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立龍
(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綜述·
兒童腸套疊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覃立龍
(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腸套疊是指以正常腸管套疊進入相連腸腔內,導致腸道內容物通行受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腸道疾病。此病是引發腸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多為嬰幼兒。由腸套疊所致的腸梗阻約占腸梗阻總發病率的15%~20%。目前,臨床上對腸套疊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本文對兒童腸套疊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醫生診斷、治療兒童腸套疊提供參考。
兒童;腸套疊;流行病學特征;發病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套疊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腹癥,患者多為嬰幼兒[1]。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包塊、果醬樣血便、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等。 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臨床上有關兒童腸套疊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兒童腸套疊是兒科的常見病。典型的兒童腸套疊患者可出現四聯征,即陣發性腹痛(患兒受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表現為哭鬧)、嘔吐、血便及腹部可觸及壓痛性包塊。兒童腸套疊患者出現陣發性腹痛時其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哭鬧尖叫、下肢屈曲及出冷汗等。嘔吐是兒童腸套疊患者在發病的早期最容易出現的癥狀之一,是由腸腔后腸系膜受到牽拉而引發的應激反應。
便血是兒童腸套疊患者的典型癥狀之一。兒童腸套疊患者在發病后的24h內可出現果醬樣暗紅色血便。另外,對兒童腸套疊患者進行查體時可發現其腹部常存在壓痛性包塊。包塊多呈現香蕉狀或臘腸狀。
龍雪峰[2]等在臨床研究中指出,兒童腸套疊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此病患者在發病時常伴有腹瀉和上呼吸道感染,易導致誤診。但根據兒童腸套疊患者的典型臨床四聯征表現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并不是十分困難。郭靜[3]、楊軍[4]等在臨床研究中對兒童急性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表現、診治兒童急性腸套疊的方法及相關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急性腸套疊患者在發病前可出現腹瀉、發熱等臨床癥狀。年齡較小的患兒可出現突發性哭鬧、面色蒼白、嘔吐、拒絕接受哺乳、進食及飲水等,嚴重者可嘔吐膽汁或帶臭味的糞汁樣物。
臨床調查發現,腸套疊患兒多為男性兒童。崔朋偉[5]等在對蘇州市2歲以下住院的腸套疊患兒進行流行病學特征分析時發現,在594例腸套疊患兒中,男性腸套疊患兒占比65.5%(389/594),女性腸套疊患兒占比34.5%(205/594)。男性腸套疊患兒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患兒。這一研究結果充分顯示了腸套疊患兒性別分布的差異性。白雪潔[6]等在《蘇州市兒童急性腸套疊發病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一文中對蘇州市急性腸套疊患兒的發病情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現,在439例腸套疊患兒中,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的發病比例為1.5:1。這一研究結果同樣證實了男性兒童為兒童腸套疊的主要發病群體,進而也證實了兒童腸套疊存在性別分布的差異性。
駱文健[7]在臨床研究中指出,發病年齡在1歲以內的兒童腸套疊患者高達60%以上,發病年齡在2歲以內者高達80%以上。羅利文[8]在臨床研究中亦有相似表述。楊綱[9]等對不同年齡段腸套疊患兒的臨床特點進行總結分析發現,6月齡至1歲是腸套疊的高發年齡段。結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若1歲以內的嬰幼兒出現腸套疊的典型臨床癥狀,臨床醫生應立即對其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其是否患有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的發病存在一定的季節性規律。陳帆[10]等在臨床研究中指出,兒童腸套疊在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病,但以3月份至5月份為高發期,而發病原因可能與此時間段內兒童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其易感染腺病毒有關。于曉琳[11]等在臨床研究中對兒童腸套疊的流行病學特征、發病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和闡述。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腸套疊的發病季節多集中于4月份至10月份。
兒童腸套疊可分為兒童小腸型腸套疊、兒童回盲型腸套疊、兒童回結型腸套疊、兒童結腸型腸套疊及兒童空腸胃套疊型腸套疊等類型。其中兒童小腸型腸套疊多為腸道的順行套入,可分為兒童空腸-空腸型腸套疊、兒童空腸-回腸型腸套疊、兒童回腸-回腸型腸套疊。兒童回盲型腸套疊是指回盲瓣套入到結腸內。兒童回結型腸套疊是指回腸末端套入到結腸內。兒童結腸型腸套疊是指結腸與結腸的相互套疊。兒童空腸胃套疊型腸套疊是指空腸逆行性套疊進入到胃部,多發于胃部手術后,在兒童腸套疊中較為少見。潘勝利[12]等在臨床研究中對兒童腸套疊與成人腸套疊的發病類型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兒童腸套疊最為常見的發病類型為回結型腸套疊,約占兒童腸套疊總發病率的42.9%。
兒童腸套疊的典型臨床表現為四聯征,即陣發性腹痛、嘔吐、血便和腹內包塊等。龐恩文[13]等在臨床研究中指出,兒童腸套疊患者在急性發病時可伴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臨床癥狀。對于存在上述臨床表現的患兒應考慮其是否患有兒童腸套疊,并及時采用影像學檢查對其病情進行確診。
兒童腸套疊的發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腸蠕動紊亂、病毒感染、器質性病變等均可導致兒童腸套疊[14]。李仕濤[15]等在對兒童腸套疊的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后指出,兒童腸套疊的發生、發展與高胃泌素血癥、病毒感染及飲食改變等因素密切相關。另外,兒童腸套疊的發生與肥胖體質亦存在相關性。
宋偉[16]等在對兒童急性腸套疊的病因進行分析后指出,胃泌素、胰高血糖素和胃動素分泌紊亂是誘發兒童腸套疊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正常兒童相比較,腸套疊患兒胃泌素、胃動素的水平均更高,其胰高血糖素的水平更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胃泌素可加大胃、腸道的血流量。胃動素可誘發胃、腸道的收縮運動。胰高血糖素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腸的收縮運動。
4~10月齡的小兒是腸套疊的高發人群。此月齡的小兒正處于斷奶、添加輔食的時期,其飲食結構會出現明顯的變化。有學者指出,添加輔食是誘發兒童腸道蠕動紊亂和腸套疊的主要原因之一。
輪狀病毒感染是導致兒童出現腹瀉的主要因素[17]。趙長安[18]等在臨床研究中指出腸道病毒感染與腸套疊的發生并無相關性。但是,多數學者均認為兒童腸套疊的發生與腸道病毒感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余溪洋[19]等在臨床研究中分析了腸套疊與腸道病毒感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腸套疊的發生、發展與輪狀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腸道病毒、星狀病毒和諾如病毒引起的腸道感染性疾病密切相關。
劉忠理[20]等在臨床研究中指出,體型偏胖的兒童其腸套疊的發病率相對較高。腸套疊的發生、發展與兒童的體重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但相關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兒童的胃腸道組織發育尚不完善,回盲部的游離性相對較大,回腸蠕動異常時極易因牽拉腸壁而發生回盲部套疊現象,從而引發腸套疊。另外,兒童腸道的壁肌較薄、黏膜下組織脆弱、整體固定性較差均是導致兒童腸套疊發生的相關因素。
兒童腸套疊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兒科專家和醫務工作者高度關注的疾病之一。本次研究對兒童腸套疊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總結分析,以期為臨床醫生診斷、治療兒童腸套疊提供參考。
[1]楊軍.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診斷與治療[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2):51-53.
[2]龍雪峰,李強輝,陳小勛,等.小兒腸套疊364例臨床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5(3):331-332.
[3]郭靜.24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200-201.
[4]楊軍,宋展.小兒急性腸套疊417例臨床特點及診治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7):79-80.
[5]崔朋偉,劉娜,李靜欣,等.蘇州市2007-2013年2歲以下兒童住院腸套疊流行特征[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3):410-414.
[6]白雪潔,郭萬亮,陳文娟,等.蘇州市兒童急性腸套疊發病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2,33(2):116-119.
[7]駱文健.小兒急性腸套疊96例的診治體會[J].廣西醫學,2009,31(3):413-414.
[8]羅利文.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兒腸套疊76例診斷價值[J].廣西醫學,2010,32(8):1019-1020.
[9]楊綱,蔣文軍,曹李明,等.不同年齡組腸套疊患兒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4(2):150-154.
[10]陳帆.門診小兒腸套疊癥狀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22):97.
[11]于曉琳,崔亮亮,張濟.兒童腸套疊流行特征、病因學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預防醫學論壇,2016,22(12):949-952,958.
[12]潘勝利.兒童與成人腸套疊的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9):1553-1555.
[13]龐恩文,龐家懿,許華莉,等.低壓脈沖空氣灌腸術整復嬰幼兒重型腸套疊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3,35(2):181-183.
[14]石寶業.探究小兒腸套疊的病因及早期診斷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0):90.
[15]李仕濤.兒童腸套疊病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9):1344-1345.
[16]宋偉,江月媛,錢云忠,等.小兒急性腸套疊的病因分析與手術治療[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1):1759-1760.
[17]王亞麗,董鐸.輪狀病毒疫苗和腸套疊關聯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警戒,2015(4):241-244.
[18]趙長安,周紅,李仲智.腸道病毒感染在小兒原發性腸套疊發病中的作用[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1,2(2):64-66.
[19]余溪洋(綜述),徐兵(審校).病毒感染與小兒腸套疊病因的關系[J].醫學綜述,2015(15):2762-2764.
[20]劉忠理,張鵬勇,王飛,等.嬰幼兒腸套疊與肥胖關系的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4):202-203.
R574.3
B
2095-7629-(2017)11-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