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琪 劉榮輝
(1.遼寧中醫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遼寧 沈陽 110032)
淺論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分型辨治的方法
王詩琪1劉榮輝2
(1.遼寧中醫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遼寧 沈陽 110032)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age,ICH)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重癥。該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腦出血在中醫理論中可歸為“中風”的范疇。近年來,中醫對腦出血的認識逐漸加深,提出了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分型辨治的方法,認為對中經絡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平肝風、通經絡,對中臟腑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化瘀熱、豁痰開竅,對處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補肝腎、益氣血、兼治表證。在此基礎上對腦出血患者隨癥治之,能提高對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
腦出血;中風;分型辨治;中經絡;中臟腑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出血。根據腦出血患者發病的原因,可將腦出血分為原發性腦出血和外傷性腦出血。該病發病突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腦出血在中醫理論中可歸為“中風”的范疇。目前,中醫理論中缺少對腦出血進行辨證論治的明確規范。近年來,中醫積累了大量的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經驗,提高了中醫對該病發生的原因及病理機制的認知水平。這為中醫辨證分型治療腦出血提供了理論基礎。筆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出發,總結腦出血發生的原因及發病機制,分析了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分型辨治的方法,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腦出血發生的原因 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為發生運動障礙和語言障礙、頭痛、頭暈、嘔吐、意識不清等。中風患者的典型癥狀是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及舌僵語蹇等。該病患者一般突然發病,癥狀較輕的患者可能只有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癥狀[1]。從臨床癥狀看,西醫學中的腦出血與中醫學中的中風相似。因此,腦出血可歸于“中風”的范疇,并作為中風來分型辨治。風、火、痰、瘀等是導致腦出血發生的要素。該病發生的原因為內傷陰虛致陽亢,或過度耗氣傷陰、腎水不制肝火,或日常飲食無度,或過極的情志直中傷肝,或氣虛邪中、氣血痹阻。
1.2 腦出血發生的機制 頭者,精明之府。腦者,元神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三者主人的生命活動,掌控著人的精神、意識、感覺、運動,使人對外界客觀事物作出反應。頭、腦、心若有損傷,則人精神萎靡模糊,情志異常,步履維艱,言語不利。故腦出血患者的心腦必有所損。歷代醫籍中記錄了腦出血對其他臟腑的影響,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木旺生風而氣升火升痰升,沖擊腦神經,導致頃刻敝亂,神志迷蒙,或失知覺,或失運動”。中醫認為,腦出血患者發生病變的位置是心和腦,其肝腎也會有所變化。該病患者可因發生肝陰虛、腎陰虛或肝腎俱虛而導致肝陽亢盛,在飲食起居不規律、情志失節時氣血上沖犯腦,出現蒙蔽腦竅等失神的表現。由此可見,腦出血是本虛標實之證。中醫根據邪中人體的深淺程度,將腦出血分為中經絡型腦出血與中臟腑型腦出血。中經絡型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較輕,因四肢缺乏濡養而發生四肢機能受損。中臟腑型腦出血患者的病情相對較重,其肝風及痰火直沖神竅,氣血逆亂瘀阻,進而發生心腦失神。中經絡型腦出血與中臟腑型腦出血的關鍵區別在于是否伴有神志異常的情況。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控制,則會使痰火邪瘀熾盛,灼傷、損耗其體內陰精。而陰精虧損可累及真陽,最后導致患者陰竭陽亡,出現口開目合、四肢濕冷無力、氣息虛衰等虛脫之象[1]。根據腦出血患者的致病因素,可將中經絡型腦出血分為風痰入絡型腦出血、風陽上擾型腦出血及陰虛風動型腦出血;將中臟腑型腦出血分為閉證型腦出血和脫證型腦出血,其中閉證型腦出血又分為痰熱腑實型腦出血、痰火瘀閉型腦出血及痰濁瘀閉型腦出血[2]。
許金林[3]認為,臨床上多種治療腦出血的方法均無法收到理想效果的原因是,忽略了該病患者的病情是動態的、變化的。腦出血可按照患者發病的時間分為急性期腦出血(患者發病后2周內)、亞急性期腦出血(患者發病后的第3周和第4周)、恢復期腦出血(患者發病后的第5周至第6個月)。該病患者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生相應的癥狀變化。接下來,筆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出發,簡單地論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分型辨治的方法。
2.1 為中經絡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平肝風、通經絡 在經脈能“行氣血而營陰陽”的前提下,氣血才能起到營養和濡潤外在腠理和內在臟腑的作用。若邪中于經絡,經絡失其運營,則影響氣血的功能,使氣血內不能養臟腑,外不能潤經絡,進而使患者表現出西醫學中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腔隙性腦梗塞、局灶性微量出血等病癥[4]。肝主升發,可對人體的氣機造成影響,若肝的生發功能過強,則易化火生風,引動肝風。風夾痰,血脈阻絡,則氣血難榮。肝腎同源,腎精虧致肝血虛,腎陰為原陰,腎陰不足可累及肝陰。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應行平肝風,通經絡之法。無風無熱,無痰無瘀,氣機暢達,則脾胃功能正常,不生痰邪;情志順暢,則心腦能得到及時的濡養。吳蔚清等人[5]將78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8例)。為所有患者均使用西藥進行治療,然后為治療組患者加用“中風Ⅱ號”,以達到益氣健脾、平肝熄風的目的。治療3周后,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73.68%。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說明,使用平肝熄風法治療急性腦出血的效果顯著。
2.2 為中臟腑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化瘀熱、豁痰開竅 經絡是一個橋梁,氣血的正常運行及臟腑功能的維持均需要依賴經絡,外界和體內的信息交換也離不開經絡。從中醫的表里之說來看,經絡在表,臟腑在內。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若由表入內,則表示其病情進展,離經之血瘀阻腦絡,心腦失養,不知人事。中臟腑型腦出血對應的是西醫學中的大面積腦梗死、腦部較大血管栓塞、中大量腦出血及腦干出血等病癥[4]。“血不利則化為水”,瘀血、痰水互為因果。不去除瘀阻的舊血,就很難重生新鮮的活血。若為腦出血患者進行止血治療,則只止住了離經之血,沒有除掉瘀阻的敗血,無法從根本上治療腦出血。對中臟腑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應為化瘀熱以活血、豁痰以開竅。新血得以再生,則臟腑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血行則氣行,氣行則痰祛,無痰則不會化熱動風。這種活血療法與西醫學中的骨瓣(或小骨窗)開顱清除血腫術及鉆孔(或錐孔)穿刺血腫清除術的治療目的相近[6]。西醫使用上述兩種手術治療腦出血的目的是盡可能清除血腫,避免血腫和水腫長時間壓迫患者的腦組織,保留其殘余神經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臨床醫師需把握好活血的程度,不能因活血而再次動血、破血。劉榮輝等人[7]將116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56例)和治療組(60例),治療組患者的病情均為中臟腑型腦出血。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微創早期顱內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為治療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為其每天鼻飼3次或讓其口服3次大黃粉,每次用1 g。治療3天后,再為治療組患者加用醒腦開竅活血的中藥湯劑。實驗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殘疾的發生率、再出血的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若腦出血患者因痰熱內阻致腑氣不通,或痰邪與瘀熱互結于內,則表現為腹滿便秘、神志欠清或躁擾不寧。宋海宏[8]通過研究發現,有90%以上的急性腦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癥狀。此時應及時為患者通腑泄熱,給邪以出路。下泄邪熱則上可神志清楚。處于急性期的腦出血患者有持續性高熱、面色赤紅或紫深、舌紅絳紫暗、舌苔燥及脈滑數等癥狀。因此,應對處于急性期的腦出血患者使用涼血清熱、順降氣血的方法進行治療。中醫常用的涼血藥有牡丹皮、牛膝、黃連、梔子及水牛角等。使用上述中藥對處于急性期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可達到涼血止血而不留瘀、通瘀散血而不破血的目的[9]。腦出血患者進一步虛脫,陰損及陽,陰陽互損,正氣無力與邪相抗衡,可致陰陽即將離決。此類患者與西醫學中腦出血的血量大、有明顯的腦水腫、有腦疝征象及發病24 h內神經癥狀明顯惡化的腦出血患者相對應。胡勝根[10]提出,使用清心醒腦開竅法、溫陽化痰開竅法、鎮肝降逆開竅法、通腑降濁開竅法、活血化瘀通竅法及益氣固脫回神法治療中臟腑型腦出血可獲得很好的效果。上述六法可單獨使用,也可多法合用。此外,使用針灸療法治療中臟腑型腦出血,既可祛邪,又可激發患者自身的正氣,獲得很好的效果。使用針灸療法治療中臟腑型腦出血時,可針刺患者的大椎穴、百會穴、合谷穴等具有瀉熱通竅功效的穴位,或艾灸其氣海穴、關元穴等具有回陽固脫功效的穴位[11]。
2.3 為處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補肝腎、益氣血、兼治表證 腦出血為本虛標實之證。為患者祛邪,則必定損傷其正氣。加之腦出血患者通常要進行手術或藥物急救等治療,其治療后更是一派正虛之象。因此,對處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原則是補肝腎、益氣血、兼治表證。臨床上常用的補益氣血的藥物有黃芪、當歸及枸杞等,養陰益精的藥物有山萸肉、地黃及牛膝等,溫補腎陽的藥物有附子及肉桂等,息風化痰通絡的藥物有天麻、陳皮及地龍等。在使用上述藥物對處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刺激其手部和足部的相應穴位來調節其腦神經的興奮性,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12]。此外,處于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腦出血患者還應注意臥床休息、合理飲食和進行適量的運動。
目前,臨床上使用內科藥物調理療法及外科手術療法治療腦出血均有不足之處,不能完全避免患者留有后遺癥或死亡。筆者經分析發現,使用中醫分型辨治法治療腦出血有一定的可行性,對徹底治愈該病及改善患者的預后有一定的幫助。但臨床醫生也不能將理論生搬硬套,應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存質量為首要目的,根據其具體病情合理地使用中醫及西醫各種療法對其進行治療。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306-308.
[2]楊小燕.出血性中風急性期中經絡、中臟腑病機證素分布演變規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許金林,王曉岳.高血壓性腦出血三期辨治思路[J].四川中醫,2010,28(12):29-30.
[4]陳少婷.中醫中風淵源芻議[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5]吳蔚清,吳景明.“中風Ⅱ號”治療急性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雜志,2007,5(7):22-23.
[6]王乾.腦出血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2):64-66.
[7]劉榮輝,李皓,胡光勇,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配合中藥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2):1265-1260.
[8]宋海宏.中醫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0,25(7):1313-1314.
[9]方向,金珊.鮑遠程治療腦出血急性期經驗[J].中醫雜志,2014,55(14):1184-1185.
[10]胡勝根.中風中臟腑急救六法[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7):211-212.
[11]王子蓉,董曉瑜,周淑華.中風中臟腑的辯證施護[J].光明中醫,2014,29(1):176-177.
[12]楊甫臣,劉榮輝.早期針灸促進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康復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4):124-126.
R255.2
A
2095-7629-(2017)3-0005-03
王詩琪,女,1991年10月30日出生,漢族,籍貫為山東,學歷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