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瑋瑋
南昌工學院基礎教學部,江西 南昌 330108
VESL教學模式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與研究*
鄒瑋瑋**
南昌工學院基礎教學部,江西 南昌 330108
本文著重介紹了VESL課程的集中教學模式和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特征,解析了它們的若干特征,進而探討VESL教學模式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與研究。
VESL教學模式;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
VESL(Vocationa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也稱之為職業英語教學模式,指一些英語國家的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為了解決一些非英語國家的語言障礙問題,因而把英語作為為第二語言的一門職業課程。國外的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經過多年是實踐和研究,以及在本土化和本行業化后,對我國職業學校,尤其是對國內現行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英語課程教學有一定借鑒意義。職業英語教學模式(VESL)是本著學生最終走向工作崗位的需求,為培養學生的職業就業能力,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都是為了最終能使費英語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工作崗位中用較好的英語表達從而完成工作任務,在需要使用到英語口語交際的工作場合,學生們通過VESL課程的模擬訓練后能夠做到“能用英語口頭表達”,能與客戶有良好的溝通,真正做到能將學校所學的英語知識變為日后工作當中的實際需求,而不再是“啞巴英語”。當然,由于文化背景、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差異,完全照搬照抄VESL教學模式,在中國也是不現實的,當然也是行不通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借鑒VESL教學模式的先進經驗的同時,要結合國內的學情,全面改革和創新,開發設計出適合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新型職業英語課程。
應用型本科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提出歐美,始見于20世紀60-70年代,而我國則在20世紀90年代末。
第一、從培養目標來看,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培養的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一定的實踐能力的“理論應用型”專業人才。
第二、從培養規格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社會需求尤其是企事業單位的需求為出發點,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有針對性地培養此類人才,不會造成以往的大面積的畢業生畢業后找工作專業不對口的這種現象。
第三、從教學體系上來看,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面向企業需求設置專業,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來實施教學,以培養“理論應用型”人才為宗旨,強調學生應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以上對VESL教學模式的探討和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及特征,我們得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摸索一條適合其發展的有特色的辦學道路,就必須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縱觀VESL教學模式的種種特點,與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宗旨很是符合。
(一)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制定以實際場景和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學生最后能完成職業英語教育(VESL)中提出的“能用英語完成工作中的事”的準則為目標。
(二)課程目標內容
該課程目標內容以學生實際崗位需求為出發點,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求職、面試、商業洽談、會議、同事交流用語等多個方面。
(三)教學模塊
1.以日常生活場景為模擬,要求學生多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表達,做到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增強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2.英語職業教學模式是VESL的主要模式,模擬企業工作中的真實情景及遇到的情況,以及一些日常工作用語表達,是學生能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圍。
3.職業體驗模式,給學生設置一些企業工作中的具體場景,讓學生融入到職業中,切實感受工作的需求。
4.實地模擬課程,是指學校與一些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一些真實的工作崗位,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真實性。
參考職業英語教育模式(VESL)結合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發展的特點,研究出一種適合該類型院校的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預期達到以下三個層次的目標,如下: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第一、VESL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實際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加強校企合作,不僅提供工作體驗模式教學,同時還為學生提供很多實習機會甚至可以直接頂崗實習,走向工作崗位,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職業性和實用性的一種教學模式。
第二、學生在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培養下,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職業英語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學習能力,而且對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標。
[1]江曉東.VESL課程目標和教學模式對我國職校英語教學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7(6).
[2]周欣奕.高職“上班式”職業英語課程開發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2(12).
[3]江曉東,盛萍.淺談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的理念模式[J].大家,2007(8).
[4]江曉東.現代職業教育價值觀視野下的英語教學目標探討[J].社科縱橫,2012(7).
*江西省教改課題“VESL教學模式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XJ-15-27-5)的部分研究成果。
G
A
1006-0049-(2017)06-0042-01
**作者簡介:鄒瑋瑋(1985-),南昌工學院基礎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