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霞
許昌市博物館,河南 許昌 461000
許昌溫紹梁德政碑
李軍霞
許昌市博物館,河南 許昌 461000
許昌;溫紹梁;德政碑
德政碑,鄭珍《酒店埡即事》詩云:“六旬不雨渾閑事,里長催書德政碑。”凡為官者清正廉潔,造福一方,曰“德政”;百姓為其刻石立碑,并在碑上刻上紀念性的文字和圖畫,豎立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稱為“德政碑”,專指舊時歌頌官吏政績的紀念碑。又叫“遺愛碑”或“去思碑”。民心如鏡。是清官廉吏,還是貪官污吏;是真心實意為民興利除弊、排憂解難,還是沽名釣譽,欺世媚俗;是“口言善、身行善”,還是“口言善、身行惡”,老百姓是最清楚的。如果為老百姓做了好事,老百姓就會刻骨銘心,有口皆碑;反之,干了有損百姓利益的缺德事,那就千夫所指,遺臭萬年。在許昌市博物館,保存著一通民國時期“許昌縣知事德政碑”刻石(如圖),刊刻于乙卯年(1915年),是當時許昌縣知事溫紹梁離任后,許昌縣北區(qū)清鄉(xiāng)分局正副局長和十保正副段長為他歌功頌德而立的,舊城改造時出土于許州府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青石質,下部斷缺,殘高124cm、寬61.5cm、厚14cm。圓首,碑額淺刻圖案,飾鯉魚臥波、云水雙龍紋,十分生動。此碑文為楷書,清秀俊朗,鐫刻精良,書法和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

碑文:
“統領警備隊馬步營署理許昌縣知事溫大人德政碑”
天下事得人則治,失人則亂。揆之一國一邑,何獨不然。蓋守牧為親政之長官,百姓 之初,大局擾攘,內匪叢生。始起于西南,繼延東而北,三載燎原。萬家涂炭,殆哉危乎 縣長溫公。印紹樑,字棟甫。奉撽來撫,斯土莫不舉首加額,欣欣然而相告曰:先生來盜 先生,山西太谷之世家,前之貴胄也。以部曹改擢外官,歷任繁要卓著循良,下車 練兵購械,振旅興師,冐炎暑以沖鋒,戴星月而出入,卒使渠魁殱絕,四境乂安,德召 功,以三載不可遏折之兇熖,不數月而滅,奏膚功以收速效。其神異真令人有不能 修道途,以惠商旅。雖善政不可枚舉要皆 先生之緒馀耳在,先生德大莫名,功高 水源。感之深者愛之初,愛之切者斯慕之人也。爰銘功勒石,以誌甘棠之遺愛,乃為之。
夫生偉人 允文允武 戩暴安良 顛持危扶 地除害馬 政無苛虎 時 巷歌衢舞 頌公之德 爍今震古 祝公之壽 如崗如阜 懿歟偉哉 民之
許昌縣北區(qū)清鄉(xiāng)分局 正副局長 周居震 葛同曾 暨十保正副段長 俎金海 張裕 黃漢章 李文華 李含章 趙順清 王公弼 陳永慶 李炎如 葛聰臣
中華民國四年歲次乙卯三月
文章中的甘棠遺愛是對離去的人的懷念或贊頌離去官員的政績。雕石立碑,銘功勒石。在碑刻上鐫刻文字,記人記事,以為永久的紀念,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舊題曰德政碑的,多用于記述職官的政績,是古代士民為稱頌地方官吏政績所立;其立于遷官之后的,則曰遺愛碑。遺愛碑,又稱去思碑。“許昌縣知事德政碑”,紀念離職知事,亦稱縣長溫紹梁德政。碑文,殘存396字,大意是宣統三年(1911年)以來,許昌盜匪泛濫,百姓水深火熱。溫紹梁以數月剿滅三年未平的內匪,整飭“道途,以惠商旅”等善政。使百姓重新安居樂業(yè),特立德政碑。此碑內容,治理匪患,興修道路,有一定作為,不乏溢美之詞。縣志載:當時,許昌社會狀況,旱蝗頻頻,連年歉收,土匪紛起,民不聊生。反映民國初年(1912年),中國政局的動蕩。
區(qū)保設置,民國縣以下基層機構,豐富許昌地方志研究資料。
K
A
1006-0049-(2017)06-0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