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貴州全媒體

老紅軍李光,1920年生,貴州省遵義市人。
李光14歲參加紅軍,給朱德當過勤務員;彭德懷將他送進“抗大”讀書;1935年1月,李光在攻打成都的戰役中,英勇作戰,失去3根手指……在離休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向十多所中、小學捐款累計40多萬元,幫助1699名貧困家庭孩子完成學業,還義務開展革命傳統教育1000多場次。
遵義市海龍鎮桂花小學、海龍中學也因為得到李光的長期捐助而更名為李光小學和李光中學。
李光有一個外孫叫馬征,他的名字是外公取的,“征”字取自“長征”。外公曾是馬征童年時代的驕傲,“小時候我最大的榮耀莫過于告訴班上的同學——我的外公是一名老紅軍。”但在全家人看來,李光卻是一個沒啥“人情味兒”、還特別“摳門兒”的倔老頭。
說李光“摳門兒”,他的大兒子常念叨著一件小事。當年大兒子結婚,李光卻只給了9包當時總價還不到3塊錢的“朝陽橋”牌香煙。為什么是9包呢?原來,李光趁著兒子結婚,他自己也“奢侈”了一回,硬是給“克扣”了1包揣自己腰包了。
說李光沒啥“人情味兒”,是因為李光從不像別的老人一樣溺愛自己的子孫,也從未給過孫子孫女壓歲錢買玩具什么的。“從外公那里,我們得到的只有‘好好讀書,好好做人這句話,這話他重復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可是就這樣一個“摳門”“倔強”“沒人情味兒”的李光,從1985年離休后至今,已累計捐助家庭貧困的學子41萬元。李光每年都將自己省吃儉用存下來的數萬元資金用來捐資助學。李光講述了一件往事:在他擔任營長期間指揮的一次戰斗中,上級在夜間下達了“拂曉前撤退”的命令,李光不懂“拂曉”的意思,偏巧當時文書不在,結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李光才集合隊伍撤退,但為時已晚,部隊已被敵人包圍,導致所在部隊遭受損失。這成為李光一生最沉痛的教訓。從那以后,他就下定決心,不能讓下一代吃沒文化的虧。
李光離休后一直擔任遵義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他決心把余生的精力投向教育事業。1994年,市關工委到紅花崗區海龍鎮桂花小學組織活動。李光查看校園后心一緊:操場沒五星紅旗,教室的墻千瘡百孔,學生課桌是兩個樹墩搭一塊木板。
“不能讓孩子們的讀書環境這么差!更不能因窮讀不起書。”李光決定用退休金捐助桂花小學。第二天,李光買了100套棉衣親自送到學校,同時捐贈5000元買紅旗、做課桌。從此,捐資助學一發不可收。他給自己定下計劃,開始了他的“新長征”:每年要向貧困學生捐款1萬元,2007年,捐款增加到每年1.5萬元,從2010年起,增至2萬元。
多年前,曾因家貧差點輟學回家的徐明椿,在李光的資助下,完成學業并走上工作崗位,現在已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受到老紅軍精神的感染,也加入到助學的行動中來。
和徐明椿一樣,陸均也是受李光老人資助讀完師范院校的。大學畢業后,他來到遵義最偏遠的一所學校當老師,由于條件艱苦,許多老師來到這里又走了,但陸均卻一直堅持了下來。2009年起,他開始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成立“困難基金”,幫助困難學生。
“李光爺爺是我的榜樣,我相信自己也能改變更多人的命運。”陸均說。
2001年起,李光先后被確診患直腸癌、重癥胰腺炎、皮膚癌等多種疾病,經常要去醫院接受治療。但他很樂觀,“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要繼續捐助孩子們,我是黨的人,在黨一天為黨奉獻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