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濤
(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淺析常見的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唐 濤
(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抗生素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近幾年,濫用、誤用抗生素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患者會因使用抗生素而引起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特異性反應。臨床醫生應在明確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后,根據藥物的適應證用藥,并嚴格把握用藥的劑量、時間、途徑及聯合用藥原則,從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降低因使用抗生素引起不良反應的幾率。
抗生素;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抗生素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的發育功能,從而起到殺滅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繁殖的作用[1]。據統計,中國是世界上濫用、誤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濫用、誤用抗生素不僅會延誤患者的病情,而且會使其發生各種不良反應,從而為其帶來較大的身心痛苦,增加其經濟負擔,浪費醫療資源[3]。因此,臨床上應嚴格規范抗生素的使用情況,避免濫用、誤用抗生素。本文對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總結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我國臨床上對抗生素的應用極為廣泛,個別醫院已經出現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醫院門診就診的感冒患者中,有75%左右的患者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外科手術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95%,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為80%。在中國的醫藥市場中,抗生素的銷量連續多年穩居第一位,年銷售額超過200億人民幣,占全國藥品銷售總額的30%以上[4]。我國臨床上濫用抗生素的表現主要是:對無明顯用藥指證的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無明顯用藥指證的患者治療性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種類和劑量選擇錯誤等。
過敏反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患者發生過敏反應通常與其自身的體質及使用某些藥物本身有關。臨床上常見的因使用抗生素而發生的過敏反應主要有:1)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最嚴重的抗生素所致過敏反應。頭孢類藥物、青霉素類藥物及氨基糖苷類藥物等均可導致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8]。因此,臨床醫生在使用這類藥物前應先對患者進行試敏實驗。2)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部分患者在使用某種抗生素后,其體內的粒細胞會減少,進而發生溶血性貧血。3)藥熱、血清病。因使用抗生素而發生藥熱、血清病的患者,其臨床癥狀主要是關節疼痛、麻疹及血管神經水中等。可引發藥熱、血清病的常用抗生素有頭孢類藥物、鏈霉素類藥物等[9]。
毒性反應的發生主要與藥物的使用時間及劑量有關。臨床上常見的因使用抗生素而發生的毒性反應主要有:1)肝膽毒性。使用四環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易發生肝臟受損的情況。使用紅霉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可出現膽汁淤積的情況,甚至發生肝炎。2)造血功能毒性。部分患者在使用氨霉素等抗生素后會發生粒細胞水平降低的情況,并可出現障礙性貧血。3)神經系統毒性。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多粘菌素類抗生素會損害人體的眼部神經。克拉霉素可損害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發生特異性反應的幾率較小。一般來說,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特異性反應與遺傳有關。某些患者的機體可因遺傳因素而缺少某種酶,導致其在使用抗生素時發生抗生素代謝受阻的情況。
在對患者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前,應先明確患者是否發生了感染。對原因不明的發熱患者,不可濫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前,應對患者進行致病菌檢測,詢問其病史、免疫狀況及過敏史,必要時對其進行試敏實驗,然后根據其致病菌的種類、抗生素的抗菌譜等為其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對嚴重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降階梯療法進行治療。此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不宜使用抗生素[5]。
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的感染部位、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等合理地確定用藥的劑量。若抗生素的使用劑量過大,可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若抗生素的使用劑量不足,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殺死致病菌,從而延誤患者的病情,影響其身體恢復的速度。此外,臨床醫生還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用藥的劑量[6]。
輕度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通過口服的方式使用抗生素。重度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使用抗生素,待其病情好轉之后,再改為口服抗生素。在靜脈注射抗生素時,還應合理地選擇溶媒。如,紅霉素不能溶于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注射,否則會產生不溶性結晶。氨芐西林的穩定pH值為5.0~8.0,宜使用生理鹽水或林格氏液作為溶媒。
根據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及藥效學的相關理論合理安排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可迅速殺滅病原菌,保證治療的效果。對要求每天使用三次的藥物,應間隔8個小時服用一次,而不是在三餐后服用[7]。紅霉素腸溶片等抗生素需在餐前服用。羅紅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需空腹服用。地紅霉素腸溶膠囊等抗生素需與食物同時服用。青霉素類藥物和頭孢類藥物的半衰期較短,一般需每天使用兩次。
部分患者單純使用一種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效果欠佳。此時可為患者聯合使用抗生素,從而提高藥物的活性,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治療的效果。聯合使用抗生素時,應根據藥物的藥理作用合理地搭配抗生素,充分發揮其協同作用。如,青霉素和慶大霉素聯合使用可加快藥物起效的速度,縮短患者治療的時間。而將阿莫西林和頭孢菌素聯合使用會阻礙藥物進入細胞,延長患者治療的時間。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質量重視程度的加深,抗生素所致不良反應已經得到全社會的關注。為確保用藥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藥物濫用對人們造成的傷害,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同時,患者在發病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不宜根據生活經驗自行使用藥物進行治療。臨床醫生在使用抗生素為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徐明新.淺談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J].大家健康,2015,9(19):126.
[2]孫志杰,韓慧琴,高榮.抗生素類藥物的臨床應用[J].北方藥學,2013,10(2):30-32.
[3]李美蓉.抗生素合理應用淺析[J].中國藥事,2009,23(1):96-97.
[4]高云.淺談抗生素的濫用及使用誤區[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8):113.
[5]梁娜.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J].中外健康文摘,2014,(15):75-76.
[6]王銳.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0):78.
[7]王萍.2006—2009年住院部頭孢菌素類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0):886-889.
[8]魏世強,楊娟.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及不合理用藥的危害性[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0,13(12):10-11.
[9]鄧盛江.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2A):77-78.
R95
A
2095-7629-(2017)1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