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葑
【摘 要】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微信等社交類軟件、各類APP快速普及,社會化媒體隨之廣泛推廣,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模式,傳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倒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本文結合新聞采寫的特點,對媒體融合時代報紙新聞采寫的轉型策略進行探析,從而為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的轉型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 媒體融合 新聞采寫 媒體轉型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指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終端,向受眾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導致傳媒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播渠道變得異常豐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轉型、突圍,受沖擊最大的紙媒紛紛走上多媒體融合的道路,在與新媒體的全方位融合過程中,取長補短,博弈共生,以期突破傳統媒體的發展瓶頸,拓展全新生長空間。
媒體融合影響新聞傳播格局
傳播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不再是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在網絡平臺上,尤其是手機終端的飛速發展,使每一個普通人都能第一時間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傳播者。網路直播的異軍突起,令網絡主播成為其受眾群體的關注焦點。每天閱讀量都超過10萬的微信公眾大號,甚至某種意義上主導著部分受眾群體當日的新聞關注方向。網絡平臺為越來越多普通人提供了傳播新聞的平臺,而廣大受眾,或者說廣大網民,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新聞資源不再掌握在少數傳播機構手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區分已經變得模糊,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也都是受眾。
接收終端統一化
媒體融合也是接收終端融合的過程。比如,電視與電腦有機結合,越來越多的數字電視與網絡連接,成為網絡信息的顯示屏,甚至本身就是一臺電腦。手機已經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互聯網終端機。接收終端的融合,滿足了廣大受眾對新聞信息一體化與多樣化的需求。可以說,單一形態的新聞資訊,早已不能滿足廣大受眾的多層次需求。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全覆蓋的新聞信息,正在改變著受眾獲取新聞的傳統習慣。緊跟技術的飛速發展,搭建多種類型媒體信息的統一平臺,內容提供者必須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將新聞進行有效的立體整合。
傳播渠道多樣化
從BBS、網絡雜志、博客、搜索引擎,到微博、微信、網絡直播,全新的媒介形態層出不窮。傳統媒體也在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利用數字技術,通過網絡途徑傳播衍生出多種媒體形式,比如,網絡電視、網絡廣播、電子報、手機報等等,為公眾提供更為多樣化、豐富的獲取新聞的渠道。同時,加大了與受眾的聯系,為觀眾、聽眾、讀者提供了一個即時反饋的平臺、通道,增大互動性,甚至主動邀請廣大受眾加入其中,衍生更多的新聞議題。
傳播內容豐富化
每天海量信息充斥網絡,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世界任何地方的新聞,都可能瞬間傳遍網絡,登上當日世界新聞的“頭條”,“世界是平的”已經在網絡信息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新媒體的個性化特點,讓大眾傳播走向分眾傳媒時代,每一位受眾都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訊息。所以針對廣大受眾文化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等的巨大差異,不同的媒體提供風格各異的新聞訊息,傳播內容越發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針對性也更強。
組織方式一體化
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走向融合共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走向融合共存,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間原有的壁壘正在消失,逐步走向統一規劃的一體化組織形式。比如,美國的媒介綜合集團,早在本世紀初就把旗下電視臺、集團網站、坦帕論壇報、編輯部聚在一起運營。在新聞信息的制作之初,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生產出各有針對性的新聞,將內部競爭變為一種彼此配合的合作關系,強強聯合,做好市場。
與新媒體主動融合是傳統紙媒的必然選擇
傳統媒體擁有雄厚的品牌資源,擁有豐富、權威的新聞資源,但是由于受到時長、版面、字數等方面的限制,而無法更為詳盡地進行報道。甚至受制于制作、刊發時間的限制,無法成為新聞事件的第一發布媒體。新媒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僅第一時間“搶”新聞,還可以與廣大受眾充分互動,甚至第一時間推出專題報道,多角度呈現。但是,海量信息,難辨真偽。因此,傳統媒體成為廣大受眾尋求新聞真偽的第一保障,仍在新聞傳播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逐步走向深入,報網融合蔚然成風,電臺主持人做節目的同時開拓網絡直播,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正在增強自身引導力,彌補自身不足,激發全新活力。可以說,傳統媒體正在有意識地憑借自身生產的高質量新聞產品,增強自身在網絡社會上的影響力,提升在網絡社會的關注度,進而促進線下報紙、雜志的發行量,電視、廣播的收視、收聽率,擴大受眾范圍,向年輕受眾群體延伸。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比如,線上影響力的重新培養,需要放下“身價”,以全新姿態贏得新媒體受眾的認可。比如,從大眾傳媒到分眾傳媒轉變過程中,自我的重新定位,進而鎖定目標受眾群體,而不是過去的全市、全省,甚至全國受眾。最為重要的是,從過去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的傳統盈利模式,到新媒體尋求新的贏利點。這都需要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快速轉型,在確保新聞質量的同時,加快數字化建設。
媒體融合下報紙新聞采寫的轉型策略
媒體融合的大時代,對于身處傳播最前沿的新聞從業者來說,必須快速轉換思維方式,重新進行自我角色定位,成為真正的全媒體記者。
要有綜合思維
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從單一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到現在的現場直播、現場報道,記者正在向綜合型媒體人轉型。硬件上,電腦、相機,尤其是手機,正在成為記者現場采訪不可或缺的采訪裝備。內容上,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內容為王,媒體融合甚至對內容的要求更高,對于新聞的選題更為苛刻。通過新媒體,搶新聞時效性的同時,對于記者的進一步報道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網絡已經成為傳統媒體獲取新聞線索的全新渠道。從轉發、分享的海量信息中,善于發現最有價值的新聞,幫助讀者辨別信息的真偽,進而做出更為專業的分析,更有深度的專業新聞,最大程度滿足廣大受眾對于新聞的多方面需求。
要有互動思維
媒體融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傳統媒體互動性較差的短板。而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對新聞產品、新聞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必須擁有互動思維,才能更好地實現與受眾的互動。不僅僅是將獲得更多留言,而是要主動設置議題,與受眾互動的同時,堅持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一切新聞熱點。
要有技術思維
媒體融合時代,不同介質媒體的技術和傳播特點各不相同,針對的受眾人群差異巨大。同一條新聞線索,從內容的選擇,到角度、手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新聞的差異性提出極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記者不再只是內容提供者,同時還要擁有技術思維,針對不同媒體的特質,有針對性地采寫不同的新聞報道,從文字到圖片,到視頻,甚至直播,即使同一新聞事件,也能形成差異化的新聞報道。
要有創新思維
增強競爭力,爭奪話語權,與新媒體和諧共生,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就必須在堅持自身特點的同時,搭建平臺,不斷進行自我創新。內容從來都是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內容創新,不僅僅是設置全新的新聞議題,拓展全新的采訪領域,而且對媒體記者提出了深入報道,提供高質量新聞內容的要求。新媒體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事件,搶奪新聞的同時,更要深入挖掘深層次的新聞內涵,開拓思維,探尋本質,這才是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應該追求的寫作目標。與此同時,時效性仍是新聞記者追尋的第一主題,這是不曾改變的,這也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求新、求變,力求深入報道的同時,仍將新聞時效性放在首位,這也是對于目前傳統媒體記者最大的挑戰。
縱觀全國媒體,多種多樣的新媒體融合形式,形式多樣的共生模式,可以說傳統媒體已經全面出擊,全方位、多角度地尋求媒體融合的最佳方式。但是,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相對而言的過渡性名稱,是多種媒體形式逐步走向融合的階段性名稱。未來不會再有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區別,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媒體如何準確地自我定位,匯集大量的目標受眾人群,媒體記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當好“把關人”,推出及時、客觀、真實、生動而又有深度、廣度的新聞報道,秉持質疑精神,不斷思考的態度,推陳出新,走在受眾甚至同業者的最前沿,才是主流媒體記者的重要職責。
(作者單位:沈陽日報)
【參考文獻】
[1]愛德華·S.赫爾曼,諾姆·喬姆斯基.制造共識:大眾傳媒的政治經濟學[M].邵紅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2015
[3]操瑞青.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記者職業深化[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4]閆肖鋒.全能記者時代的到來[J].青年記者,2010(4)
[5]胡正榮.權利表達與協商民主:辨析新媒體時代的公民網絡社會參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