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歌
[關鍵詞]新聞;基層;策劃
2015年龍視都市頻道《新聞夜航》3.15的特別策劃“如此川菜”,讓龍江消費者觸目驚心,省內乃至國內媒體同行也為之側目,在一層又一層黑幕被揭開后,在一道又一道的心理防線被真相震毀之際,作為媒體人更值得深思。
一、記者走基層,豐富了新聞的本源,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內涵
新聞的“活魚”在基層,最原始的材料在基層。只有走向基層、扎根基層、深入一線,多接“地氣”,培養“底氣”,增長靈氣和才氣,才能以敏銳的時代眼光捕捉到新聞熱點,才能還原本真的群眾生活,體味百姓的酸甜苦辣,更好地了解民生、民情、民需、民愿,更好地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同時也最能反映群眾訴求,把百姓呼聲準確、及時傳遞出來,才能在服務群眾中更好地實現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才能放大新聞宣傳的影響力。
新聞界的老前輩——范長江,從1935年7月起,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身份,對中國西北地區進行考察,這次旅行,西到敦煌,北至包頭,全程四千多里,耗時十個月,足跡遍及四川、陜西、青海、內蒙古等省份。他把一路上的見聞和思考寫成了《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書籍一經發表,立刻引起國內甚至國際震動。大家對中國紅軍乃至中國整個局勢都有了一個比較客觀、清晰的認識,更讓我們深深體會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話的真諦。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調侃:到肯德基吃了頓過期的炸雞,喝了杯苯超標的可樂,點了幾個地溝油炒的菜,一盤亞硝酸鹽超標的鹵菜拼盤,一盤飽含瘦肉精的熘肉片……這樣的現狀在一定層面上說明我們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面臨的嚴峻挑戰,也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保障食品安全高度關注。《新聞夜航》也正是從民想、民需、民愿出發,從最容易引發受眾共鳴的食品問題入手,精心策劃3.15特別節目“如此川菜”。龍視記者冒險深入基層,體驗式采訪,從食品生產者、服務提供者的角度詮釋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確實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果。
為采制這組報道,僅憑記者常規采訪很難獲得第一手證據和材料,于是采用轉換記者角色,不暴露記者身份,到現場觀察,調查乃至應聘成飯店的一名普通服務員,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樣記者就自然則然地見證了不衛生、不安全、不合格食品誕生的全過程;記者深入“敵人”心臟機關,觸及到問題核心,將收集來的真實材料,記者的親身經歷及生活感悟融合到一起,挖掘出整個產業鏈條的黑幕,這樣,最終采寫出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溫度、有人情味兒的精品報道,這是走馬觀花式的采訪永遠無法企及的。
二、記者在基層,是新聞宣傳“三貼近”的體現,反映了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本質要求
基層有最鮮活的事件,最美麗的風景,是我們新聞工作者成長的舞臺。記者不僅要走基層,更要在基層。記者只有在基層,深耕基層,和各類人群零距離接觸,才能走入群眾心里,更好地洞悉民意指向,反映群眾利益需求,提高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強化我們的新聞實踐能力。這樣才會有感而發,有真情實感,寫出的文章才會更有感染力、有時代性。“走近采訪對象,融入采訪對象,成為采訪對象”才能有感而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引發關注和思考。
《新聞夜航》3.15特別策劃“如此川菜”給我們的記者上了一堂非常鮮活、生動、偉大的一課,無疑是我省新聞界乃至全國新聞戰線走基層的成功典范。
當今這個時代,信息海量爆發,信息的傳播渠道,記者接觸信息的渠道也異常豐富,有時已經豐富到“挑花了眼”這樣的地步。于是乎,用眼睛看、用手編輯就成了許多記者獲取采訪素材的重要手段。這樣就導致一些記者心焦氣躁,好大喜功,不肯吃苦,尋求捷徑,雖然“身入”基層,卻未“心入”基層,畏懼困難,采訪不深入,寫稿程式化,文風呆板,采寫的稿件大多是短、平、快的快餐式報道,播出之后反響平平,很難在社會、在百姓心中引起共鳴。
以龍廣新聞臺的新聞熱線為例,每年要接到幾千條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的咨詢和投訴,可是我們個別記者對此卻重視不夠,只調查一下表面現象就草草發稿。新聞人對重大新聞題材要有“吃干榨凈”的精神,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挖掘,要把新聞點放大延伸,變成新聞線,新聞面,這樣采制的報道才有廣度,有深度。才能達到更好地傳播效果,得到群眾的喜愛。因此,“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應當始終是新聞記者的必修課,是一門值得大家堅守一生的職業規范。新聞工作者要把基層意識、群眾觀點真正融入到記者的血液中,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
三、周密、嚴謹、完善的策劃是報道成功的前提條件
好的報道離不開好的策劃,包括選題的策劃,題材的選取,報道形式的設計和采訪對象的確定及采訪問題的提問方法等等。策劃本身要有思想高度和理論深度,要有方向性,責任感和創新意識。采訪報道策劃先行,打有準備之仗,不能有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想法。要考慮周到、詳盡,做到胸有成竹,不能走一步算一步,沒有長遠之見。
從2012年開始,《新聞夜航》就把3.15特別報道作為頻道的重要戰役性報道來抓。經過周密策劃,將這種體驗式采訪方式引入到電報報道當中,經過四年的磨合和鍛煉,3.15特別報道已經成為頻道的一個宣傳報道品牌,現在夜航的許多年輕記者都成為輿論監督報道的行家里手。無疑《新聞夜航》幾年來關于消費的一系列策劃相當成功,成功之處在于,首先它關注了百姓的心窩窩,《新聞夜航》的策劃團隊正是以此為切入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報道做到了群眾心里,真正接上了地氣,弘揚了正氣。
好的報道不能靠記者單槍匹馬、獨立作戰方式,我們要把各股力量聚合到一起,發揮整體合力,眾磅出擊,一定會先聲奪人。《新聞夜航》的一名記者在一次講座中提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的后面是整個黑龍江廣播電視臺。他的這種真情流露,無形中加大了他本人自信心和戰斗力。可以說團隊的支撐,詳盡的策劃,記者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報道成功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