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微
關鍵詞]基層廣播電視臺;記者素質;提高途徑
縣級廣播電視臺處于新聞宣傳的第一線,直接面對廣大群眾。新聞記者的素質,直接影響到縣級廣播電視臺的節目質量。加強基層新聞記者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提高縣級臺的節目質量、增強縣級臺站新聞宣傳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綏芬河廣播電視臺從事記者工作,近6年時間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采寫了大量生動鮮活的新聞稿件。現總結自己的工作體會,對基層廣播電視臺記者的基本素質的培養粗淺地談一點認識。
身在山中要識“寶”。發現新聞是采寫新聞的前提,作為縣級臺的記者,發現新聞是必須具備的本領。對于我們長期在一線工作和生活的記者而言,猶如身在滿山是寶藏的大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新聞資源。作為黑龍江省最大的口岸城市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鮮事物在不斷產生,與大臺記者相比縣級臺的記者工作生活在一線,具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天優勢,關鍵看你有沒有靈敏的新聞嗅覺,也就是新聞敏感。就像一個文物鑒賞家一樣,在一大堆別人看來破銅爛鐵、斷磚碎瓦中發現新聞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
有一年夏天,我采訪回來的路上,看見很多人在路邊花池子里栽植花苗,我就上前與移植花苗的人聊起來,才知道他們是綏東村的農民,春節過后,就開始忙乎開啦,在大棚里育苗,到五月份的移植花苗,都是在村主任曲江義的帶動下,充分利用當地氣候、環境和土地資源的優勢,投資30萬元,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占地1萬平方米的花卉基地,這個基地主要栽培各種灌木花卉,用來美化市區環境。當年培育了10萬株花卉,沒想到花卉還沒上市,就被各單位訂購一空,村民每人因此增加收入5000多元,花卉產業讓綏東村的村民富裕了,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我以此為題材,采制新聞《綏芬河市綏東村發展“美麗產業”》先后在上級臺播發。
這些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幾天不下鄉采訪,就覺得心里空蕩蕩的。總之,深入生活一線,拍攝出第一手資料才能采制出鮮活的稿件。反之,翻文件、抄簡報、調資料是很難出成果的。
選準角度是“精雕”。新聞采寫必須要快是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但在新聞采寫過程中一定要選準角度,切不可粗制濫造,尤其是對那些好素材一定要做到“精雕細刻”,努力采制好新聞。
作為縣級臺記者,面對大量的新聞素材,要求我們必須具有挖掘意識,把握好稿件的采寫角度才能提高節目質量并多出“精品”。
去年年初,我到商務部門采訪俄羅斯商品提拉米蘇熱銷的新聞,一塊小小的提拉米蘇,以其極好的口感,遍銷全國,同時,還有多種俄羅斯進口食品也受到消費者青睞,俄羅斯食品正成為綏芬河這座中俄邊城的“新名片”,綏芬河也漸成為俄羅斯食品銷售的集散中心。我通過調查得知:俄羅斯食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等歐洲國家食品憑借純天然、無污染、無添加、非轉基因等特點受到國內消費者普遍歡迎,另外,就是自2014年底俄羅斯盧布貶值以來,俄羅斯食品憑借突出的性價比占領邊城市場。針對俄羅斯食品中較為暢銷的“提拉米蘇”,主要銷售途徑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線上通過微信、淘寶網絡平臺,線下是通過紀念品商店、二級批發商等,已經遍銷全國各地。我通過這些調查素材,采制了《綏芬河的新名片:提拉米蘇》,在上級臺也多次播發,參加廣播電視系統評獎獲得一等獎。
稿件除了采訪深入以外,在采寫手法上也比較細膩,可以說是經過“精雕細刻”而成的。拓寬視野要“貼近”。隨著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媒體更多地開始關注民生,這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寫“硬”新聞的縣級臺記者而言遇到了一個挑戰。年復一年的春種秋收、總結講話式的經驗性報道已經不受歡迎。我開始自覺順應媒體改革,不斷拓展新聞采寫視野,更多的采制一些關乎百姓民生節目,并受到媒體的歡迎。近兩年,我先后采制《春節過后遭遇用工荒》、《合作醫療遭遇認同尷尬》、《動遷六年之久仍無房可住》等一批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廣播電視新聞稿件被許多家媒體采用,同時也受到聽眾的好評。一方面真正體現了新聞報道的“三貼近”,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節目的可聽性,同時也拓展了新聞采寫視野,提高了自己駕馭各種新聞題材的能力。所以說,拓寬視野,多寫一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軟”新聞既是媒體的改革趨勢,也是我們基層臺記者必須努力的一個方向。
作為縣級臺的記者必須要具備創新意識運用新的設備、新的思想制作出讓觀眾聽眾喜歡的廣播電視節目。以前我們的記者只管回來寫出稿件就交差至于后期制作與己無關往往使節目顯得呆板、可聽性不強。近年來,我們臺鼓勵記者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記者的才能,不斷改革節目采制手段和自辦節目的形態有效地提高了自辦節目的質量。我們不僅增開了專題類節目,原來的新聞節目一下新開了《記者目擊》、《走進百姓》等好幾個欄目,記者可以根據素材制作做得更精彩,使我們的節目質量有了空前提高。
總之,縣級廣播電視臺記者必須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始終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這樣,縣級臺的節目才能常辦常新,節目質量也才能夠不斷提高。