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落實四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教基一〔2015〕3號),切實履行學生服質量監管職能,充分了解中小學生校服新標準的實施情況,掌握學生服質量現狀,發現質量薄弱點,提高學生服質量監管有效性,中國纖維檢驗局于2016年8月到10月期間在全國部分省市開展了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
基本情況
本次專項行動抽檢區域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南、云南、陜西、寧夏9個省級纖檢機構轄區,青島、寧波、常州、馬鞍山4個市級纖檢機構轄區,覆蓋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包含經濟較發達省份和欠發達省份,共抽檢單位468家,涉及生產企業335家,抽檢校服產品1133批次。
檢驗指標
本次專項行動檢驗項目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產品標識檢查項目;第二類是實物質量檢驗項目,包括國家強制性標準中規定的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幾個質量指標;第三類是學生服質量評估項目,按GB/T 31888標準要求進行全項目檢驗。
(一)產品標識。紡織品和服裝的產品標識應包括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產品名稱、產品號型或規格、纖維成分及含量、維護方法、執行的產品標準、安全類別、產品質量等級等內容,通常以使用說明書、標簽、吊牌等形式表達。
(二)實物質量檢驗項目。產品明示標準不為GB/T 31888的批次同時進行此類項目檢驗,實物質量檢驗項目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和企業在產品或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進行檢驗判定。
(三)GB/T 31888檢驗項目。所有樣品按照GB/T 31888標準要求進行全項目檢驗判定,其中包括號型、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外觀質量等幾個方面,總體來說,GB/T 31888相較其他學生服標準更為嚴格,也更為具體。
學生服質量分析
本次專項行動抽檢樣品總體不合格率為25.96%,其中,產品標識不合格率為20.92%,實物質量檢驗項目不合格率為6.02%,GB/T 31888檢驗項目不合格率為12.89%,產品明示標準為GB/T 31888的批次檢驗不合格率為14.78%,有注冊商標的產品檢驗不合格率為15.57%。
(一)產品標識。本次專項行動中涉及產品標識不合格的有237批次,占總抽檢批次數的20.92%。常見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標簽信息不完整。主要體現在沒有按照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要求的內容進行完整標示,缺漏項目主要為產品質量等級、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有的甚至只標明了產品號型或規格,其他內容均未按照要求進行標注。二是標簽信息不準確。主要體現在標簽上的信息不能按照標準正確標注,比如纖維成分及含量,有的描述為“材質:其他”,有的為“棉類混紡”,標注很不規范;再比如維護方法一項中,有的企業按照自己的意愿亂使用洗滌符號,還有的洗滌符號僅標注水洗、漂白兩個圖形,都是不準確、不合格的。三是標簽信息不屬實。主要體現在標簽上標注的信息與實物信息不相符,最常見的是纖維成分及含量、產品號型或規格、執行的產品標準標注錯誤或與檢驗結果不相符。
(二)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涉及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檢驗項目的批次不合格率為12.89%,有146批產品不合格,不合格指標主要為纖維含量、耐光色牢度、繩帶和水洗尺寸變化率,但如果按照GB 18401只考量其基本安全檢驗項目的話,則只有10批次不合格,不合格項為pH值5批次,耐汗漬色牢度3批次,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水色牢度各1批次,其他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可見,學生服生產企業對于國家基本安全技術規范有足夠高的重視,但是對新標準的細節把握還不是很到位,對自身也沒有以新標準進行嚴格要求,在生產上也是抱有一種只要達到其基本安全性能即可過關的心態,對其內在質量的舒適性和耐用性沒有較高的追求。
(三)外觀質量。本次專項行動中沒有涉及外觀質量不合格的批次,說明生產企業在生產學生服時都能達到最基本的工藝要求。但是,目前我們所抽檢的學生服還基本以運動裝為主,在款式及樣式上沒有太大的變化,美觀上還略有不足,希望能夠有更新穎的學生服設計理念,以提高學生服穿著的整體美觀程度。
(四)各地區分析。本次專項行動中只有青島12批次、寧夏250批次學生服合格率為100%,其他省市學生服均有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其中,山東、寧波兩地產品標識無不合格批次,安徽、河南兩省產品標識不合格情況最為嚴重,不合格率均達到75%以上,陜西、馬鞍山兩地除去一類產品標識,其他新標準檢驗項目全部合格,寧波三類學生服質量評估檢驗項目不合格率最高,為36.67%。
新標準的適用性分析
通過對新標準使用情況的摸底調查發現,學生服新標準實施情況不容樂觀。一是部分省市對新標準的重視程度不夠。寧夏、陜西、湖南、青島等地因為對學生服質量較為重視,且部分地區要求學生服必須以GB/T 31888作為明示標準,可以看出,這些地區使用新標準作為明示標準的比例皆為100%,而有些地方沒有對新標準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新標準也沒有做到有效推廣,甚至部分地區抽檢產品明示標準為新標準的比例不足10%。二是企業對新標準的使用率較低。GB/T 31888考核項目較多且要求較嚴,學生服生產企業一般不太愿意主動采用該標準進行生產,抽檢產品中,明示標準為GB/T 31888的批次占比僅為55.34%。三是企業對新標準的掌握不足。明示標準為GB/T 31888的批次中,檢驗不合格率為14.78%,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沒有使用GB/T 31888作為明示標準的批次的不合格率,說明有的企業即使使用了新標準,但對新標準的理解還不是十分透徹,不能很好地按照新標準要求生產自己的產品。
本次專項行動中涉及實物質量檢驗項目的共897批次,其中不合格樣品54批,不合格率為6.02%,絕大多數均為纖維成分及含量不合格,只有5批次為pH值不合格、1批次為耐汗漬色牢度不合格、1批次為耐水色牢度不合格;全部1133批次樣品進行了GB/T 31888檢驗項目的檢驗,其中不合格批次有146批,占總檢驗量的12.89%,不合格項集中為纖維含量、耐光色牢度、繩帶和水洗尺寸變化率等,除去實物質量檢驗項目不合格批次,GB/T 31888檢驗項目不合格批次仍有92批,占總檢驗量的8.12%。可見,新標準較其他學生服標準更為嚴格,對學生服的舒適性與耐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絕大多數企業能做到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但是其產品其他不合格指標對學生穿著學生服來說也非常重要。比如,為了保證學生服穿著的舒適性,新標準中特別增加了“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應不低于35%”等細節要求;為了保證校服的內在質量,提高其美觀程度,新標準規定,學生服面料耐光色牢度應大于等于4級、起球應大于等于3~4級;近年,國內媒體報道過多起“帽繩傷童”事件,為了提高學生服安全性能,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新標準規定,學生服繩帶的要求按照GB 31701執行。因此,推廣和使用新標準對進一步提高學生服的安全性、舒適性、耐用性意義重大,而生產企業只要嚴格要求自己,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新標準,規范生產、注重質量,產品都可以達到新標準的要求。
不合格原因分析
(一)對學生服的監督檢查力度還有待加強。2015年,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國家標準委出臺GB/T 31888《中小學生校服》標準,可以說,我們針對學生服做了大量的頂層設計,但是由于各纖檢機構初次執行學生服監督檢查任務,對學生服的相關業務還沒有完全熟悉,其監管模式與流程尚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對于頂層設計的執行力度還不是十分到位,隨著學生服監管力量的逐漸加強、監管模式的逐步完善,學生服的不合格產品將越來越少,產品質量將逐漸提高。
(二)學生服企業的責任意識還不夠強。學生服生產企業基本能做到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但是對于社會上新發現的安全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高的重視,對生產具有良好舒適性能和耐用性能的學生服也沒有較高的責任意識。同時,檢驗產品的不合格指標多集中在產品標識和纖維成分與含量上,這兩項指標,對于消費者認識與了解服裝產品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也恰恰說明部分生產企業不能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自身的產品,對擔負營建公平、公正、公開的消費市場的責任意識還不強烈。
(三)教育部門與學生家長對學生服質量安全還不夠重視。今年,我們通過發放宣傳單、開展校園宣講、提供現場咨詢服務、舉辦國家標準培訓班、媒體專題報道等多種形式圍繞學生服質量安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校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有較大提升。但是,也存在部分教育部門與學生家長應付宣傳工作了事,依然不能按照標準與要求采購學生服的狀況,在此次專項行動中,從過去的重點監督學校中抽檢的學生服共有76批次,學生服產品全部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00%,這部分學校仍將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宣傳對象。
(四)生產企業對新標準尚未完全適應。一方面是因為生產企業對老標準使用較為習慣,在標準改革中需要增加生產成本與人工成本,且新標準對產品要求較為嚴格,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訓與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企業不愿主動接受;另一方面我們雖然在新標準的宣貫上做了很多工作,也使很多企業知道了新標準,但企業對新標準的深入了解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經過逐步的實踐使自己的產品符合新標準的要求,就目前來說,企業尚未表現出對新標準的完全適應。
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日常監督檢查與“雙送檢”相結合,打造提升學生服質量的雙效引擎。一是加強日常監督檢查。重點把握原料進貨、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三個關卡,在學生服生產加工高峰期對企業進行全面檢查,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生產管理體系。二是做好“雙送檢”工作。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為學生服招標采購過程中的質量管控內容提供技術支撐,滿足學生服采購單位和生產企業檢驗需求,幫助和督促教育機構依據質量監督部門提供的質量信息開展學生服采購工作。三是建立質量信用評價機制。完善學生服生產企業質量監管信息管理系統,對生產企業實行信息化管理,同時,錄入日常監督檢查、“雙送檢”等企業質量信息,對企業質量信用進行綜合評價,為教育部門及家長購買學生服提供參考。
(二)深化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形成監測學生服質量的長效機制。今年,我們通過專項行動,對學生服質量狀況以及新標準的適用性作出了科學的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們要繼續深化實施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了解學生服質量狀況,分析主要不合格指標項,為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及實效性打好基礎。一是實現全覆蓋。重點抽檢這次專項行動沒有覆蓋到的華北、華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廣東省作為我國學生服生產企業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100家學生服生產企業,要進一步做好有效監管。二是提高針對性。本次專項行動雖然覆蓋了大多數經濟區域,但數據的相符性不強,抽檢分布的不均勻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下一步將針對經濟發達程度、工作重視程度、生產企業數量等不同方面展開行動,以期能夠了解全國學生服的質量分布,發現質量問題薄弱點。三是展開雙向調研。一方面是針對學生服生產企業,調研學生服新標準的工藝需求與升級成本,能做好耐光色牢度、繩帶、水洗尺寸變化率等質量問題多發指標的生產作業,抓好生產高質量學生服對纖維和面料的要求;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和家長,調研其對學生服的期望及學生服穿著的耐用性與舒適性能否滿足其需要。
(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服質量安全宣傳工作,建立保證學生服質量的責任體系。一是針對新標準進行宣貫。一方面加強對新標準的解讀,幫助教育部門及企業了解新標準、掌握新標準;另一方面對新標準的重要性展開教育,鼓勵企業使用新標準,鼓勵教育部門及家長購買使用新標準的學生服。二是針對質量薄弱環節開展宣傳。針對學生服易產生不合格產品的檢驗項目對企業開展宣傳與服務,通過完善生產環節,幫助其提高自身學生服產品品質,尤其要針對市場較關注的產品標識類項目對企業展開培訓,培養統一的產品標識。三是針對質量管控方法展開普及。幫助和服務教育部門建立有效的質量管控方法,在購買學生服時一定要做到查標識、驗包裝,看面料、重品質,先查看檢測報告,再簽訂購買合同。四是針對典型進行宣傳推廣。一方面針對有質量問題學生服危害學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典型案例進行宣傳教育,通過身邊事告誡學校家長,引起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推廣各纖檢機構在提升學生服質量工作當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從寧夏的專項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引起足夠高的重視,做好同政府其他部門的協調工作,一定能夠做到“出廠前批批檢驗、到校后件件合格”,接下來要對寧夏、馬鞍山等一些經驗較豐富、成果較豐碩的省市進行總結提煉,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五是針對問題進行交流學習。本次專項行動檢驗結果不一而同,一方面是各省份學生服質量狀況不一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各地對檢驗技術與標準的把握不盡相同,要多組織經驗與技術交流,細化質量指標的統計,對學生服質量狀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