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香
【摘 要】創新是新聞工作的靈魂,就廣播新聞來說,其創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編輯的創造性。編輯工作中融入新觀念,體現出獨創性,新聞才具有鮮明的個性,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本文重點從新聞內容、表現形式、編輯手法三方面探析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
【關鍵詞】廣播 新聞編輯 創新 內容 形式 編排技巧
創新是新聞工作的靈魂。隨著形勢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創新是新聞工作者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競爭的必然要求。
廣播新聞節目的創新是指“報道的內容、題材新穎獨特,立意角度勝人一籌,手段形式獨具匠心,欄目設置標新立異”。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編輯的創造性,新聞編輯要打破傳統陳舊的思維定式,創新編輯能力,在新聞篩選、主題提煉、體裁搭配、編排組合等環節融入新觀念,體現出個性鮮明的獨創與構思。編輯工作有新突破,新聞報道與眾不同,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新聞工作實踐中我體會到,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重點要在新聞內容、表現形式、編輯手法三方面著手。
一、內容創新,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1.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決定新聞內容的創新能力。廣播新聞內容為王,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廣播新聞編輯在選擇、編發新聞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內容是否新穎,能否最大限度地展現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要深入挖掘內容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捕捉具有時代特色的獨家新聞。應該說,在當前信息多元化多渠道傳播的背景下,獲得獨家的新聞事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聞傳播的獨家性將更多地靠報道角度、報道深度和廣度、報道形式的獨家特點來體現。面對多家媒體共同關注的新聞事件,新聞編輯要善于用不同的視角審視新聞事實,在遵循新聞規律的前提下,對事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發現問題的本質,通過新聞策劃和新聞信息的整合使廣播新聞內容獨出心裁,別具特色。并在第一時間反映第一現場,使新聞報道新鮮及時,富有內涵,高人一籌。
2.借助新媒體創新廣播新聞節目內容。新媒體語境下,廣播編輯應該更多地從受眾角度考慮新聞內容。“廣播新聞要以平民化為自己的航向,即要站在廣大受眾的角度確定新聞價值標準,使傳播內容能夠充分表現民眾生活,滿足受眾需求,使傳播方式能夠切入平民視角,從而貼近社會,表現民眾生活。”時代在發展,受眾對于廣播節目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只有“投其所好”,選擇受眾認為對他們有用或與他們相關性強的新聞內容,廣播節目才能貼近民眾生活,從而實現新聞內容的創新。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媒體為我們更多地了解受眾需求提供了新途徑,借助APP、微博、論壇、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更為便捷。作為廣播新聞編輯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學會利用新的知識和手段,了解受眾需求,掌握熱門話題,把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作為第一取向,把百姓的呼聲、建議作為第一信號,從聽眾的關切點上深挖新聞內涵,深化新聞主題,并在節目中適當地融入一些時代的元素,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趣味、豐富多彩的內容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撫順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記者在行動》節目的許多內容就來源于網絡平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受眾的互動,我們從受眾關注、反饋、期望的問題中思考選題,策劃采訪,把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群眾的呼聲緊密結合,這樣的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百姓生活。
3.廣播言論讓新聞更有思想、有深度。有學者指出,評論是決定媒體高度、深度、品質和影響力的核心標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海量的信息快速傳播。信息是共享的,但觀點可以獨樹一幟。作為廣播這一傳統主流媒體,可以“利用獨家觀點形成區別于競爭對手的鮮明特征,透過價值觀表述強化主流媒體的思想表達與觀念引導”。在報道客觀事實的同時,加入主觀的評述,這種“新聞+評論”式的“觀點新聞”賦予新聞以思想,可以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也越來越成為公眾的一種需求。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與時俱進,不斷提升信息解讀能力,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既要傳播新聞事實,又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一些影響較大、受眾關注度高的熱點新聞、社會現象,不僅要第一時間報道新聞,還要第一時間表明態度,觀點的獨一無二讓新聞報道具有獨家性。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說的新聞觀點既可以是本臺評論,也可以是編輯的點評;可以是記者或主持人的現場即時點評,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評述,或者請受眾以不同方式發表觀點。編輯在節目總體策劃和編輯過程中要根據稿件和節目需要恰當運用。
現在,從中央臺到地方臺,都在強化“新聞立臺,評論強臺”的理念,致力打造有思想的媒體。獲得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名專欄)和“2015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的杭州新聞廣播《連線快評》節目,是一檔原創評論節目,其以打造“快速發聲、短小精悍、新穎有力、動心動情”的廣播評論為宗旨,通過電話連線特約評論員,對熱點新聞、重大事件發表觀點和看法。在新聞播出后,隨之發出相應的觀點、評論,增加了新聞的思想性與厚重感。
二、創新新聞報道形式和傳播手段
新聞編輯不僅要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度加工,實現新聞內容的創新,而且要探尋最能表現新聞內容的不同風格和多種呈現方式,以創新性的表達影響受眾,實現報道形式的創新。比如恰當地運用典型音響,讓廣播新聞視覺化;記者現場連線、現場報道,讓受眾如身臨其境;遇到重大、緊急事件時,打破常規,滾動播出或多角度立體報道,讓聽眾及時、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這些報道形式能夠有效地突出廣播特色,發揮廣播優勢。
新的媒介市場競爭和新的媒體發展形勢,使得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成為了一種趨勢,廣播新聞通過新媒體平臺轉發或直播等手段,得以更加廣泛地傳播。2016年7月19日,河南發生當年入汛后最大強降雨,鄭州新聞廣播與網易直播合作,策劃了全天的突發天氣音視頻特別節目,視頻的觀看人數超過10萬。參與外場視頻直播的主持人渾身濕透戴浴帽直播工作的場景播出后,受到各大網站的關注,紛紛轉載。廣播借助網絡實現廣播節目視頻化,給受眾一種新鮮感,擴大了廣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沒有一種媒介具有孤立的意義和存在,任何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如何拓展廣播新聞的受眾群,實現新聞傳播價值的最大化?媒體的融合發展給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的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新聞的發布形態不再局限于廣播音頻,一些新媒體平臺為其提供了包括音頻、視頻、文字、圖片在內的全媒體資訊服務。所以,面對新形勢,廣播新聞編輯不能固守原有的工作模式,要有跨界思維,具備跨媒體的業務操作能力,成為全媒體編輯。了解掌握各媒體不同的傳播規律和特點,能夠編輯制作適合不同媒體的新聞作品,滿足不同媒介受眾的需求,實現自身工作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
三、巧妙運用多種編輯技巧,在新聞的編排組合上實現創新
廣播新聞的編排組合是門藝術,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它有自身的規律,但不可墨守成規。廣播編輯猶如設計師,要有編輯思想,編排戰略,從取舍新聞、提煉主題到最后的編排組合都要進行整體的統籌謀劃,要運用多種編輯技巧,實現節目的整體優化。新聞節目的編排設計要遵循新聞規律,考慮受眾心理,稿件的體裁與風格要呈現多樣化。內容安排要有詳有略,將受眾欲知和應知的新聞有機結合,“硬”新聞“軟”新聞適度搭配。在一組新聞節目中,要根據內容設置欄目,將節目分割成若干板塊,使整個節目層次清晰,言之有序;長新聞和短消息適當穿插,疏密相間,節奏分明;串聯、銜接自然和諧,避免有斷裂的痕跡。節目編排上講究波瀾起伏,有高峰,有低谷,設置幾個或多個興奮點,這樣既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又能調節聽覺的疲勞。新聞節目中頭題的選擇必須貼近社會生活,選取百姓高度關注的重大成就和新鮮要聞。新聞提要作為廣播新聞的點睛之筆,要鮮明、生動、簡潔,提綱挈領,引人入勝。在節目中,適當搭配一些娛樂性的因素,讓基調嚴肅的新聞聽起來輕松有趣。總之,新聞節目的編排組合是提高廣播節目整體效益的重要一環,新聞編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在編輯過程中巧妙運用多種創意設計,就會收到1+1大于2的傳播效果。
一名合格的新聞編輯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學習,運用創新的思維武裝頭腦,提升編輯力,練就點石成金的本領,才能創造性地把控新聞編播的全過程,制作出新聞精品,滿足新形勢下受眾的新需求,適應媒體競爭、媒體發展的新需要。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李宏杰,山麗娟,王曦. 《全媒體時代廣播編輯的轉型突破》《今傳媒》>>2012年 第7期;[2]武欣博.《談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途徑》《今傳媒》>>2012年 第6期;[3]熊麗.《在用戶思維下廣播評論節目生命力探究》《中國廣播》2016年 第4期;[4]葛向陽. 《試論城市廣播媒體的融合創新路徑》《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