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燁老師是記者非常尊重的一位文學評論家。記者“認識”他,源于五年前在一次文化活動上與同為文學愛好者談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時,這位文學愛好者說“在當今的文學評論界,真正稱得上文學評論家的當屬白燁一個”。于是,記者記住了白燁這個名字,開始關注他。繼而孜孜不倦閱讀他的作品。同時,也對白燁老師多了些了解,知道他是中國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等。帶著對白燁老師的敬意,記者聯系上了白燁老師,就相關問題,對他做了一次專訪。
當下文壇“四性”:豐繁性、混血性、新異性、外向性
由于記者本身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也常常關注當下的一些文學現象。因此,在與白燁老師的交流中,記者向他提到的首要問題便是:怎么看當下的文壇?
對此,白燁老師表示,當下的文壇,是經由新時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紀的幾個階段發展而來的。概要地說,三十多年以來,文學在自身的發展演進和外力的強勁推動之下,不斷發生著深刻而巨大的變化。跟過去相比,文藝在整體走向豐繁多樣的同時,也使自身的構成更為復雜與混雜,并以內部的持續分化與不斷泛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態與新生態,這種新形態與新生態構成了當下文學的新現實與新特征,這便是當下的文學日益凝聚著新力量,混合著新關系,含帶著新元素。如以網絡文學為龍頭強勁崛起的“新型文藝類型”、“新的文藝形態”,在其自身的發展與繁衍中,也給整體的文藝領域帶來強勁的沖擊與巨大的挑戰,使得整體的文學在創作與評論、生產與傳播,接受與閱讀等方面,都更加紛紜多樣,又犬牙相制,令人目迷五色,復雜莫辨。因此,如何認識新的文學現象,把握新的文學現實,就成為新世紀以來當代文學最為重要也最為嚴峻的時代課題。
“豐繁性”、“混血性”、“新異性”、“外向性”,使進入新世紀的文學打上了它特有的時代印記,使它呈現出了與以前的文學時代完全不同的獨有風貌。但顯而易見,這樣的一些動因與動力的存在與作用,又使新世紀文學充滿了未曾有的復雜性、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因此,在當下群英稱雄、百舸爭流的文學活動中,如何增大積極引導的因素,加大正面價值的力量,如何讓這樣一個異常活躍又無比豐繁的文學現實,向著更為理想的狀態過渡,向著更為健康的方面傾斜,向著更為和諧的方向發展,這對于置身其中的文學從業者的定力與能力,尤其是身負組織與引領作用的有關方面和相關領導的智慧與能量,也都是一個空前未有的考驗與檢驗。
“80后”作家與傳統型文壇之間需要有“中介”
仔細閱讀白燁的作品,或者說注意觀察他在一些場合發表的話語,會發現一個極為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他一直比較關注80后作家的作品。問及原因,白燁老師給出的是這樣一個答案。
“新世紀文學在其多樣又多變的演進中,有很多新生和新異的現象惹人眼目。”白燁老師說,就寫作群體的長足崛起和后來居上而言,“80后”絕對是一個不可避繞的現象。而且,他們的文學進步與人生成長,也與新世紀的10年相隨相伴,關系甚大。他們在新世紀的舞臺登臺亮相,他們在新世紀的時段奮袂而起,把自己的愛與恨、喜與怒、哀與樂、美與刺,都一股腦地傾瀉于文字,拋灑于文壇,或引起人們的關注,或激起文壇的熱議。
我對“80后”的關注,雖然起始比較早,但卻也有一個由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概要地說,我這樣做是基于這樣一些認識:
第一,“80后”是一個既在成長,又在分化的文學群體。這一群體與我們這一代有諸多的不同與差別,而正因存在著不同,才需要走近,正因為存在差異,才需要對話,并在這種走近與對話中,彼此了解和相互改變。
第二,“80后”們所置身的社會環境與文化氛圍,日趨豐繁復雜甚至曖昧難辨,而他們所具有的經驗與能力,在應對這種復雜與曖昧時,常常顯得簡單和稚嫩,這使他們的成長,不僅不很順遂,反而更添困惑,更具難度。作為他們的長輩,我們有責任以我們的方式和能力,去幫助他們,以使他們減少迷茫,添加清醒,增強自信。
第三,從文學的代際更替來看,我們的文學、文化隊伍,必然要由“80后”中的從業者接續上來,從后備軍成長為主力軍。事實上,他們中有一些作者懷抱著高遠的文學理想,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耕耘,艱難跋涉;還有一些作者雖傾心于網絡文學與類型小說的經營,但卻在寫作的過程中,表現出靠近傳統文學的傾向。這些作者,都需要以評論的方式給予關注,施予助力,以促進他們盡快地成長與進步。
第四,“80后”群體雖然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但從文學領域來看,因為他們更多地依賴于網絡平臺,存身于圖書市場,仍與主流文學或傳統文壇有所分離,甚至不在主流文學批評的視野之內。“80后”與傳統型文壇之間,需要有評介與批評的“中介”與“中轉”,起到溝通聯系、傳布信息的作用,以使“80后”了解和走近傳統文壇,傳統文壇認識和吸納“80后”。
網絡文學寫手“術有專攻”
“網絡文學”的伊始,應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種新的文學現場伴隨互聯網的產生而出現,于是“網絡文學”成為“網絡寫手”的福音。對于這一現象,白燁老師也有自己的解釋。
他說,近20年來,網絡文學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不僅書寫了自己的發展歷史,而且改寫了整體文學的發展面貌。這一切,不僅超出了人們已有的經驗,而且超出了人們原有的預料。正是由于這種在自立中繁衍、在繁衍中拓新的強勁發展,網絡這個新異又博大的平臺,不僅成了催生網絡小說與文學的孵化器,而且成了撬動整個文壇與文學的大杠桿。
網絡帶給文學的,看起來只是依賴于網絡平臺的網絡小說、博客寫作,以及那些以網絡文學為主業的眾多的文學網站,實際上,網絡帶給文學的,還有新型的文學關系、新穎的文學觀念,而它們在給整體文學添加新元素、增加新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沖擊,構成了新的挑戰,甚至是一場掀天揭地的巨大變革,或者說是帶有革命性因素的深層劇變。現在,網絡文學方興未艾,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網絡寫手或者網絡作家,是一個龐大也龐雜的寫作群體。總體來看,可能有兩個顯見的特點:一個是大多都是通俗文學的愛好者、類型文學的鐘情者;還有一個就是所學非文學專業但又酷愛文學。之前有人做過抽樣調查,在有影響的網絡作家中,大約70%的人有理工科背景。網絡小說的作者非常地參差不齊,但好的作家也不斷涌現。這些年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的越來越多,原因就在于,被改編電視劇的小說原作,大都有建立于時代生活的鮮活故事與生動人物。一些網絡作家在生活的把握上與文學的造詣上,也許并不全面而豐厚,但在某一題材領域里,卻情有獨鐘、術有專攻,有著特殊的人生積累與藝術準備,因此出自他們之手的作品,在某些題材領域別具貼近行業特性、卓富專業知識的明顯特點。
研究是主業,編書是副業
白燁老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來,在當代文學的理論批評和作家作品評論方面,撰著了300多萬字的理論批評文章,出版了《文學觀念的新變》、《文學新潮與文學新人》、《文學論爭二十年》、《新實力與新活力——我看“80后”》等10部文學理論評論著作。然而,在從事文學評論的同時,他也策劃過《大浴女》、《比如女人》、《9.11生死婚禮》等文學作品。從評論者到策劃者,兩者之間,可說還有一些緊密的關系。那么,白燁老師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
白燁老師說:“我原來在社科院下屬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工作,那個時候,編書是正業,評論是副業;1999年調到文學研究所之后,研究是正業,編書成了副業。因為當過編輯,常會有止不住編書的想法。事實上,編選作品,既是介入文學生產過程,也是以另外的方式體現自己對于文學的認知。”
這些年,白燁老師編的書不多,較有影響的,主要是兩套書,一套是由2011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青春文學精選叢書”,共三卷,收入了30多位“80后”作家的代表性小說作品。
白燁老師表示,他多年來一直有個編選和推介“80后”中優秀作者的中短篇小說佳作的心愿。這主要基于這樣兩個原因:一是以“80后”為主體的青春文學,雖然一直較為流行,但主要是以長篇作品行銷于圖書市場,而他們的中短篇作品一般很難看到,這便使得其文學性的追求顯得氤氳不明;二是一些真正堅持文學性寫作的作者,因為主流文壇的不大關注和那些偶像作者的相對掩蓋,一直處于圈內沒有地位、圈外少有影響的尷尬境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有實力又有水準的真實的青春文學寫作,在相當的程度上被無情又無形地遮蔽了。這套書出版之后,反應不錯,被人們認為是十年來青春文學名家名作的拔優選萃。
還有一套是2012年由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鄉土小說大系》(1979-2009),這套書是精裝三卷本,四百余萬字;涉及一百二十四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共計一百五十余篇(部),均為1979—2009年間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品。可以說,這個精心編選的大型選本,以點帶面地反映了鄉土小說三十年來在不同時期的主要成果。編選這樣一套規模不小,字數也不少的三十年鄉土小說作品大系,他的基本想法是,當代的鄉土小說,既由鄉土一脈反映了社會生活深層變動中的主潮演進,又由鄉土書寫表現了當代文學自身的成功進取,具有社會與文學雙重演進的時代影像之重要價值與特殊意義。這套書,也很受讀者歡迎,銷售得還不錯,還被一些文學教學和研究機構當成必備圖書。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公眾非常關注的話題之一。因此,在與白燁老師交流過程中,我們也提到了這一話題。對此,白燁老師表示,作為一個食品的享受者與消費者,我既為食品越來越豐富感到高興,又為食品越來越不安全感到悲哀。原來人們只是擔心蔬菜、瓜果的農藥殘留問題,現在擔心的更多了,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等,好像也防不勝防了。
食品安全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解決好這一問題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生產經營者嚴守質量標準和安全要求,還需要國家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與懲罰力度,也需要消費者增強安全意識,環保意識,乃至整個民族普遍提高道德水準與精神素質。
在與白燁老師的交流中,他還透露了自己的業余生活。他說,我的業余生活就是閱讀、寫作。文學評論的工作,本身就沒有業余。評論的東西,你要看;相關的資訊,你要看;學科的動態,你也要看。所以,根本看不完,壓根沒有空閑。我經常是要看的作品排成隊,要看的稿子也排成隊,緊著趕著也看不完。我經常與一些評論家朋友交流情況,大家的處境都差不多。比如,今年的這個“十一”長假,我只在10月1日歇了一天,其他幾天都在看作品、寫文章。有時候,節假日,反倒是最忙的時候,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