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貴州省骨科醫院骨密度測量室 貴州 貴陽 550007)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的療效探究
朱 燕
(貴州省骨科醫院骨密度測量室 貴州 貴陽 550007)
目的:探討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將他們分為保守組與微創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對保守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對微創組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治療,然后對比兩組患者Cobb角的改善情況、骨塊侵占椎管比率的變化情況以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微創組患者Cobb角縮小的幅度與骨塊侵占椎管比率降低的幅度均明顯大于保守組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保守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安全性高、效果顯著,而且可以減少或避免患者形成假關節,發生截癱、固定物(椎弓根釘棒)松動或斷裂等并發癥。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脊柱微創手術;保守治療;臨床效果
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其在患上骨質疏松癥以后,極易因骨密度與骨質量下降、骨的微結構被破壞、骨脆性增加而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由于老年人身體的修復能力差,并發疾病多,加之骨折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并保持關節制動,故老年人一旦患上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其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勢必受到嚴重的影響[1]。研究表明,用常規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效果不佳。而且,老年患者因對手術的耐受性差易發生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該術式的有效性,我們對近年來我院在我院進行脊柱微創手術的6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的治療情況與治療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保守組與微創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在保守組中,有12例男性、18例女性,其平均年齡為(64.7±12.4)歲。在微創組中,有13例男性、17例女性,其平均年齡為(60.1±15.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保守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具體的方法為:在患者入院后,先對其進行病情診斷與評估,然后根據其骨折發生的位置、骨折移位的情況以及神經受損的情況等,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于未發生骨折移位,也未出現神經受損情況的患者,進行石膏固定治療。對于發生骨折移位,但未出現神經受損情況的患者,進行牽引復位治療。對于同時出現神經受損與骨折移位情況的患者,在進行牽引復位治療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對癥治療。在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在治療約10天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若未得到明顯改善,應擇期為其進行常規手術治療。
1.2.2 對微創組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令患者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C型臂X線機的監視下確定患者骨折發生的具體部位。在患者骨折發生的正面做2個長約2.5mm的切口,充分暴露其腰背肌筋膜與骶棘肌筋膜,然后在上述部位置入椎弓根釘棒,并加以固定。在進行復位固定的對側置入骨水泥穿刺針,然后分3~4次向固定部位內注入骨水泥(每次約注入0.25~0.5ml)。在骨水泥充盈、擴散滿意且固化后,用明膠海綿將釘孔填塞。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CT檢查,觀察對比治療前后其Cobb角(脊柱后凸角)的改善情況與骨塊侵占椎管比率的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其臨床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 將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其中,痊愈:指治療后,患者的脊柱可完全伸直,其工作與生活能力完全恢復正常。有效:指治療后,患者脊柱畸形的癥狀得到部分矯正,其恢復了部分工作與生活的能力。無效:指治療后,患者脊柱畸形的癥狀未發生變化,其生活仍無法自理。治療的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我們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在治療前,保守組與微創組患者的Cobb 角分別為(66.6±9.3)°、(67.5±9.9)°。兩組患者的Cobb 角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保守組與微創組患者的Cobb角分別為(37.9±6.2)°、(9.2±3.3)°。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Cobb角均明顯變小,其中,微創組患者Cobb角縮小的幅度明顯大于保守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在治療前,保守組與微創組患者骨塊侵占椎管的比率分別為(30.5±3.1)%、(31.2±5.2)%。兩組患者骨塊侵占椎管的比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保守組與微創組患者骨塊侵占椎管的比率分別為(22.8±4.2)%、(10.5±2.6)%。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骨塊侵占椎管的比率均明顯降低,其中,微創組患者骨塊侵占椎管比率降低的幅度明顯大于保守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保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0%(18/30),微創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7/30)。微創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保守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術后恢復的過程中,微創組無1例患者形成假關節,或出現截癱、固定物松動及斷裂等并發癥。
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常規的保守治療具有起效慢、止痛效果差、安全性低等缺點,而且患者易出現尿路感染等并發癥。近年來,脊柱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該術式具有治療效果好、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以及安全性高等特點。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進行脊柱微創手術的微創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進行保守治療的保守組患者,其Cobb角縮小的幅度與骨塊侵占椎管比率降低的幅度均明顯大于保守組患者。這說明,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進行脊柱微創手術安全性高、效果顯著,而且可以減少或避免其形成假關節,發生截癱、固定物松動或斷裂等并發癥。
[1] 胡優威, 韓瑩松, 譚益云,等. 脊柱微創手術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13(30):5888-5891.
[2] 郭志剛.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脊柱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的療效分析[J]. 吉林醫學, 2015,24(15):3282-3283.
R687.3
B
2095-7629-(2017)2-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