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紅梅
(興化市中醫院,江蘇 興化 225700)
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效果研究
解紅梅
(興化市中醫院,江蘇 興化 225700)
目的:探討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在興化市中醫院進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103例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預防組(52例)和參照組(51例)。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預防組患者進行預防出血護理。結果:1)預防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1.92%,參照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13.73%。預防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P<0.05)。2)預防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98.08%,參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84.31%。預防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2,P<0.05)。結論: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預防出血護理;滿意率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患者痛苦少等特點[1]。近年來,用此術式治療腸息肉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相關的臨床調查發現,接受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消化道出血[2]。有研究指出,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可有效地防止其發生術后消化道出血。為了進一步探討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興化市中醫院進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103例腸息肉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從在興化市中醫院進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腸息肉患者中隨機選取103例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03例患者隨機分為預防組(52例)和參照組(51例)。預防組52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59~83歲,平均年齡(71.09±4.82)歲;其中腸息肉的直徑為≤2 cm的患者有11例,為>2 cm的患者有41例;其中腸息肉的病理類型為增生型的患者有22例,為炎癥型的患者有21例,為腺瘤型的患者有9例。參照組51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58~82歲,平均年齡(71.97±4.31)歲;其中腸息肉的直徑為≤2 cm的患者有9例,為>2 cm的患者有42例;其中腸息肉的病理類型為增生型的患者有21例,為炎癥型的患者有21例,為腺瘤型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協助其進行術前檢查、術后對其進行病情監測和用藥護理等。對預防組患者進行預防出血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在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了解其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對于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應遵醫囑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對于便秘的患者,應遵醫囑為其應用潤腸通便藥進行治療,以免其因術后大便干結刺激創面而發生消化道出血。2)患者因擔心手術的效果、安全性,常會出現緊張、恐懼等心理。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根據其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負面情緒。詳細地向患者講解有關腸息肉的知識,并向其介紹實施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效果、過程和術中的注意事項,使其能夠正確地看待該病,積極地配合手術治療。3)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并協助其進行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等術前檢查。在術前3 d,告知患者進食低渣流質食物, 并遵醫囑為其應用匹維溴銨片,以緩解其腸痙攣的癥狀。在手術的前1晚,對患者進行腸道清潔。4)在術中,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消化道出血。患者若發生消化道出血,護理人員應遵醫囑在其創面上噴灑腎上腺素、凝血酶等止血藥。對于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手術醫師對其進行高頻電凝止血或鈦夾止血[3]。5)在術后8 h,護理人員指導腸息肉較小的患者進食流質食物。對于腸息肉較大的患者,應告知其禁食1 d,并對其進行腸外營養支持。6)在術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并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匯報。7)對于發生術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咐其進行絕對臥床休息,并觀察記錄其消化道的出血量。同時,護理人員應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吸氧、止血等治療[4]。
將文中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對護理的滿意率和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預防組5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其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1.92%。參照組51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發生了消化道出血,其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為13.73%。預防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P<0.05)。
護理后,預防組52例患者中有51例患者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其對護理的滿意率為98.08%。參照組51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其對護理的滿意率為84.31%。預防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2,P<0.05)。
腸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進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腸息肉的主要手段。此術式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患者痛苦少等優點。近年來,用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治療腸息肉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相關的臨床調查發現,接受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消化道出血。為了探討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興化市中醫院進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的103例腸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預防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P<0.05;χ2=6.12,P<0.05)。這與史冬梅的文獻報道[5]相似。
綜上所述,對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實施預防出血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
[1]陳萍,王繼紅.綜合護理干預老年患者經腸鏡切除結直腸息肉并發出血的效果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5):795-796.
[2]呂龍,黃春,李俊杰.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對老年大腸息肉高頻電切術后遲發性出血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2):239-240.
[3]傅宗光,張海森,郭柒蓮,等.結直腸息肉摘除術后并發出血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4):21-23.
[4]嚴士玲.老年患者內鏡下胃腸道息肉切除術護理干預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四川醫學,2013,34(1):176-177.
[5]史冬梅.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老年結腸巨大息肉的護理體會 [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55-56.
R473
B
2095-7629-(2017)15-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