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元
(河池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西 河池 547000)
簡述新生兒疼痛護理臨床作用的研究進展
唐小元
(河池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西 河池 547000)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后就具備感受疼痛的能力,且其對疼痛的感知更強烈和持久。各種刺激性操作、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及操作者因素等都是新生兒疼痛的來源。對新生兒進行積極的疼痛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新生兒疼痛的來源、評估方法及護理措施的研究進展進行論述。
新生兒;疼痛護理;來源;評估方法;研究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新生兒由于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疼痛不敏感,故不必進行專門的疼痛評估和護理。不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后就具備感受疼痛的能力。而且,臨床上對新生兒疼痛若不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其可因疼痛的刺激而出現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異常、疼痛感覺及疼痛行為異常、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有效地減輕新生兒疼痛,避免疼痛刺激給新生兒帶來不良后果成為臨床上研究的熱點。目前,臨床上尚未找到效果理想的新生兒疼痛護理方法。其原因與臨床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知普遍不足、缺乏進行新生兒疼痛護理的理論和經驗等有關。在本研究中,筆者就新生兒疼痛的來源、評估方法及護理措施的研究進展做一個簡要的論述。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對疼痛的定義為:“一種不愉快的、伴有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或主觀性感覺”[1]。以往的觀點認為,新生兒由于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全,故其神經系統對疼痛不敏感,對損傷性刺激的反應也不明顯[2]。在上世紀的90年代,部分研究人員甚至認為,新生兒對疼痛沒有感覺[3]。近年來,疼痛神經生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神經系統中負責對疼痛感知、疼痛刺激進行傳導的神經內分泌物質及相應的解剖結構等早在人出生前就已發育完善[4]。這充分證明,新生兒一出生就具備了疼痛感知能力。而且,新生兒在受到頻繁的疼痛刺激后,可產生疼痛記憶。這些記憶會被新生兒的大腦短期或長期地儲存,從而給其帶來近期及遠期的不良影響[5]。
1)各種刺激性的醫療操作。醫護人員對新生兒實施的多數治療及護理操作時都會使其產生疼痛,包括進行足跟采血、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動脈穿刺、置管、負壓吸引、氣管插管、胸部引流插管、腰椎穿刺及骨髓穿刺等。2)疾病因素。新生兒若患有組織損傷、組織感染、皮膚燙傷、氣胸、骨折、結腸炎及腸梗阻等疾病,都會使其產生疼痛。3)藥物因素。新生兒若在短時間內靜脈輸注濃度較高的藥物,可出現局部疼痛、沿靜脈走向的放射性疼痛等。新生兒在靜脈輸注上述藥物的過程中若發生了藥物外滲的現象,其疼痛感會更加強烈。有研究表明,為新生兒靜脈滴注果糖類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僅可導致其發生啼哭改變,還可使其發生其他的生理變化[6]。4)環境因素。比如NICU的聲音刺激、光線刺激等也可使新生兒產生疼痛或不適。相關的研究人員已經證實,明亮的光照和45 dB以上的聲音都可對新生兒形成不良刺激,甚至可使其產生疼痛和不適。5)操作者因素。護理人員不重視對新生兒疼痛的預防和護理、護理操作不規范或動作粗魯(如用力撕粘貼的膠布等)、忽視新生兒的情緒變化、未對新生兒進行及時有效的人文關懷等,都可增強其對疼痛的感受。
新生兒無法敘述自身的疼痛感受,只能以間接的方式表達疼痛感。對此,臨床上可利用新生兒的某些生理指標和行為等對其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和判斷,從而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措施[7]。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新生兒疼痛評估方法包括:1)面部編碼系統(NFCS)。這是一套由British Columbia 醫院(加拿大)制定的新生兒疼痛評估系統。具體的評估項目包括擠眼、皺眉、張口、鼻唇溝加深、嘴部垂直伸展或水平伸展、杯狀舌、下頜顫動、O型嘴及伸舌等。每個項目的評分為1分。新生兒的NFCS評分越高,提示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2)新生兒疼痛量表(NIPS)。該量表主要用于對早產兒、足月兒出現的操作性疼痛進行評估。具體的評估項目包括哭鬧、面部表情變化情況、呼吸類型、上下肢狀態、覺醒狀態等。每個項目的評分為1分。新生兒的NIPS評分若在0~2分之間,提示其極少出現疼痛。新生兒的NIPS評分若在3~4分之間,提示其存在中度疼痛。新生兒的NIPS評分若在5~7分之間,提示其存在重度疼痛。3)新生兒疼痛評分簡表(PIPP)。該量表主要用于評估早產兒的疼痛情況。該量表包括面部表情(包含擠眼、皺眉、鼻唇溝)、生理指標(包含SaO2、心率)及其他相關指標(包含孕周、行為狀態)三個維度,共7個項目。每個項目的分值為0~3分,總分為21分。早產兒的PIPP得分若>12分,提示其存在疼痛[8]。4)急性疼痛評分(DAN)準則。這是一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對接受致痛性操作的新生兒進行疼痛評估的方法。該準則共包括面部表情、聲音、肢體活動3個部分,總分為10分。新生兒的DAN得分越高,提示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5)其他評估方法。主要指一些主觀的評估新生兒疼痛的方法,比如新生兒啼哭。有研究人員發現,護理人員可根據新生兒啼哭聲的信號基頻特點來區分其為疼痛性啼哭或是非疼痛性啼哭。該研究認為,用語音識別技術篩選新生兒聲學指標的特點和規律,可找出有效的、敏感的客觀指標,從而鑒別和評價其疼痛的程度[9]。
有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兒科的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相關知識的了解甚少或不了解。因此,要想提高新生兒疼痛的護理效果,一是要提高兒科護理人員的素質,提高其對疼痛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要制定完善的預防和緩解新生兒疼痛的方法。比如強光與噪音可刺激新生兒的神經、影響其正常睡眠、加快其心率、促進其血管收縮。因此,護理人員應將新生兒病房的光線調節至適宜的強度,并減少病房內的噪音。新生兒若為早產兒,護理人員還可利用遮光布等物品在病房中模擬子宮內的環境,并調低醫療器械的報警聲,從而使早產兒感覺舒適。另外,護理人員還可在新生兒的病房內播放與子宮動脈搏動聲類似的音樂和舒緩的音樂,并將音量控制在20~35 dB之間,將播放器放置在距離新生兒約20 cm的地方,以緩解其緊張感及疼痛感,縮短其神經激惹的時間。有研究結果證實,用音樂療法緩解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的作用雖較緩慢,但其作用時間持久[10]。另外,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到同等程度疼痛的刺激時,處于不同狀態的新生兒其反應也不一樣。具體而言,處于吃飽、睡眠狀態的新生兒對疼痛刺激的反應較輕。處于饑餓、清醒狀態的新生兒對疼痛刺激的反應較大。因此,護理人員應結合新生兒的特點,集中對其進行各項醫療操作,并避免在其饑餓及清醒的狀態下進行操作,以減輕其疼痛感。
1)改進采血操作技術。以往為新生兒采血常選擇采足跟血。病情越重的患兒需要進行足跟采血的次數越多。不過,有研究發現,在無名指上采血時新生兒的疼痛反應較小,且該部位采血的難度小,幾乎不影響患兒的血氧飽和度[11]。在動脈的選擇方面,患兒若需要進行常量采血,則選擇其橈動脈進行采血的成功率要高于選擇外周靜脈,且對患兒造成的損傷更小。患兒若需要進行反復采血,則選擇置入靜脈導管或動脈導管的效果更好、更方便。2)改進靜脈輸液技術。目前,在NICU中,護理人員常選擇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方式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以便為其進行輸液治療[12]。這樣既可以避免多次穿刺給患兒帶來的損傷和疼痛,又能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并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3)應用無痛護理技術。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可采取無創監測手段,比如無創監測血氧飽和度、經皮測定膽紅素水平等。同時,護理人員的動作要輕柔、緩慢,特別是在撕除膠布等粘貼物時。
1)屈曲體位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致痛性治療和護理操作時,可由1名護理人員將新生兒固定為側臥屈曲的體位,使其腹部和四肢貼住床墊、雙上肢屈曲放置在嘴旁、雙下肢屈曲靠近腹部。這種體位可對患兒的感覺、觸覺及溫度感受系統產生柔和的刺激,從而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有研究者發現,在這種體位下對新生兒實施致痛性治療時其疼痛程度可明顯降低[13]。2)鳥巢式護理。是指將新生兒放在暖箱內,用柔軟的棉布將其包圍起來,圍成類似子宮的形狀,使其像在子宮內一樣有安全感。這種體位有助于促進新生兒身體的伸展和保持屈曲平衡,提高其自我安慰度及調節能力,從而緩解其疼痛。3)俯臥位護理。有研究結果顯示,將新生兒擺放成仰臥位對其進行足底采血時,其行為改變、哭鬧等的程度要比取俯臥位時明顯,其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也不及取俯臥位時穩定。其原因可能與取俯臥位、將四肢屈曲可以使新生兒更舒適、更有安全感有關[14]。
1)母乳喂養。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都已表明,進行母乳喂養可顯著緩解新生兒的疼痛[15]。其原因在于,母乳喂養的過程滿足了新生兒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其情緒愉快、充滿安全感,吸吮刺激觸覺感受體還能提高其疼痛閥值,調節其體內5-羥色胺的水平,從而產生鎮痛的效果。患兒所受疼痛刺激的程度越輕,母乳喂養的鎮痛效果就越好。2)為新生兒喂食蔗糖水、葡萄糖水。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為新生兒喂食蔗糖水、葡萄糖水,使其進行非營養性吸吮等方法都可緩解進行足跟采血所引起的疼痛。其中,以喂食蔗糖水緩解疼痛的效果最好,且多次喂養的效果更好。我國有研究者也發現,給新生兒服用葡萄糖水可緩解其疼痛刺激[16]。其原因可能為葡萄糖水可刺激新生兒的甜味覺,從而激活其體內的內源性阿片,發揮鎮痛的作用。同時,吸吮糖水的動作可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另外,有臨床研究證實,喂食蔗糖水在緩解新生兒疼痛性哭鬧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17]。
1)撫觸。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可降低其疼痛評分,緩解進行侵入性操作給其帶來的疼痛感。其原因在于,撫觸皮膚可通過刺激新生兒的感覺和運動神經釋放β-內啡肽、改變其迷走神經的張力等,滿足其情感需求,使其身心得到撫慰,從而緩解其焦慮和恐懼的情緒,改善其應激行為,緩解其疼痛。2)NNS(非營養性吸吮)。在新生兒口中放安撫奶嘴、對其進行無母乳吸入等口腔觸覺刺激可提高其疼痛的閥值,促進其機體釋放5-羥色胺,從而發揮鎮痛的作用,降低其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波動的程度。3)袋鼠式護理。是指使新生兒與母親進行親密的皮膚接觸。該方法能滿足新生兒的心理需求,撫慰其身心,從而消除其不良情緒,提高其應付疼痛的能力[18]。
大量的研究結果證實,疼痛可影響新生兒的呼吸、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還可使其發生遠期疼痛感覺、疼痛行為異常,甚至使其發生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因此,新生兒科的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并結合其個體差異選擇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的措施包括提升自身的疼痛護理知識、改進護理操作技術、對新生兒進行體位護理、觸覺刺激及味覺刺激等。另外,由于新生兒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感受,故護理人員在對其進行疼痛護理前,對其進行疼痛評估的難度較大。現有的疼痛評估方法主要以新生兒的疼痛行為、生理學反應等指標為觀察對象,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國的研究人員應多引進國外先進的新生兒疼痛評估方法,并研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生兒疼痛評估方法,從而提高新生兒疼痛護理的質量,使新生兒健康地發育、成長。
[1]劉招娣,湯紅萍,關培珍,等.不同時間吸吮母乳對緩解新生兒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2):26-27.
[2]王飛宇,吳松濤,王璟.疼痛與大腦活動的關系:基于腦電圖的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7):420-424.
[3]邵俊芳,儲進,李茂盛,等.母乳吸吮對新生兒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作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2):4352-4254.
[4]張小娥,蔣玉蓉,蘇海虹,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研究[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12,18(7):999-1002.
[5]胡曉燕,花蕓,陳曉莉.兒科護士疼痛管理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19):92-94.
[6]朱俊紅,劉魏,李忠麗,等.護士在兒童術后疼痛評估中面臨的問題[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84-88.
[7]Ngeow YF,Suwanjutha S,Chantarojinasriri T,et al.An Asian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of atypical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Int J Infect Pis,2012,9(3):144-153.
[8]連佳,王玉玲.新生兒疼痛測量評估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5,30(9):17-19.
[9]戚少丹,陳劼.新生兒疼痛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0):1200-1205.
[10]戴海英.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2):347-348.
[11]李雪芬,應靜君.撫觸緩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兒疼痛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27(2):5-6.
[12]丁林娟,秦 玲,高倩,等.袋鼠式護理配合母乳吸吮對新生兒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程度的影響[J].循證護理,2016,2(1):61-63.
[13]王小永,魏艷.新生兒疼痛的評價和管理[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8):502-504.
[14]李雪芬,劉敏,鮑柳春,等.袋鼠式護理減輕新生兒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6):1-6.
[15]徐健,黃平,宋冰,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影響的系統評價[J].中國急救醫學,2012,32 (7):599-602.
[16]季慶華.非營養性吸吮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32(12):198-200.
[17]鄒帶娣,林愛仙.新生兒的疼痛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14,14(1):102-104.
[18]蔣輝英.袋鼠式護理對緩解足月新生兒疼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7(5):96-97.
R47
B
2095-7629-(2017)15-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