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國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舉辦晚會,對不良商家進行曝光。請問消費者權益日的來歷是什么?國外是否有相似活動?
河北讀者 廖新竹
國際消費者協會組織于1983年將每年的3月15日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旨在促進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以及加強各國各地區消費者組織間的合作交流。1962年3月15日,美國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有關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特別咨文,為消費者權益運動提供啟發。目前,國際消協在全球120個國家擁有超250個下屬成員機構。
中國每年舉辦的“3·15”晚會,近年來愈發受到國際媒體關注,有外媒十分直白地將其稱作對不良商家的“點名曝光”(NameandShame)節目。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消協在3月15日當天均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如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和對話節目等。
2017年度世界消費者權益日主題圍繞互聯網時代消費權益展開,旨在“構建值得消費者信賴的數字購物環境”。荷蘭消費者基金會當日發起“保護消費者安全與隱私”活動,呼吁商家提升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與荷蘭類似,西班牙消費者與用戶委員會當日召開專題研討會,多名通信服務和市場營銷專家出席會議并發言。俄羅斯當日也舉辦類似會議,談論本國商品與服務質量相關問題,探討如何通過構建更完善的法律框架來保護消費者權益。
一些國家當日的活動頗具教育意義,如日本消費者組織當日播放美國紀錄片《創變者:為消費者權益的奮斗》,幫助觀眾重溫美國近代消費者權益運動。還有一些國家雖然沒有舉辦活動,但也在官方網站發布“科普貼”或“技巧貼”,幫助消費者更有效應對購物或投訴中遭遇的窘境。▲
(劉皓然)
環球時報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