的古老隱喻,例如英語中類似 great、grand 等詞的幾種含義。復數vos在拉丁語中從稱呼君主拓展到稱呼其他有權勢的人。T和V的用法也存在著難以解釋的變動。至少在詩歌中,代詞的選擇經常取決于諧音、韻腳或音節數量。 Tu和vos這兩個稱呼代詞起源于拉丁語,在歐洲語言中并存,代表第二人稱單數。這兩個詞逐漸演變成意大利語的tu和 vous,西班牙語的tu和vos及德語的du和ihl,英語有you代替了ye。為了分析方便,根據拉丁文tu和vos,用T 和V這兩個字母代表tu和vos,在本文語言表述中,是表示熟悉和禮節的代詞。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也發生演變,Tu在古拉丁文中只用單數稱呼一個人,稱呼一個人時也可用vos的復數形式。開始只用來稱呼君主。對君主使用vos始于公元四世紀。皇族有時說we而一個平民則用I。但十二世紀到十四世紀,在各種語言中都形成了一套規范,我們可以稱之為非相互性的權勢語義。
二、V用于地位高的人,T用于地位低的人
對個人來講, 他最先屬于權勢而使用V這一尊稱是在他和父母的關系中。只是在后來,類似的非對稱的權勢關系,以及類似的稱呼規則才在雇員與雇主之間、士兵與官長之間、臣民與君主之間發展起來。因此說,家長式的人物可以在語言的使用中被判斷出來,如果他們被人用非相互的V稱呼的話。在上下級之間,我們只能用表示權勢有差別的詞義。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動能加以控制,那么他對這個人就具有權勢。那么到底什么又稱之為權勢哪?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權勢——它指兩個人以及兩個人以上彼此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非相互的。又因為有這種可能,在某種行動范圍內,兩個人不能同時對對方擁有權勢。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權勢的語義也是非相互的。擁有權勢的人在語言表述中,對別人使用T而其他人對他們要用V。人的權勢從哪來?首先看一個人的出身、財富、性別、國家以及家庭成員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等諸多因素。V這個表示尊敬的代詞,在歐洲語言中最早用來稱呼國王,后來經過演變擴展到可以用來稱呼在家庭中擁有權勢的人。所以說,V的使用有一個先決條件,要在這樣的社會層面里使用,即每一個人對權勢規范清楚。在中世紀及中世紀以后的時期中,V 這個尊稱的人稱代詞使用范圍僅局限于上層社會,T在下層社會中使用頻繁。例如,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只有最上層人才有機會直接稱呼皇帝,因此最初只有他們用V稱呼個人。這種用法慢慢由上至下擴散,V就這樣開始用來稱呼一個地位高的人。侍從和農民中間卻總是使用T。
因此與之相應的稱呼代詞使用規則也是對稱或相互的,同等程度一旦減少,V就會成為合適的稱呼。在孿生兄弟之間的對話中和一個人自我獨白時,使用象征同等關系T的可能性最大。在兩個人的語言表述中,兩個人是否同等到相互使用T,往往人們并不把每個因素都考慮進去。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宗教、職業、家庭以及出生地和性別。當然,任何因素的極端明顯的特征都可以成為重要條件。除了客觀相像外,由于頻繁接觸不一定都能導致互用T。關鍵在于這種接觸是否能夠發現或產生作為同等詞義核心的共同志向。在幾個世紀中,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和德語等歐洲語系,代詞的使用規則通常有以下規律,T和V在語言表述雙方權勢不平等的情況下,使用非相互的T和V。在語言表述雙方權勢大致相等的情況下,社會地位高的人彼此之間用V,社會地位低的人彼此之間用T。在社會地位相等的人群中,稱呼代詞的使用早期區別不大,后來發生演變,在語言表述中,為表示關系親近用T,為表示尊重和注重禮節時第二人稱單數最早用T,這在語言學中叫做同等語義。人們本身有許多條件都可以表示權勢。被稱呼為V的人與被稱呼為T的人可能在年齡、財富、出身、性別或職業上有所不同。在體現權勢的因素上,如果兩個人在這些因素上差別表現得不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V就可以用來稱呼對方。一般說,V的使用同兩人之間存在差別有關。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一定都表現于勢力的不同;人們出生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盡管地位可能相等,上同樣有名望的不同的學校,從事同樣受人尊敬但不同的職業。在社會地位相等的人群中, T和V的使用規則依據權勢語義得到如下結論:單方面使用V是由權勢上的差異造成的;相互使用V是因為雙方不涉及權勢差異造成的。例如“比.......年長”“比.......顯貴”,所有這些關系都是不對稱的。表達這種關系的代詞用法相同是不對稱的或非相互的,權勢大的人接受V,權勢小的人接受T。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一套對稱關系。
三、語義、社會結構和思想意識
對稱呼代詞的歷史研究揭示出一系列語義和社會心理學的對應關系。非相互的權勢語義往往與一個相對靜止的社會相關,那里權勢生來就有,而不再重新調整。以權勢為主導的語義與封建社會和莊園制度密切相關。相互使用的同等語義原則是隨社會流動性與平等意識而發展起來的。城鎮在這種詞義演變中起了先導作用,如同他們曾經在使社會敞開競爭大門的斗爭中起到先鋒的作用一樣。在法國非相互的權勢語義一直很盛行,到了大革命時期,公共安全委員會把V的用法宣告為封建殘余,命令全體人民相互使用T。或者第三種稱呼表現出來,語義由權勢向同等轉變時沒有使兩個代詞并存。這是因為歷史上上層階級偏愛V,所以普通民眾討厭V。雖然權勢語義在當今法國代詞使用中已大部分消失,但講本族語的人仍然感覺得出來。部分原因是權勢語義在數量眾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中有強烈的表現。權勢仍可以成為代詞使用的潛在因素。非相互的權勢詞義與具有平等意識的開放社會發展背道而馳,于是由同等語義取而代之。社會變化使人們厭惡面對面表現出權勢的不均。非相互的T和V在很長的時期內,各種語言中的同等關系就限于此,同等這一因素可以運用于任何人。權勢強者之間可以有相同點,也可以沒有相同點。對于權勢相等人的稱呼,存在同等因素,它對歐洲語言代詞的使用已有影響。這個語義體系是建立在權勢等同的概念之上,為研究稱呼代詞的使用增加了新元素。為保持雙向語義系統的平衡狀態,相等的概念要限定在一個范圍內。這個雙向系統在長久以來的使用中,人們通常在表示親近或屈尊時使用T。在表示注重禮節或尊重時使用V。雖然直到今天T和V仍包含這些含義,但兩個代詞的用法已大大超出原有的范圍。
最后我們認為,從我們研究的所有語言中可以看出語義發展的新趨勢,即一旦同等因素成為區別T和V的決定條件,T的使用范圍就會繼續擴展,表現于可以相互使用T的關系的增加,特別是把任何由于共事或同甘苦而產生的同志關系作為使用T的基礎。一般說,T在同學、同事、同政治集團成員,有共同愛好的的人或旅伴之間廣泛使用。這就是當前的趨勢,因為它體現了被調查對象所說的“年輕人”的用法,它與“年長者”的用法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演變和豐富,表示同等關系的代詞也發生改變。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