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山?朱永梅?韋杰平


[摘要] 目的 研究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早期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 方法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六區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隨機劃分普通組28例與心理組28例,普通組接受一般護理流程,對后組在前組基礎上著重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觀察生存質量評分及抑郁評分。 結果 心理組患者抑郁癥狀評分較高(P<0.05);普通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較低(P<0.05)。 結論 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對其進行全面基礎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做好心理護理措施,大部分患者心理抑郁狀況改善良好且生存質量較高。
[關鍵詞] 心理護理;糖尿??;精神分裂癥;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115-03
Influence of mental nursing to diabetes mellitus
LU Xueshan ZHU Yongmei WEI Jieping
Treatment Area Six,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Guangzhou 510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mental nursing to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56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ured in treatment area six of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mon group and mental group with 28 cases in each. Patiens in comm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nt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mmon group.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group (P<0.05).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comm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ment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t is benefit to give them comprehensive basic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nstruct the patient to use the medicine correctly, and to complete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 Mental depression and good quality of life of most of the patients are goo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s higher.
[Key words] Mental nursing; Diabetes; Schizophrenia; Influence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精神疾病,獲得此病的患者大多數會出現思維障礙、對于事物認知能力較差、且社會及家庭功能較弱,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糖尿病的主要特點為血糖超出正常范圍,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食量增大、多尿、體脂減少。目前,臨床針對糖尿病治療較為有效的手段為藥物與飲食及運動結合治療,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屬于特殊精神疾患人群,其對于臨床護理措施與指導工作配合度較低、患者自知力較低、且認知功能缺陷,因此可能出現此類患者臨床治療時遵醫行為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飲食,會影響患者疾病治療效果,為護理人員工作實施及家庭造成一定負擔,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十分必要,提高患者遵醫意識。本文研究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早期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六區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隨機劃分普通組28例與心理組28例,普通組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55.1±4.1)歲,病程在2~7年之間,平均為(4.0±0.9)年。心理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57.0±3.1)歲,病程1~8年,平均(4.6±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關診斷[3];患者均為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并需排除有意識障礙及并發癥可能性較大的患者,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需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包括抑郁評分表及生存質量評分表,共發放112份調查問卷,均由患者本人填寫,回收率100%。兩組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臨床基礎治療措施,包括使用藥物控制血糖及抗抑郁治療,普通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向家屬及患者本人介紹疾病知識,
幫助其分析抑郁現狀及對疾病治療不良影響,積極指導其用藥,告知家屬及時陪伴并監督患者表現,給予其家庭溫暖。心理組在前組基礎上為其重點加強心理護理,包括:(1)對入院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讓家屬及患者本人對疾病有基礎認知能力,告知糖尿病病情控制與飲食、運動及情緒等相關性。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病室環境,了解相關規定,熟悉醫務人員,緩解患者消極心理,護理人員應積極熱情接待患者,緩解其緊張情緒,提高其接受治療積極性[4]。對于不能很好配合臨床護理操作的患者,將患者零食及其他不利于疾病控制的食物收起,并囑咐家屬及其他親屬不要為患者攜帶此類食物入院。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包括囑咐糖尿病患者應少食多餐、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患者用餐時,應由護理人員全程監督,防止患者暴飲暴食。飲食控制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在患者主訴空腹感時為其提供低糖水果充饑。(2)護患之間應積極溝通,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傾訴,耐心聆聽,并給予一定建議,提高患者信任度,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浦R學習,提高自身專業技能,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3)護理人員應及時指導患者保持健康飲食及堅持運動,為其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告誡患者戒煙限酒。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其疾病發生及發展過程,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告知患者家屬協助其正確監測血糖水平,對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等,告知家屬應做好患者病情觀察[5-6]。(4)注重加強心理護理措施,根據不同類型患者應分別使用合適的溝通方法,積極與患者保持交流,告知患者疾病治療是可以通過有效護理干預方式來幫助患者緩解疾病發展,有效控制病情,為其講解科室治療情況較好的患者案例,提高其治療信心。對于患者疑問應及時解答,護理人員應采用人性化服務措施,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7-8]。(5)為其提供良好治療環境,應在房間內擺放溫馨設施,如擺放綠色植物,每日為患者播放其喜歡的音樂,鼓勵患者放松身體,緩解內心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對疾病正確認知,依據患者喜好為其選擇適宜室外活動,讓患者增加與他人溝通交流。告知家屬應及時陪伴患者,給予其關愛,鼓勵患者積極融入社會,幫助患者疏導內心不良情緒,給予患者信心及積極面對生活的勇氣,對其身心需要盡量滿足,注意觀察患者表現,對不良情緒積極干預[9]。(6)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態不同與常人,對于藥物服用意識較低,因此,護士應將每一位患者藥物按時按量發放,并監督其服下。
1.3 觀察指標
采用HADS抑郁評分表判斷患者抑郁表現,觀察指標包括疾病治療積極性、情緒狀態、睡眠及病情管理等,采用百分制,總分:90~100分,表示抑郁癥狀基本消失;總分:80~89分,有抑郁情緒;總分在低于80分表示有明顯抑郁。采用QLQ-C30生存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價,指標包括精神狀態改善、配合治療度、與人溝通及自我行為約束等,采用百分制評價,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評價較高[1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抑郁癥狀評分
普通組患者疾病治療積極性、情緒狀態、睡眠及病情管理等評分分別為(77.16±1.23)分、(79.16±1.05)分、(78.30±1.14)分、(79.02±1.71)分;心理組上述評分分別為(90.04±2.48)分、(91.04±2.10)分、(90.28±2.12)分、(91.03±2.10)分,心理組均較高(P<0.05)。見表1。
2.2 觀察生存質量評分
普通組患者精神狀態改善評分為(77.41±1.11)分、心理組為(90.20±2.13)分,普通組評分均較低(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容易引發各種器質性病變,且這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一般且病情治療時間較長,治療后期患者會出現心理抑郁情緒。當患者出現抑郁癥時會出現長時間的情緒較低、同時伴有焦慮及精神障礙,此種情況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療[1-2]。對于此類患者應在臨床治療期間關注其心理情緒狀態變化,做好及時有效心理干預,且長期治療會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應通過早期護理干預措施,減輕患者不良內心情緒。在現代社會中,糖尿病人群比重占老年患者的較大部分,由于此類疾病為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長時間治療與病情控制手段,部分患者會出現相應抑郁心理,一旦出現此種情況,會對其疾病治療進展產生一定影響,造成生存質量低下且疾病控制較差的情況[11]。且心理長期抑郁,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不利于疾病治療,因此臨床應對此類患者做好疾病控制的基礎治療與護理措施后,重點進行心理干預護理,主要工作集中在入院時健康指導、用藥指導、飲食及運動計劃實施、心理情緒狀態評估、積極溝通等。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緩解其不良情緒[12-13]。
糖尿病與精神分裂癥此兩種疾病均屬于慢性疾病,需要接受臨床長期治療,且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其所服用的抗精神藥物會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引發嚴重并發癥,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更應注重飲食控制。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自身約束力較差,對于臨床治療與護理措施均不能很好的理解與配合,因此,做好護理干預工作重點進行心理護理十分必要。有研究發現[14-16],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對其進行一般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措施,患者生存質量較好且抑郁狀態緩解較好。本文發現普通組患者抑郁癥狀評分較低,后組較高(P<0.05);普通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較低,后組較高(P<0.05)。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對其進行全面基礎護理干預,包括做好血糖控制措施,為患者制定飲食、運動、及病情管理計劃,囑咐家屬及時監督患者服藥及臨床表現,及時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做好心理護理措施,與患者保持溝通,鼓勵家屬共同關愛患者,讓其感受到親情關愛,囑咐患者積極參加社交活動,與家屬有效溝通,改善抑郁心理,大部分患者抑郁情緒得到良好改善且生存質量評分較高。
[參考文獻]
[1] 陳依鴿,石曉萍,劉軍,等.以焦點解決模式為基礎的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抑郁病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6,14(11):1117-1118.
[2] 包苗英.心理綜合干預配合康復治療在老年糖尿病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9):1080-1082.
[3] 陳銀萍.陪伴式情感護理對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7):985-988.
[4] 常利俠,王阿靜.需要層次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6):177-180.
[5] 蔣菊芳,張紫娟,許玉芳,等.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4):493-496.
[6] 趙晶,婁培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積極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181-185.
[7] 吳冰,陳璇,楊莉,等.治療方案對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5,31(4):346-348.
[8] 陸少顏,王明珠.空巢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焦慮、抑郁及生存質量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7):6-8.
[9] 龍飛艷,嚴謹,胡平安,等.團體咨詢對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治療依從性及血糖水平的影響[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0(8):879-885.
[10] 申娟茹,李俊玲.認知行為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和血糖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6):864-866.
[11] 張荀芳,于恩彥,吳惠英,等.綜合康復干預對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3):1556-1559.
[12] 裴麗,王燕,王美鳳,等.社會生態模型下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體力活動相關因素關系模型的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5):325-328.
[13] 趙小燕,范琳琳,徐旭娟,等.認知行為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及糖化血紅蛋白影響的系統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7):43-47.
[14] 龔意,何燕,陳云,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影響因素和護理干預的研究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6):882-885,886.
[15] 陳依鴿,石曉萍,謝桂珍,等.焦點解決模式在2型糖尿病抑郁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3):353-354.
[16] 唐艷,韋春華,鄒東華,等. 協同護理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