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群山環抱、松柏蒼翠的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內,有一座“紅軍墳”,墳的左側有一尊紅軍衛生員給嬰兒喂藥的銅像。
銅像原型名叫龍思泉,廣西籍戰士。1935年初,龍思泉隨部隊進入遵義。當時附近正在流行傷寒病。一位家住松木嶺的青年的父親突然生病,高燒不退,聽說在遵義的紅軍醫術高明,而且免費為老百姓看病,就從20里外趕來請紅軍醫生看病。龍思泉到他家后,立即為病人檢查看病,次日老鄉果然病情好轉。
消息不脛而走,尋找紅軍幫忙治病的村民越來越多。不久后的一天,當龍思泉從老鄉家看完病趕回部隊時,部隊已經離開駐地。他急忙背著十字包順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趕路。當他告別鄉親們,獨自一人走上桑木椏口時,被反動地主武裝殺害,年僅18歲。
群眾自發把衛生員安葬在路邊的松樹林里,由于不知道姓名,只能在墓碑上刻下“紅軍墳”三個字。
“紅軍墳”建好后,當地國民黨政府多次想把“紅軍墳”挖掉,都被鄉親們保護下來,甚至白天被鏟平,晚上又被重新堆砌起來。挖墳和保墳的斗爭一直持續著,直到遵義解放。
1953年,遵義市人民政府修建“紅軍烈士陵園”時,將“紅軍墳”遷人陵園,并鑄造了一尊紅軍衛生員的銅像安放在墓前,人們尊敬地稱之為“紅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