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拉動增長的遺留問題,企業重組和金融創新是解決途徑之一。產能過剩是一種常態,必須優化存量,減少增量,兼顧好各種資源和各方利益,推動共生多贏,這是過剩行業發展的必然邏輯。
關鍵詞:產能過剩;企業重組;金融創新
一、中國產能過剩現狀簡述
我國上世紀90年代告別短缺經濟后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到底什么是產能過剩?為何它如此受人關注呢?
過剩,顧名思義就是供大于求。在經濟學上供大于求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是供給略大于需求;第二種是總供給不正常地超過總需求的狀態。“略大于”是指除滿足有效需求外,還包括必要的庫存和預防不測事故的需要。這種過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禍害,而是利益。后一種狀態才是過剩狀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總供給為一定時間里總需求相對不足,另一方面是總需求為一定時間里總供給相對過剩。
在歷史上有三次產能過剩,分別是上世紀90年代告別短缺經濟后出現的,當時采用限產利庫、淘汰產能、限制投資等措施治理;2003-2006年針對某些部門投資較快可能引發未來產能過剩,采用供地、融資、核準、清查項目以及查處重大案例等手段,限制這些部門投資并配合實施控制總需求增長過快宏觀目標。2009年國家十部委聯合發布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文件,拉開又一次集中治理大幕。
對于產能過剩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產能過剩使得一些行業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成本上升,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開工不足,資源閑置浪費。總體來講,會出現“宏觀喜、微觀憂”的現象。
二、中國地區產能過剩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關于產能過剩有很多原因和解決辦法,以下只是其中分析到的一部分。
(一)投資拉動增長遺留問題
在改革開放時期,由于政府下達的經濟發展硬性指標,我們經濟的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當時,中國大多數投資投往工業,工業投資中的80%又投向重工業,因此工業增長較快并不令人驚奇。這種大推進戰略對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工業起飛很有幫助,資金的投入確實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鋼鐵水泥行業帶動建筑行業。但是資金有投入就必然有退出,退出的時候就有當時盲目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后果。例如,遼寧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早在20世紀50年代,借助祖國對重工業的重視而快速發展。鞍鋼作為戰略性行業重點企業,鋼鐵工業與后續相關產業有非常重要的關聯。如果鋼鐵企業為制造業提供優質廉價的鋼鐵,就降低了制造業的生成成本,促進其發展;與此同時,對于鋼鐵行業的原料提供者,煤炭、鐵礦石等行業也會隨著鋼鐵的增長而增長。直到20世紀60年代,重工業在遼寧都發展的相當迅速。
企業發展的迅速確實是經濟增長的表現,但這個時候的經濟增長十分依賴國家政策,通過政策上的投資拉動產業的發展,極易出現畸形式的產業結構——后續產業跟不上資助產業的供貨能力。要想改變這種發展模式,首先要調整結構,將市場的主體變為企業,化經濟發展動力為市場,而非政府號召。這樣即使出現2008年那樣的金融危機,政府向市場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那也是一種刺激手段,而非產能過剩的原因。
(二)企業重組尋找新出路
說到調整結構,又可以分為整體到局部。整體是由國家制定的,那么企業自身在這場變革中應怎樣面對呢?我們認為市場的參與者都要意識到,政策也是依靠市場的,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也是市場大環境中的基本狀態。此外,大型企業的作用非同小可,作為一個行業的領頭羊,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收購、并購等手段整合市場,進而減少投資的盲目性。這種形式也是宏觀經濟學中競爭的高級形態。
那么大型企業的整合是否會造成壟斷?壟斷其實與規模無關,而在于是否濫用市場支配權。當市場資源過于分散,大企業重組的核心就是穩定價格、增加市場占有率。價格穩定才有利潤,企業才能支付銀行、債權人的利息和債務,重組整合的循環才能得到保證。大企業重組后,由于增加了集中度,可以改變行業競相降價亂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局面,讓價格回歸合理的水平。只有在減量的過程中仍然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能夠從市場中得到補償,去產能化才能順利完成。例如水泥行業,發達國家市場集中度達到60%以上,中國目前僅為40%。日本在泡沫經濟的時候,全國有1.2億噸的水泥產能,通過大企業整合,關掉部分工廠,減少并退出過剩產能,現在日本只有3家大型的水泥企業,總產能不到4000萬噸,但整個去產能過程中企業效益并未受到較大影響。
大企業是整合市場、提高產業集中度的載體,重組后能夠合理利用資源,解決投資者、債權人的問題,解決職工就業問題。事實上,工業發達國家去產能大都是通過大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來實現的。往往是債權人推動重組,把工廠交給一些負責任的大企業。大企業重組之后采取減量措施,包括關掉部分工廠、降低產能利用率,逐步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平衡。從全球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帶來行業整合和重組,這是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歐洲鋼鐵業去產能過程中,印度米塔爾就抓住時機把歐洲鋼鐵廠全部重組了。
大企業為什么能關得起工廠?因為大企業通過擴大市場份額還能實現盈利,而且關掉的工廠只是大企業的子公司,并不影響企業的整體運作,也不影響債權債務等問題。而如果關的是一家家獨立的小企業,關閉一家就是關閉一個獨立法人企業,企業停產倒閉了,呆壞賬問題、就業問題、資源能源浪費問題就會隨之出現。因此,大企業重組不應被看作壟斷,大企業整合市場、兼并重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企業并購,而是有組織的戰略性市場安排。過剩產能在市場整合的過程中有序淘汰,而不是簡單的惡性競爭,這是市場化形態的進步。
(三)金融經濟創新改革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因素也是導致中國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金融領域的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可行和有效途徑。從高端到低端,中國企業產能普遍過剩的現象說明,金融是比經濟周期和產業結構更為重要的、造成中國企業擴大產能“圈地情結”的因素。因此,改革現有金融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產能過剩的重要基礎。
首先,要創新融資方式。盡管近年來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創新模式不斷出現,尤其是私募債、中小企業債等為中小企業開拓了新的融資渠道。但在整體上,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模式仍未被打破,未來需要在規模上做大現有多種債券融資模式的同時,仍需加大力度創新發展適合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類直接融資模式。
其次,要加快改變大中型銀行主導的商業銀行體系格局。雖然我們已引入了村鎮銀行和中小貸款公司等新型小型化金融機構,但其發展仍未成氣候,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農村等地區,金融機構的滲透程度仍然較低,監管部門對小微金融機構的設立仍然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和經營限制。未來需要降低門檻,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
三、未來展望
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較快,世界500強中有89家中國企業,其中27家是服務業。對于產業升級,第一,要掌握核心科技。通過技術的提高,將制造服務化到新型產業和新興經濟體上,從而提高市場效率;第二,技術改革和技術進步。通過制造業水平提高,化解產能;第三,淘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企業,讓優勝劣汰發揮應有的機制;第四,轉移一部分發展過快的產能剩余到國外,鼓勵投資海外,發展經濟。
去產能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拖拖拉拉。從大面積的霧霾看,煤炭產量和巨大的使用量,無疑是主要的污染源。最近,煤炭價格上漲的消息,或許是長期不景氣的反彈,也是去產能工作的初見成效。煤炭的去產能,顯然不能孤軍奮戰,因為能源消耗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強調發展實體經濟的今天,絕不能斷了能源的供應。去煤炭的產能,必須發展替代能源,發展低能耗產業,而這兩項工作都不是短時期可以見效的。替代能源,包括擴大天然氣、石油的消費量,也包括可再生、可循環的清潔能源的推廣。煤炭的無害化使用也很重要,目前國際上已有比較成熟的技術,最主要的困難還是在成本上,在經濟效益上。去煤炭產能如何不孤軍奮戰,如何保障能源供應的持續穩定,是宏觀政策應該關注的重點。
產能過剩是一種常態,它使得人們意識到市場競爭的重要性,讓整個市場充滿活力,也是經濟發展升級的強大推動力。由國家統籌整改市場,優化存量,減少增量,做到退而有序,兼顧好各種資源和各方利益,推動共生多贏,這是過剩行業發展的必然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