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
張杰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目的探討集束化護理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需要行腸內營養的腦卒中患者50人為對照組,用傳統護理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需行腸內營養的腦卒中患者50人為觀察組,用集束化護理方法。觀察兩組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的發生率的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腹瀉、便秘、胃潴留、返流誤吸、堵管、惡心、嘔吐、腹脹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腸內營養輸注時實行集束化護理管理,可以降低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腸內營養的耐受性。
集束化護理;腦卒中
“集束化護理”最先被作為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一種方法而被引入 ICU[1],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和護理措施 ,是一種有效的實施循證護理的方法。早期實施腸內營養可以維護患者的腸道屏障作用,改善患者的預后。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影響了腸內營養實施的效果,所以科學的輸注腸內營養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神經重癥患者腸內營養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將“集束化護理”理念用于規范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輸注從而降低患者腸內營養的并發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現報告如下 。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經鼻胃管行腸內營養患者50人為對照組,2016年1月-2017年1月經鼻胃管行腸內營養患者50人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入選標準為:(1)患者年齡18~80歲。(2)患者入院主要診斷為腦卒中患者。(3)入院時體溫正常,無肺部感染。(4)吞咽功能篩查證實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符合進行管飼的標準。(5)NRS2002評分≥3分,需要營養支持。排除標準為:(1)患者入院前就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誤吸癥狀。(2)患者腸內營養時間小于1周或者大于4周。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腸內營養輸注按照常規護理方法,輸注方式參照醫囑要求。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策略 。
1.2.1 制訂集束化護理策略 (1)患者鼻飼時床頭抬高 30 ~45°[6]。(2)輸注速度由慢到快 ,初始速度為30~50mL/h,逐漸增加至100~120mL/h,約12~24h內輸注完畢;輸注量由少到多,即首日500mL,盡早(2~5d內)達到全量;輸注濃度不易過高:腸內營養液滲透壓低于450mosmol/L[3]。(3)使用腸內營養輸注系統持續密閉式輸注。(4)每4h監測胃內殘留量,殘留量>100mL時減慢輸注速度或者暫停腸內營養[4]。(5)管道維護:每4h用20~30mL溫水沖脈式沖洗管道1次,每次中斷輸注或給藥前后用20~30mL溫水脈沖式沖洗管道。
1.2.2 加強對全體護士腸內營養輸注集束化策略的培訓并考核,確保護士掌握腸內營養的規范化輸注方式。培訓內容包括: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應用,腸內營養規范化管理,腸內營養常見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腸內營養液的儲存要求。
1.2.3 制訂集束化護理方案(1)建立腸內營養支持小組,負責集束化策略的制訂、培訓、實施、督導、質控。(2)制訂神經內科患者腸內營養支持計劃表,表格內容包括腸內營養輸注集束化護理策略的內容,提高護士執行集束化策略的依從性。(3)制訂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觀察表,觀察并記錄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腹瀉是腸內營養常見并發癥,它不僅影響腸內營養的效果,還給護理人員增加了皮膚護理的負擔,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費用。腹瀉發生的原因與腸內營養液的保存、腸內營養液的溫度與輸注速度、量、濃度、低蛋白血癥、抗生素濫用有關。返流誤吸是患者實施腸內營養的另一常見且最為嚴重的并發癥,嚴重誤吸導致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致死,床頭抬高30~45°是減少誤吸最簡單有效的措施,同時我們在輸注腸內營養過程中要定時監測胃內殘留量。本研究通過以上集束化護理干預策略,大大降低了胃潴留和返流誤吸的發生率。
[1]Haw e C , El l is K , Cairns CS , et al . Reductction of ventilator‐ciss ociated pheumonia : actioe versus passive guidel ine implementa‐ tion[J] . Intensive care med , 2009 , 35(7) : 1180-1186
[2]江濤,曾英,龍曉靜.危重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的不良反應監測調查[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7:1058-1059.
[3]馮偉.ICU患者腸內營養致腹瀉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14,4(23):338-339.
[4]宿英英.神經系統危急重癥監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36-527.
R473.5
A
1672-5018(2017)03-1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