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葵
【摘 要】本文著重闡述了電視文藝作品中有關細節的妙用,人物刻畫功在點睛,細節是貫穿一部好作品的關鍵所在。一部電視文藝作品能不能鼓舞人心、感染人、教育人,成敗在于細節。
【關鍵詞】妙用 細節 點睛 升華
引言
波瀾壯闊的歷史、力挽狂瀾的英雄是我們的文藝作品著力表現的主題之一,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享受了關于崇高、偉大、自豪的美感。作為普通大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與偉人、英雄人物距離感的減少、消失是細節的巧妙處理,使之心理貼近,感到同呼吸共命運,牽掛始終。有人說:好的作品有兩種,一種是產生深沉的思考,另一種不會產生深沉的思考,但會激發被生活折磨之后麻木的情感。本文通過列舉,著重闡述細節在電視文藝作品中的妙用。
1.細節的多義。大型電視劇《改革開放中的鄧小平》在蒙太奇的運用方面,基本是遵循歷史進程時間順序的發展講故事,主體屬于敘述蒙太奇。為方便展開這幅宏大的歷史畫面,編導設計采用對列蒙太奇來具體表現:原國家科委走資派夏宇一家,和計委走資派田志遠一家的家庭成員,各自的命運發展起起伏伏的兩條線索。從田志遠的兒子田園和夏宇的兒子夏建國參加天安門廣場的紀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四五運動”開始,兩家人各執一索,大幕徐徐拉開,觀眾眼前再現了時代大潮的風云變幻……撥亂反正、鄧小平復出、主持科委工作、抓教育、恢復高考、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鄧小平訪美、訪日、香港回歸……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在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主持下,針對經過“十年動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物資奇缺,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的實際情況,決定把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制定了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全國從上至下從農村到城市,方方面面產生了許多新生事物:工廠計件工資,農村聯產承包等等,提高了人們的勞動熱情,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引起了從黨政機關到社會各界關于改革成果“姓社”“姓資”的激辯。1979年的春天,鄧小平親自到南方巡視,在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視察。深入廠礦車間科研院所,直面一線工作人員,在拔地而起的大廈工地戴上工人的安全帽的鄧小平和建筑工人談“深圳速度”;到農婦家親自下廚掌勺制作熘腰花,因為此菜需要硬火快速才能色、香、味俱佳。農婦老太太家中使用的是村里運用生活垃圾集中起來修造的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做燃料做飯,通過熘腰花制作考察沼氣火焰強度。熘腰花制作完畢,端上桌來,鄧小平用他特有四川味的口音對老人家和陪同考察的各方代表說:嘗嘗我的手藝如何。大家品嘗過后說可與著名飯店的大廚一較高下。鄧小平視察,只看不表態。各方面的實地考察結束,心中有底的鄧小平,在即將返京的前夕才表態:深圳經驗是可行的,是值得肯定推廣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家的膽略和理論勇氣親自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該劇站在“營造歷史情境”的創作高度,用形象生動富有說服力的鏡頭和語言真實再現了鄧小平同志在此期間的革命生涯和偉人風采。關于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志,黨中央提出了三項標準:是否提高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是否提高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該劇編導用鄧小平同志到農婦家親自下廚掌勺制作熘腰花,了解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提高,堅定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改革信心。細節是成功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眾有獲得感,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之一。這一個細節包含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綠色的發展理念、改革成功的標準、改革后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等大量的信息。鄧小平作為一個卓越的共產主義者,一生實踐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故事如海岸上色彩斑斕的貝殼俯拾即是,劇作家獨具慧眼,擷取了情景相宜的一枚。
2.細節的點睛。根據二月河著長篇小說《雍正皇帝》改編的歷史劇《雍正王朝》。在歷史上稱為康乾盛世的清朝,康熙朝與乾隆朝中間還有雍正一朝,“雍”被忽略了?抹煞了?以往有許多直接或間接描寫這段歷史的文藝作品,如戲劇、電影《風塵俠女呂四娘》、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中所影射的雍正皇帝都是不光彩的。坊間有其離經叛道的傳說、有其大興文字獄對文人的壓迫、有對其奸佞邪惡敗壞綱常行為的指責……使雍正皇帝長久以來在世人的心目中面目可憎。一般來講,歷史朝代內部皇權更替導致國家發展呈過山車式的劇變是違背常理的。“康”與“乾”中間的雍正皇帝究竟是何許人?電視劇《雍正王朝》給觀眾呈現如下的畫面——面對黃河水災自然災害,人民流離失所,四爺胤禛(后來的雍正)利用皇子身份,使用霹靂手段現場任免官員,抗洪、賑濟災民;羅布藏丹曾、阿拉布坦在西北叛亂,分裂國家。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決心平叛。但因國庫空虛,難籌錢糧,無力應對。雍正帶頭裁減朝廷內供,皇親國戚節衣縮食支援前線;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在平三番、平叛葛爾丹‘收復臺灣等一系列重大軍事活動后的康熙晚年,因連年征戰國民經濟發展受阻,加之吏治失范,朝廷內外官員腐敗成風,不同流合污者甚至難以立足。看似富麗堂皇的帝國大廈,實則千瘡百孔。雍正帝子承父業后,政治上提攜勇于進取的漢族知識分子以建立卓有成效的政權運行機制;經濟上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勵精圖治,大刀闊斧改革弊政。雍正與皇八子胤褆為首的代表滿族貴族弊政既得利益者維護舊秩序的“八爺黨”的矛盾愈演愈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雍正集團代表了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力量,“八爺黨”就代表了守舊阻礙社會進步的反動的一方,斗爭不可調和,有明槍更有暗箭。《雍正王朝》有這樣一段細節:在康熙的垂暮之年,九王奪嫡日趨白熱化。十四皇子在西北送來的天降隕石上面隱約有壽字,作為給康熙皇帝的壽禮,“八爺黨”懷疑十四皇子亦覬覦皇位,欲李代桃僵陷害十四爺于不孝不義盼父應死的逆子,“八爺”伸手抓向黃綢包裹的壽禮盒,黑手充盈了整個屏幕畫面。如果說在政治上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中采用非常手段還可以理解的話,底線的堅持就成為光明與黑暗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個有寓意的細節畫面,把一個平時綱常禮制當作行為規范,“大清的江山社稷作為重中之重”的年輕有為老成謀國,朝野上下呼聲甚高“八爺”作了畫龍點睛的一筆。該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雍正帝的一生作了比較客觀的情景描述,沒有說教,沒有隱惡揚善,對雍正帝的性格缺欠也有充分的表現。一個血肉豐滿,勇于擔當勤政愛民的皇帝矗立在觀眾的眼前。
3.細節的升華。電視劇《開國元帥彭德懷》中,劇作開始:在舊社會因生活困苦無奈投身舊軍隊的青年彭德懷作戰勇敢被長官重用。事出有因路見不平怒殺惡霸,成了當時政府通緝的“殺人犯”,不得已改換姓名重新入伍。不愿為軍閥做炮灰升官發財的彭德懷,立志要為窮人打天下,但苦于看不見道路心理迷茫。富于正義感、具有殺富濟貧豪杰氣的彭德懷在黨的引導下,走上了為窮苦人打天下的革命道路,成為一生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領導武裝反抗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平江起義,國民黨反動派重金懸賞要彭德懷的人頭。因彭德懷組織起義無暇顧及的妻子為躲避反動派的追殺流落他鄉,后聞聽反動報紙蠱惑平江起義失敗彭德懷被殺后,信以為真,在戰友的追求下重新組織了家庭。彭德懷苦尋未果,念念不忘。在成為抗戰前線領導軍民屢立功勛世人矚目的八路軍副總指揮,受到外國著名女記者的采訪后,女名記感佩彭德懷對國家民族的忠勇,喜歡彭德懷為人處事的豪爽性格和其身上散發的英雄氣概。隨著跟蹤采訪,了解的加深,彭德懷的人格魅力使其采訪工作對象發生了異化,產生了“移情”,激活了女記者青春少女時期萌動心中潛意識里的理想戀人形象,稱彭德懷是真正的男子漢。歐羅巴人種大膽豪放,白人姑娘勇敢直白,彭德懷面對美麗熱情金發碧眼的洋妞的追求,不忘初心。妻無下落何以言他,保持定力。彭德懷妻是農家貧女,彭德懷不離不棄。在已經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彭德懷心中,發妻也許已經升華為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代表,是中國共產黨使其翻身解放的對象之一,不應該受到任何委屈。觀眾觀此亦會感動。后雖消息閉塞戰事更迭,發妻與后夫受當地黨的基層組織委托到黨中央匯報地方工作,偶與彭德懷交集。述說當年,各自感慨。然則覆水難收,人們唏噓。彭德懷坦然于內心,工作忘我。事既落實,黨組織方出面介紹,彭德懷與浦安修同志喜結連理,此后相互扶持直至天年。該劇運用襯托手法,于細微處見精神,使人動情。
4.結論。這三部劇作為經典劇作在中央臺綜合頻道、國際頻道播放多次。劇本好、演職員優秀是其成功的必然,其中精巧的細節刻畫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妙筆生花的。2016年秋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大會推介電視劇799部,其中大劇不少,我國早已是電視劇生產的大國。電視觀眾希望我們的電視片制作者做到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革命的政治內容,要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制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奧托弗立茲·蓋耶爾.《斯坦尼烈拉夫斯基體系講話》
[2] 楊偉光.《電影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