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鳳
(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湖北 紅安 438400)
淺談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的效果
黃玲鳳
(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湖北 紅安 438400)
目的:探討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的方法。方法:將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間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273例患者分為常規組與預防組,其中,常規組有138例患者,預防組有135例患者。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預防組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然后對比兩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情況。結果:預防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可顯著降低其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進而改善其預后。
急性肺栓塞;心血管內科;預防性護理;預后
急性肺栓塞是心血管內科患者常見的臨床并發癥,是一種發病急驟、誤診率及死亡率均較高的急癥。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呼吸困難、劇烈胸痛、咯血及發熱等。該病患者的預后不僅取決于其病情的輕重,也與其是否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治療及護理密不可分[1]。研究顯示,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對于降低其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本文對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近期收治的27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間湖北省紅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273例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有143例男性、130例女性,其年齡介于20~78歲之間,平均為(55.4±5.3)歲。將這273例患者隨機分為預防組與常規組,其中,預防組有135例患者,常規組有138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院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常規的生活護理、環境護理及用藥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預防組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
1.2.1 進行病情評估 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對其病情及心理狀態進行充分的評估,然后結合其自身的狀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將該護理計劃上報主治醫生,在獲得主治醫生的同意后,即可按照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護理,并隨時向醫生反饋患者恢復的狀況,以完善護理計劃,保證最佳的護理效果。
1.2.2 進行健康宣教 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預防急性肺栓塞發生的重點。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可提高他們對急性肺栓塞的認知程度,進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2]。可安排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應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與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述急性肺栓塞的發病機制,該癥對身體的危害及積極預防該癥發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可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來提高其對該癥的認知度。應耐心、詳細地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疑問,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1.2.3 進行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重視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以免其出現負性情緒,從而影響治療與護理的效果。要多與患者交流,準確評估其在各階段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其具體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幫助其疏導負面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
1.2.4 進行穿刺護理 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時,應避免選擇其下肢靜脈作為穿刺點,盡量選擇其上肢相對粗、直的靜脈。在為患者進行穿刺時,動作要輕柔、準確,不可將止血帶扎得過緊。應盡量保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對同一條靜脈、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應注意拔針后使用棉球壓迫穿刺點的時間不能過長。應增加對患者的下肢進行檢測的頻率,并做好記錄,具體的檢測內容包括:下肢的疼痛情況、有無麻痹感,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及動脈的搏動情況。應注意問詢患者是否存在異常的感受。可通過為患者穿彈力襪、使用間歇性加壓泵來預防其發生急性肺栓塞。
1.2.5 進行功能鍛煉 在患者接受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通過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將其下肢抬高20°,幫助其活動在手術過程中長時間制動的下肢,按摩其局部的肌肉來鍛煉其下肢的功能。術后在不影響治療的基礎上,可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并將其下肢抬高,使其肢體遠心端高于近心端。可將軟墊放置在患者的足跟下,以減輕其腓腸肌受壓的程度,利于其靜脈血回流。可指導恢復狀況良好的患者盡早開始進行下肢功能鍛煉,從被動活動肢體開始,逐漸過渡至主動進行運動,爭取早日進行下床活動,以收縮、舒張下肢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1.2.6 加強生活護理 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囑其增加每日的飲水量,以保持循環血量充足,增加排尿的次數。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多進食低糖、低脂、高纖維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發生便秘。可囑患者采取坐位排便,避免用力過度。應告知接受手術的患者,在初次下床及拆線的當日不可過度使用下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所得的數據資料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常規組的138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發生急性肺栓塞,該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7.97%。在預防組的13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急性肺栓塞,該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0.74%。預防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栓塞是因多種栓子造成肺部動脈系統堵塞引起的一系列以呼吸功能及肺循環功能障礙為主要病理特征的綜合征,栓子的來源包括血栓、脂肪、空氣或其他的外來物質。肺栓塞也是多種疾病及外科術后患者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心血管內科的患者。資料顯示,在發生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中,約有85%的患者發病的原因為下肢靜脈血栓[3]。急性肺栓塞發病急驟,可在短時間內導致患者休克,甚至猝死,嚴重地威脅著其生命安全。因此,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的預防性護理非常必要[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預防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急性肺栓塞預防性護理可顯著降低其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進而改善其預后。
[1] 秦嶺,王艷.急性肺栓塞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臨床研究.2011,10(24):965-966.
[2] 于曉玲.肺栓塞患者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1):4015-4016.
[3] 李秀珍.急性肺栓塞的預防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1,5(26):476-477.
[4] 吳靜霞,劉惠玲,黃芳.62例急性肺栓塞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2(32):294-296.
R473.5
B
2095-7629-(2017)4-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