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中央紅軍在三個月的時間四渡赤水河,巧妙地穿插于敵人重兵集團圍剿之間,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一渡赤水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為實現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任務,1935年1月19日,中革軍委向各軍團下達了《關于渡江的作戰計劃》。擬定中央紅軍各部進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縱隊由宜(賓)瀘(州)間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
1月29日,中央紅軍從猿猴場(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區一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后,中央紅軍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想從那里尋機渡江。此時,四川軍閥劉湘集中了36個團于長江南岸,并以優勢兵力分路向紅軍進逼。紅軍于2月7日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原計劃,改取“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以戰斗的勝利來開展局面,并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的方針,各軍團迅速脫離四川追敵,改向川滇邊的扎西(今威信)地區集中。
二渡赤水
2月9日,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完畢。為了迅速脫離川、滇軍的側擊,毛澤東等決定東渡赤水河,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發動進攻。
2月11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扎西東進,2月18日至21日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等地二渡赤水河,重入貴州。2月24日,紅軍襲占桐梓。2月25日,紅軍奪取婁山關。2月26日,紅軍攻占遵義新城。2月27日,紅軍擊敗中央軍吳奇偉部,次日晨再次占了遵義城。
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多人,繳槍2000多支,這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
三渡赤水
遵義戰役后,蔣介石由漢口飛抵重慶坐鎮指揮,重新調整部署,改以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以30多萬軍隊形成了新的包圍圈,企圖南北夾擊,圍殲中央紅軍于遵義、鴨溪地區。
為擺脫敵人,紅軍于3月11日再次撤離遵義西進,準備殲滅周渾元部后在遵義以西建立根據地。但在茅臺附近的魯班場進攻周渾元部未能得手,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再次向西渡過赤水河,以便把敵軍調向西面再圖南進。
3月16日,紅軍在茅臺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個團向西北方向的長江南岸佯動。蔣介石判斷紅軍有北渡長江跡象,下令各部向古藺地區追擊。紅軍三渡赤水后,為了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進一步迷惑敵人,中革軍委決定留下紅九軍團繼續在黔北一帶活動,偽裝主力。
四渡赤水
在國民黨軍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況下,毛澤東等決定乘敵不備折兵向東,在赤水河東岸尋機殲敵。
3月20日,為迷惑國民黨軍,紅一軍團1個團大張旗鼓地向占藺前進,誘敵向西;主力則由鎮龍山以東地區,突然折向東北。3月21日至22日中央紅軍由二郎灘、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過烏江,兵鋒直指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坐鎮指揮,城內只有一個團,急忙調滇軍前來救援。沒想到紅軍繞過貴陽,乘虛進軍云南,之后又迅速進至金沙江邊,紅軍主力僅靠幾條小船便從容渡江,將國民黨軍40萬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