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一些“健康膳食”的營養價值仍然存在爭議,但消費者們依然愿意為此買單,即使它的價格要比普通食物高出不少。
營養學研究人員認為存在“健康光環”這一說法,即很多被視為“健康膳食”的食物,它們的營養價值往往被過譽。典型例子就是沙拉,諸如長葉萵苣,球心菜這種水分含量為 95%-96% 的蔬菜,它們能提供的營養少得可憐。
這種光環同樣體現于相對高昂的價格中,消費者往往傾向于認為,越是健康的食物,價格就越昂貴,反之亦然。我們在之前的報道中曾提到過“無麩質食物”在美國的流行,此類食物因其與“健康”、“活力”、“瘦身”聯系在一起而受到追捧。盡管關于其營養價值仍然存在爭議,但消費者依然愿意為此買單,即使它的價格要比普通食物高出不少。
最近的一項發表于《消費者研究》雜志的實驗調查便驗證了這一點,即價格更高的食物,越有可能從“健康光環”中受益。
在實驗中,所有被試者被分為兩組,研究者為他們發放格蘭諾拉燕麥塊作為零食,并要求他們猜測價格。其中一組被告知這種食物的定位“介于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之間”,而在另一組那里,他們聽到的是“這是健康食品”。最后的結果表明,那些認為是這種燕麥塊是健康膳食的人們對此的估價也更高。而在另一項相同思路的實驗中也得出了互相印證的結果,即使人們傾向于認為,更貴的食物同時便是更健康的。
不能說這種認知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表明,健康的飲食模式(大量攝入水果、蔬菜、魚類、堅果類)要比不健康的(加工食品、肉類、精制谷物)在成本上花費更多的金錢,差價是每天1.5 美元。
但當場景變換到你在超市購買單份食材時,上面這種思路不應該成為消費者的普遍原則。一方面,食品企業決定了健康食品的高昂定價,一方面人們又因為“健康光環”的加成而對高價的食物有天然好感。不管是對于健康還是錢包,這都是一個不友好的循環。(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