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賈常艷/
多措并舉力促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
/本刊記者 賈常艷/
7月2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加強可再生能源目標引導和監測考核,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電網接入和市場消納條件落實,創新發展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健全風電、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機制,加強和規范生物質發電管理,多措并舉擴大補貼資金來源,加強政策保障等,以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出現的棄水棄風棄光和補貼資金不足等問題,實現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意見》指出對大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基地,所在省(區、市)能源主管部門及市(縣)級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門首先要落實電力消納市場。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后續規劃新建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均應明確輸送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指標。鼓勵結合社會資本投資經營配電網、清潔能源局域電網和微電網建設,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并降低成本。國家能源局按年度統一組織光伏發電先進技術應用基地優選,被選上的基地納入該地區年度新增建設規模。對優選上的基地,由所在地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在國家能源局指導下組織地方政府采取公開競爭方式選擇項目投資主體,并提出統一的技術標準,以此引領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成本下降,減少補貼需求。《意見》還公布了2017~2010年風電、光伏電站新增建設規模方案以及生物質發電“十三五”規劃布局方案。
據悉,“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總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年均增長將達到4250萬千瓦,約占“十三五”年均新增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2017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占了電力新增裝機的70%,可再生能源發展建設形勢欣欣向榮。但其悲哀之處是棄風棄光嚴重,甚至有些地區建得起用不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十三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主要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規劃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指導,第二是依靠技術進步、改革創新、落實國家政策、降低非技術成本等方式來降低成本。
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我國能源增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關鍵的“十三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多措并舉,共同推進。
此前國家能源局正式公布的首批55個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要求首批示范項目原則上應于2017年8月底前開工,并于2018年底前建成。能源互聯網的建設意義重大,特別是對于有著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言更是如此。能源互聯網是通過多能互補實現更高的靈活性,從而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高能效,應對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建設能源互聯網,有利于緩解‘棄光、棄風、棄水’現象,促進風光水火等電源高效開發、清潔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時璟麗表示,能源互聯網建設可推動分布式能源和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和跨區域傳輸以及多能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