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珺,田甜甜,林 琳
(黃河三門峽醫院呼吸內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效果研究
魏珍珺,田甜甜,林 琳
(黃河三門峽醫院呼吸內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的:探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黃河三門峽醫院接診的84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建檔順序將這84例患者分為責任制組和對比組(42例/組)。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責任制組患者進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觀察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呼氣量(FEV1)、FEV1/FVC和生活質量評分(QOL評分)。結果:責任制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FVC、FEV1、FEV1/FVC均高于對比組患者,其QOL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COPD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責任制整體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質量;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呼吸氣流阻塞為特征的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等。相關的統計結果顯示,40歲以上人群COPD的發病率約為8.2%[1]。有研究指出,對COPD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良好。為了進一步探討對COPD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黃河三門峽醫院接診的84例COPD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黃河三門峽醫院接診的COPD患者中隨機抽選84例作為研究對象。這84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內科學》中規定的COPD的診斷標準[2]。按照建檔順序將這84例患者分為責任制組和對比組(42例/組)。對比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17例;其年齡為38~79歲,平均年齡(58.7±6.4)歲。責任制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8例;其年齡為39~78歲,平均年齡(58.3±6.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用藥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等。對責任制組患者進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護理方法如下:1)成立責任制整體護理小組。責任組長負責小組的管理工作,責任護士負責具體的護理工作。2)建立責任制整體護理制度,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嚴格執行護理質量監控標準,實施床位責任制。3)具體的護理工作:(1)心理護理。COPD患者因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責任護士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注意觀察其情緒的變化,鼓勵其說出內心的想法,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2)健康教育。責任護士詳細地向患者講解COPD的發病原因、臨床上治療此病的常用方法,使其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的病情。(3)飲食護理。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養成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告知其多進食高蛋白質、高纖維素的食物,禁止其進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并督促其戒煙戒酒。(4)恢復期鍛煉指導。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責任護士指導其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進行腹式呼吸訓練的方法是:患者取半臥位,將手放在胸前或腹部,緩慢地用鼻腔吸氣,收縮膈肌,放松腹肌,然后做吹口哨狀呼氣。進行縮唇呼吸訓練的方法是:患者取半臥位,先緩慢地經鼻吸氣,然后呈縮唇狀緩慢呼氣,雙手微壓腹部,將氣體最大程度地呼出[3]。此外,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以改善其肺部功能。4)出院指導。責任護士囑咐患者出院后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堅持進行呼吸訓練及有氧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睡眠充足。5)出院后延續護理。責任護士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上門隨訪,連續隨訪6個月。在隨訪期間,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堅持鍛煉、合理搭配飲食,并對其進行心理護理。
觀察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呼氣量(FEV1)、FEV1/FVC。2)觀察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QOL評分)。患者的QOL評分越低,說明其生活質量越高[3]。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FVC、FEV1、FEV1/FVC和QOL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對比組患者的FVC平均為(2.24±0.45)L, 其 FEV1平 均 為(1.49±0.17)L, 其 FEV1/FVC平均為(67.52±12.49)%。責任制組患者的FVC平均為(2.73±0.19)L, 其 FEV1平 均 為(2.07±0.15)L, 其FEV1/FVC平均為(87.32±9.18)%。責任制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FVC、FEV1、FEV1/FVC均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對比組患者的QOL評分平均為(26.38±13.56)分,責任制組患者的QOL評分平均為(26.57±13.74)分。兩組患者的QO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4,P>0.05)。護理后,對比組患者的QOL評分平均為(23.14±12.26)分,責任制組患者的QOL評分平均為(14.31±8.42)分。責任制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QOL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48,P<0.05)。
COPD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肺部慢性病,其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有學者指出,COPD的發生、發展與發生肺發育不良、遺傳因素、吸入粉塵、吸煙、空氣污染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COPD的病情發展較為緩慢,易被忽視。對COPD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畢可琴等[4]在臨床研究中指出,COPD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會嚴重影響其預后。責任制整體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全面性、持續性為基本原則的一種護理模式[5]。
在本次研究中,黃河三門峽醫院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對42例COPD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責任制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FVC、FEV1、FEV1/FVC均高于對比組患者,其QOL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COPD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1]梁敏余,陳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應對體驗[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2):5707-5709.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25.
[3]唐春梅.延續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的改善作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22):3139-3141.
[4]畢可琴,胡曉波,田華,等.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4,18(7):1379-1382.
[5]汪君芬,丁海燕,蔣紅娜,等.責任制整體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下床不良事件發生風險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7):1584-1586.
R473
B
2095-7629-(2017)15-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