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案例描述】
在七年級上冊“平行線的特征”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一組航模,動畫顯示機翼抽象成四邊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飛機模型,請你猜一猜,∠A與∠C應制作成幾度的角?學生紛紛回答:“我估計∠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隨即拋問“想知道誰猜對了嗎?”
師:當a∥b時,被任意的第三條直線c所截時,各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分別有怎樣的關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組活動,5分鐘后小組交流匯報.
學生一:我們小組通過量角再比較,得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
師:發現的很不錯!其他小組還有別的補充嗎?
學生二:我們小組任意畫了一條直線c,量得的角度與前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
師:別的小組認同這兩組的觀點嗎?
學生:認同(齊聲).
師:剛才同學們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結論,但老師還是想問有沒有小組用別的方法得出這個特征?
學生三:(喜悅)有!我們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個結論.
師:不錯!把本組的實驗情況講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學們是否認同?
學生四:不對,你們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學生三:(堅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學生:愕然!(有的學生笑了)
學生五:我們現在探索平行線的特征,∠1與∠5關系還未明確!
師:應該表揚劉海蘊同學在探索過程中立場堅定,勇敢面對錯誤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難免有走錯道的時候.他提醒我們只量一個角,探究不能成功.
……
師:嗯!真不錯.我們應該為同學的新做法而高興,敢于創新!
課上至此,顯現出從來沒有過的充實與激動!我不得不為學生的聰明與智慧而贊嘆!
通過猜想、畫圖、操作驗證,多次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融洽的學習氣氛中培養了學生主動發現的學習習慣,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一發而不可收,我的教學情緒也被激活起來,掀起了教學高潮.
【反思和分析】
一、營造“問題”背景,鼓勵“主動探究”
數學課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習課本所提供的素材上,教師還要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學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如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等,使學生通過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識.
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問題”背景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有利的思維空間,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的學習主動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交流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
例如,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師生從共同完成一個多邊形的頂點出發,連接其余各點來分割多邊形,得出所分割的三角形與多邊形邊數的關系是n-2,然后我提問,如果從多邊形內一點或邊上一點出發,連接其余各頂點,所得三角形與多邊形邊數有何規律?學生個個都積極投入探究活動中去并相互交流,思維非?;钴S,學生主體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了許多預想不到的收獲.
二、重視以“趣”導學,激發“自主探究”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中“教師不在于要教授多少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入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用一些開放性、探索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有理數混合計算時,讓學生編題,使它滿足下列條件:(1)含有加、減、乘、除、乘方運算;(2)結果2002.再如在學習角時,讓學生用一副三角板盡可能畫出不同度數的角,并問學生是否能發現這些角有什么規律,等等.學生積極性很高,不同的學生可以體驗不同的數學,使每位學生享受到“數學”成功樂趣,提高了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活動.
三、創設“問題”空間,激勵“合作交流”
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使學生學有“問題”才是成功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問題”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在教師必要的提示、引導下分析“問題”的形成過程,并結合“問題”展開討論、探索,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交流切磋,學習的動機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確.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的加減法”時,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然后相互提問,搞清同類二次根式與最簡二次根,通過學生自己相互提問,不僅使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意見,還能了解他人的想法,真正顯示出合作交流的作用,教師也能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
四、教師在學生學習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過程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方式形成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只有為學生創造一個樂于學習的環境,才能逐漸形成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十分明確教學過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合作者;當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是引導者.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是重過程、重發現、重參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己的不斷探索、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能力.在課改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積極培養學生這種學習習慣,這是一種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有效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