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婷+婁博+劉磊
摘要:自從1958年胡鵬導演《射雕英雄傳》將金庸武俠小說搬上屏幕開始,金庸武俠作品改編成影視劇作的次數可謂不計其數,本文從電視改編角度說明了其改編的特點。
關鍵詞:金庸武俠;電視劇;改編
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通俗文學的代表蘊含的強大商業價值導致了金庸武俠小說影視改編的長盛不衰。金庸武俠小說呈現出長篇普遍優于短片的特點使得其改編的電視劇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物個性和宏大場面。
一、經典迭出的香港版本電視劇
香港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使當地電視臺很快認識到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1976年佳視拍攝的《射雕英雄傳》被稱為“史上第一部金庸劇”,從此以后除《鴛鴦刀》外全都金庸小說都被改編成連續劇。[1]
香港的金庸劇大多由TVB拍攝,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一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人們對金庸武俠小說熱情正濃,佳視率先拍攝的金庸武俠劇收視率極高。為了對抗佳視,83年TVB舉全臺之力拍攝了《射雕英雄傳》,從演員的選聘到道具布景都不留余力。當時TVB拍攝的金庸劇雖然少到實地取景,后期制作也不算精良,但選角嚴格,編劇流暢,為我們留下了部部經典佳作。
90年代后期電視技術進一步發展,之前的電視劇不能滿足觀眾當時的審美需求,TVB選取幾個收視率高的電視劇進行翻拍,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雪山飛狐》《碧血劍》《屠龍刀·倚天劍》。這些作品秉持著TVB電視劇特點,重視選角,劇情、人物改編符合故事主題和人物性格發展,其中95版的《神雕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至今被認為是不可取代的經典。
二、臺灣版本電視劇
臺灣地區同樣看到了金庸武俠劇背后的商機,中視拍攝了《神雕俠侶》《鹿鼎記》《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雪山飛狐》和《笑傲江湖》;華視拍攝了《白馬嘯西風》《書劍恩仇錄》;臺視則拍攝了《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小寶與康熙》。
臺灣地區的作品改編較大,有時候會簡省人物和劇情,比方說《天龍八部》中將段譽和虛竹的人物形象合二為一,觀眾看起來會覺得與原著差別較大。同時其人物造型也被人非議,98年臺視《神雕俠侶》中的小龍女一襲黑衣,讓觀眾無法接受。即便這樣該地區也不乏優秀作品,84年的《神雕俠侶》,中視花費了50萬布景,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91年的《雪山飛狐》實地取景,參演的王璐瑤、伍宇娟為大陸演員,這在電視拍攝史上具有很大意義。
三、新加坡版本電視劇
新加坡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金庸小說在當地很有市場。截止今日其拍攝的金庸武俠劇有《神雕俠侶》和《笑傲江湖》兩部,同時參加了2000年《碧血劍》的拍攝。
新加坡因為面積小,人口少,故不能大規模拍攝金庸劇,這使得他們在拍攝的過程中對情節有較大修改,比方新加坡版《笑傲江湖》受到《蓮花爭霸》的影響,拍攝了東方不敗和令狐沖的情感戲。
四、大陸版本電視劇
港臺和大陸之間交流的縱深發展使金庸劇在大陸也形成了兩個高潮,一以張紀中為主創人員,一以于正、賴水清等人為主創人員。
張紀中拍攝了金庸小說中所有叫好的長篇,《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全都在其手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從其產生作用上來說,張紀中版的金庸武俠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通俗文學娛樂的地位,而將其與民族大義、正邪對立結合起來,凸顯了電視劇作的教化作用。另外張紀中取法自然景觀的拍攝方式使得這些電視劇在背景上顯示出唯美特征,加上后期制作的武打場面,總的來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隨著電視劇的不斷發展,以于正、賴水清等人為代表的新一輪金庸劇再次與觀眾見面。于正將言情劇中的看點移植到金庸武俠電視劇中,撞擊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角色性別的轉變,讓她在電視中和令狐沖有了更多的感情接觸,甚至一度超越女一號的戲份,這種大膽的嘗試讓金庸迷大罵不止,然而卻引起了更高的收視率,在罵聲中贏得了商機。而后的《神雕俠侶》依然如此,從小龍女變成“小籠包”到五絕的愛情經歷,全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在人們面前。賴水清導演的《天龍八部》和《鹿鼎記》也沒有收到太多的贊美之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兩部作品中主人公蕭峰、韋小寶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與原著的精神保持了一致。
從整體情況來看,金庸武俠電視劇的創作始終沒有斷絕,一次又一次的翻拍展現了金庸武俠劇的魅力。在金庸塑造的紛雜江湖中,俠士們為自己的兄弟、朋友或效忠的對象等進行著俠的奔波,義的展現,體現了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與中華大地浸潤出來的中國普通大眾的審美是相通的。
參考文獻:
[1]現在所有版本的以《雪山飛狐》命名的電視劇都是編劇將《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融合在一起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