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達
【摘 要】研究目的:如何發揮民生新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研究方法:通過明確民生新聞與和諧社會的關系,分析民生新聞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指出目前民生新聞報道在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研究結論:民生新聞在報道內容上,應避免同質化;在報道深度上,應避免淺表化;在報道方向上,應避免片面化。
【關鍵詞】民生新聞 和諧社會 建構
自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召開,中央明確提出了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而在這一新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新聞媒體在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參與監督等方面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民生新聞以其獨特的視角,以老百姓的生活作為其報道內容的核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報道新聞,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民生新聞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1.民生新聞的定義。從2002年開始,反映老百姓生活、以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作為主要內容的民生新聞開始在媒體中出現,它發源于電視媒體,隨之擴展到網絡、電臺、報紙等媒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并迅速成為了新聞媒體抓住大眾眼球的有效手段。綜合各家之言,筆者將民生新聞定義為: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播報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和事情,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評述新近發生的事件,以老百姓為受眾對象的新聞樣式。如2002年的《南京零距離》,被認為是開創了大時段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先河,到現在的遼寧衛視《說天下》、廣東電視臺的《今日關注》等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民生新聞范例。
2.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原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因為和諧社會構建的主體是人,不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還是享受和諧社會的成果,都是人,所以從群眾得實惠,從公民權利受保護出發來考慮各種問題,是反映了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離不開人。而且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民主法則、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離不開群眾的實踐,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目標都是為了人。因此,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原則。
3.民生新聞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民生新聞不僅報道柴米油鹽、家庭矛盾、鄰里糾紛,而且報道物價上漲、看病購物、上學就業等等和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反映了他們的意愿與呼聲,“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了實踐,因此,民生新聞與和諧社會的建構這兩者是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構建和諧社會是民生新聞報道的終極目標,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民生新聞報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輿論工具,通過民生新聞報道能更好地體現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原則,這兩者將在并肩行進中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
二、民生新聞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民生新聞是宣傳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民生新聞是以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為主要關注點,以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為主要報道題材,通過現身說法、系列報道等靈活多樣的方法采編制作,不僅內容上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形式上也更容易讓老百姓接受,能夠獲得很高的關注度。和諧社會構建的相關要求和內容融入民生新聞中,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述說這些看似高大上、理論深奧的精神內涵,可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達到宣傳、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如現在很多民生新聞中報道的大學生創業、特色企業創新等事例,其本質是向百姓們宣傳國家所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這些鮮活的例子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進而營造出“創造活動有支持、創造成果受肯定”的有利局勢。
2.民生新聞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引導大眾輿論的有力武器。著名傳媒學家時善華告訴我們,輿論本身是指“一切不同見解、信仰、想象與渴望的綜合體”。民生新聞報道將民本取向和新聞報道相結合,營造出一種人人有責、共同參與、社會成果人人分享的氛圍,促使社會公民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為上達成一致,在全社會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使得構建和諧社會深入人心,在社會層面得到廣泛認同。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遼寧的民生新聞,包括電視民生新聞與報紙民生新聞都站在民眾前沿做了詳盡的報道。除了讓民眾及時了解了疫情真相,在增強民眾抗擊非典信心、喚起民眾英雄意識及弘揚民族精神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 民生新聞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監督作用的助推劑。毛主席說過:有進步就會有矛盾產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各種利益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會出現法律政策滯后、社會管理方式不適應等情況,導致和加劇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新聞媒體充分發揮正能量作用,以“雙贏、共贏”的思路來協調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沖突,既要正確反映人民的內部矛盾,也要監督侵犯群眾利益的不法行為。民生新聞通過對人民內部矛盾事件及時、真實、理性而全面地報道和分析,為老百姓搭建一個發言的平臺,使老百姓的批評監督更加有的放矢,相關部門也能夠積極理性地對待社會上的反應和呼聲。一般來說,事實的真相展現得越充分和徹底,矛盾的處理越能夠朝著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的方向前進。如民生新聞對孫志剛案的報道,最終推動了我國司法制度改革,廢除了過時的收容遣送制度。
三、民生新聞在促進和諧社會構建中應注意的問題
1.在報道內容上注重創新性。民生新聞在報道內容上應注意避免同質化。同質化是民生新聞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由于民生新聞以老百姓關注的與生活相關的事情為主要報道題材,同一時間、同一區域的新聞資源的局限性導致了不同媒體報道了同一個新聞事件;二是媒體相互之間信息不對稱,沒有共享機制,因此接到同一個報料人的線索之后,都以為是自己占據了第一時間的有利地位,因此出現重復報道的現象。民生新聞媒體應該根據自己媒體的特點和優勢,結合新聞的主要內容,培養具有一定優勢的主持人,打造具有差異化和創新性的欄目品牌,并做好做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避免同質化。
2.在報道深度上從人文性、理性、建設性方面發掘。民生新聞在報道深度上應避免淺表化。雖然民生新聞的受眾是廣大老百姓,在報道語言上比較樸實,但這并不影響民生新聞在深度上進行發掘。而且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老百姓對民生新聞在深度上的要求也隨之提升。民生新聞在人文性、理性和建設性三個方面發掘深度,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生活的細節和老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突破,尋找其中存在的和諧因素,用旁白或者文字的形式對體現的和諧精神進行點評;二是把老百姓的個體放到公共領域的集體中考慮,注重廣大群眾公共意識方面的提高,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體現和諧友愛、互幫互助的理念;三是在公眾權益問題方面實現提升。隨著我國法制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老百姓的公民意識不斷提高,民權話題也日益受到老百姓的關注,這有別于以前柴米油鹽類的生活新聞,可以作為一個深化民生新聞的有益方式。
3.在報道方向上應注重全面性和客觀性。新聞作為宣傳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對引導大眾輿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報道方向上應注重全面性和客觀性,避免片面性。既要關注老百姓的生活困難、傷心和煩惱、投訴和不滿,也要關注老百姓生活的美好、喜聞樂見,從整體上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本色和原始面貌,從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的角度出發,對好人好事擴大宣傳,對不利于社會和諧的行為進行批評,營造和諧社會人人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輿論氛圍。
四、結語
民生新聞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輿論工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完善和提升民生新聞的內容和內涵,將其建成一個統一思想、凝聚智慧的平臺,成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積極的建設性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劉惠文,王曉帥.論民生新聞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現代商貿工業,2009,5:66-67
[2] 孫瑩.論民生新聞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和作用. 2008年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王起鈞,王慶華.試談電視民生新聞與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社會科學論壇, 2006,3:95-97
[4]王起鈞.試論電視民生新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2006年河北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